大浪淘沙: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

  • 来源:互联网经济
  • 关键字:互联网金融,P2P
  • 发布时间:2015-10-22 14:11

  理想:普惠金融的互联网盛宴

  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倒逼传统金融改革。互联网金融举起的大旗和设定的梦想就是普惠金融,用互联网思维冲击传统金融,力图建设一套能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互联网+普惠金融是一个无法让人拒绝的梦想。普惠金融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最早用于联合国2005年宣传小额信贷年时。2012年6月19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墨西哥举办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指出:“普惠金融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希望各国加强沟通和合作,提高各国消费者保护水平,共同建立一个惠及所有国家和民众的金融体系,确保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民众享有现代、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正式使用普惠金融概念。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对互联网+普惠金融行动做了详细阐释: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为大众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型企业。

  互联网+普惠金融,这是国家层面对行业梦想和方向的肯定,普惠金融也让金融成为了一池活水,各种模式、平台、产品、创新蓬勃生长,创业者摩拳擦掌,投资人蜂拥而至。

  据网贷之家的数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6月底,中国P2P网贷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上升至2028家,相对2014年年底增加了28.76%。上半年,新上线网贷平台数量接近900家。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年底,中国P2P网贷行业的累计成交量已经超过了6835亿元。2015年上半年网贷行业成交量以月均10.08%的速度增加,上半年累计成交量达到了3006.19亿元。按照目前的增长态势,预计2015年下半年P2P网贷行业成交量将突破5000亿元,全年成交量将突破8000亿元。

  2015年以来,各路资本加快布局P2P网贷行业,风投入股、上市公司控股等利好消息层出不穷。截止到2015年6月底,共计55家平台获得风投,上市系平台增至42家,国资系平台数量达59家,银行系平台数量达13家,其中部分网贷平台为复合背景。P2P网贷行业投资人数与借款人数分别达218万人和106万人,较2014年全年投资人数与借款人数分别增加了87.93%和68.25%,P2P网贷行业人气大幅增加,网贷的影响力正逐步加大。

  一场普惠金融的互联网盛宴正从最难发展P2P行业如火如荼展开,各种P2X模式层出不穷,这个X代表的是各种模式的大胆创新,这种创新的活力在这个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正经历一次难以遏制的蓬勃释放。

  困境:互联网+金融的骨感现实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显骨感。2015年以来,新增问题平台419家,是去年同期的7.5倍,已超过去年全年问题平台数量。截止到2015年6月底,P2P网贷行业累计问题平台达786家,其中6月份新增问题平台125家。

  风控不到位、平台出风险、投资有损失,让监管层忧虑。项目一押多贷,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不完整,让投资人害怕。优质借贷项目缺乏、资产和资金总是出现不平衡,让平台发展受阻。资金托管、法律维权、技术安全、征信接口……一堆问题成为了创新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这些是宏观层面提炼出来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从行业基因和行业的路径选择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互联网金融这个时髦词汇的忧与伤。

  互联网+金融的快慢之争

  武侠界的一句经典:“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互联网界也深爱不已。现在最热的互联网思维里,快速发展、迅速迭代是一个核心思路。互联网金融首先由一群互联网界人士推动,他们用互联网思维对金融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传统金融业务搬上互联网,利用互联网的长尾效应,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进行颠覆性地尝试,迅速积累了一批敢于尝鲜的用户群体。

  互联网天生快速发展的基因在初期发挥了破冰作用,但它嫁接的是一向以风控为核心、稳健至上的金融业,两者天生具有矛盾,快与慢、发展速度与风控安全日益交织在互联网金融创业者面前。以一个传统金融机构对一个企业的尽职调查为例,可能前后要一到两个月时间,可是互联网恨不得天天有新项目上线,这种矛盾导致风控标准放松,项目安全出现瑕疵,潜在风险积聚。如果以互联网思维要求金融业会导致金融安全隐患;但如果以纯金融思维要求互联网,又会限制其发展。因此互联网+金融首先遭遇的就是天生基因的冲突,快与慢之争将一直伴随行业发展。

  服务小微的现实之痛

  高举普惠金融大旗的互联网金融,怀揣服务小微企业的梦想,勇敢地直面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位、甚至不愿碰的领域。

  中国的小微企业一般指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类型的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分布广、数量多。目前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成为困扰其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即难、贵、乱、险。

  小微企业的融资之坑是传统金融机构不愿碰的原因,但是互联网金融以舍我其谁的豪迈勇敢地跨入这个领域,用艰难的地推模式深入到小微企业,用大数据风控模型来构建信用体系。2015年上半年,P2P网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纾解小微企业、新创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渠道。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P2P网贷中百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融资占65%,但是暴露出来的坏账率也居高不下。

  不仅资产端的金融安全风险比较高,互联网金融平台从事小微企业借贷的展业成本和运营成本也非常高,虽然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前期为了扩张规模可不惜代价,但长期看毕竟不是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服务小微的道路充满不确定风险与困难。

  收益风险比的非理性错位

  在美国、英国,Leding Club、Zoppa等互联网金融平台,都是在成熟的信用体系和投资人理性风险选择下开展P2P业务,投资人对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对价有理性的判断和风险承担能力,对基础资产端的金融层面的风险有所共识,鲜有所谓的跑路事件,对于出现的金融风险,也都能理性对待,不会存在一损俱损的无端联动效应。

  而P2P在中国的发展走了一条与世界不同的道路,因为中国人的总体信用体系的缺失和中国老百姓的投资风险意识的缺失,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又不愿承担风险是投资人普遍诉求,各大P2P平台虽然在名义上定位信息中介,只进行撮合交易服务,但实际上还是承担了隐性刚兑义务,业务模式做得很重,潜在道德风险也大量积聚。

