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塑造城市出行新格局

  • 来源:互联网经济
  • 关键字:移动互联,新技术革命
  • 发布时间:2015-10-22 14:33

  中国城市交通积弊沉重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说:在21世纪初期,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然而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一方面,交通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城镇体系发展带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快速城市化也让城市交通在基本运力、出行效率、出行品质等方面积弊沉重,形成拥堵、污染等严重的“城市病”,更对经济、环境和治安带来负面影响,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具体来说,城市交通弊病包括:

  出行刚需:机动化出行需求未有效满足。当前中国城市居民出行机动化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核心城市,包括基础设施完善的大型城市,因此市民倾向买车解决出行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城市道路资源短缺,加剧拥堵状况。满足市民机动化的出行需求更好的方案是通过公共运力提升实现,中国在此方面还存在供应不足。一方面,公共交通(例如轨道交通、公交)密度相对不足。在北京和上海,每百万人轨道交通里程数约20公里,而在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核心城市,纽约达45公里、东京为34公里。由于中国主要城市人口和城区面积远超发达国家核心城市,因此,公共交通服务效率若提升到发达国家相应水平,也需要长期、巨额的基础设施投入,以北京为例,若想达到东京的轨道交通覆盖密度需要投入2500亿元。另一方面,出租车供需失衡严重。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与出租车的保有量矛盾突出。以北京为例,过去十年间,常住人口增长约800万人,但出租车保有量却一直维系在6.6万量,在早晚高峰期间,出京出租车订单需求量远超过提供运力的三倍。因此,这也意味着,当前城市居民出行的机动化率以及个性化出行需求,还远未得到满足,因此也出现黑车等分流出行方式。

  出行效率:城市拥堵指数和打车难度高。一方面,全国车辆密度已经达到道路资源无法承载的程度。城市交通血脉日渐拥塞,并且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二、三线城市。根据