  无论纯信用模式、担保模式还是大数据风控,每个平台如果没有刚性兑付的承诺,很难吸引投资人。同时对于正常借款端出现的坏账,会以点带面波及整个平台,因此从平台角度会对坏账或潜在坏账进行故意隐瞒和遮蔽,有实力的平台会通过自有资金进行风险抵抗,而实力较弱的平台则可能影响到整个平台发展。从投资人角度,对于基础资产出现的金融风险的容忍度也极低,且容易引发群体性的极端行为。

  在这样一个收益风险比非理性错位的投资市场,P2P正在经历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痛的是扛不住的金融风险,快乐的是快速成长的乐观和未来巨大的想象空间。这是一个互联网思维下发展出来的市场,但绝不是一个可以持久的游戏。

  上述种种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行业从业者心里其实一清二楚,这条路径的选择有很多无奈,拓荒的过程很多人可能成为烈士,但是“用户至上”的最高原则一直是这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动力和魅力,无论是借款端的小微企业还是理财端的互联网投资客,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方向和选择,也正因为如此,互联网+金融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这条路的方向没有错,但是前行的路径依然有待于开拓与创新。

  破题:供应链和大数据上的机会

  实际上,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金融,金融的核心是优质资产,由于互联网金融做得多数是传统金融不做或没法做的信用融资,行业最大瓶颈就在于获取优质资产的能力。互联网仅仅是工具,底层还是传统金融的资产,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完成,从源头讲,资产的源头在哪,主导权就在哪。应该说,供应链和大数据上的机会是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上两条理想路径。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是指金融机构根据供应链企业、用户(供、产、销及终端用户)的金融需求特点,对供应链企业、用户提供全方位金融(融资)服务的一种金融服务方案。它包括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及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以及产品终端使用者的融资和其他金融服务(如结算、信息服务等),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国外模式:主体多元化

  模式一:核心企业主导。这种模式主要存在制造业中,如美国的GE集团等,单笔交易金额较大、发生频率较低,买方一次性付款难度较大,核心企业基于自身设备提供相应的融资租赁、设备租赁、存货代持等服务,不仅能帮助买方在有限的资金流下尽早开始业务运营、偿还货款和融资费用,还能帮助自身拓展市场规模。

  模式二:商业银行主导。买方在收到采购货物后,根据卖方提供的货物提单和有效发票在开通保理业务的银行办理承兑汇票,将此作为“货款”支付给卖方,卖方向相应银行支取款项,买方在到期还款日内支付货款和融资款项。银行不用面对中小供应商的信用风险,而直接接触信用更好、财力更强的买货方,这类银行通常建有自己的信息服务平台,一面方便融资企业申请,一面实时汇总已发生融资业务的特征、分布,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

  模式三:物流企业主导,是第三方模式。随着整个市场历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买方日益强势,卖方有时需要先垫付资金,大部分行业都会有一定的账期存在,因此卖方普遍也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物流企业拥有信息优势、客户关系优势和货物监管优势等,可以更低风险、更可控地开展应收账款短期融资服务。

  国外由于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开展供应链融资的主体更加多元化。既存在银行、保险、基金借款给中小企业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借款人和质押存货进行评估管理,又存在物流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作为主体独立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于需要融资的企业来讲供应链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和通畅。但是在中国,这个产业链条上有大量的资金缺口和服务缺失。

  中国特色: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目前,传统金融机构如中兴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以及四大国有银行等都相续介入,推出了各自特色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包括招商银行的电子供应链、华夏银行的融资共赢链、浦发银行的浦发创富、中国银行推出的通过买方授信额度为卖方融资的供应链融资服务项目“融易达”、光大银行推出的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融资对象的“金色链融资”等。据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空间规模将达到11.97万亿元,到2020年可以达到14.98万亿元,可以说前景广阔。

  在目前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主导的模式下,中小企业贷款难以有效地从银行获得,政府力推的向中小微企业给予大力度的金融服务支持实则难以落到实处。在此关键路口,金融如血液一般被企业所需要,给予中小微企业最到位的扶持就是积极有效的金融政策,“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模式的核心在于利用行业数据和资源,更有效地向生态圈或产业的各类型公司企业放贷,并且有效地控制风险。

  P2P平台或对接银行资金是供应链融资业务资金的主要来源。目前,世联行与三六五网等公司通过自建P2P平台方式提供项目融资资金;而生意宝、上海钢联、汉得信息、广联达等公司则直接对接银行解决资金来源问题;瑞茂通过去使用自有资金开展保理业务,高成本的资金导致财务费用快速攀升,未来将对接商业银行资源,并利用大股东旗下P2P平台进行项目融资;而用友软件则在银行(牵头筹办民营银行)和P2P(友金所)两端都有布局。

  目前国内中小企业资产60%为应收账款,盘活应收账款对企业意义重大,企业可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转让应收账款获得贸易融资,加快资金周转。线上供应链金融在速度、额度、便捷性方面都比线下更胜一筹,因此吸引了更多的中小企业客户。

  未来,另一个大方向是基于大数据的信用体系构建个人信用借款,这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市场,但是数据的积累和整合要达到真正大数据的要求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间的试错成本也很高,但它也是互联网发挥大优势的方向和阵地。

  互联网金融要从小苗长成参天大树,注定是一场筚路蓝缕的征程,互联网金融大平台、大资源、大数据的实现是普惠金融的基础,路径选择将决定互联网金融模式能走多远,社会需要给互联网金融探索发展的试错机会,因为方向是对的。

  文/许赤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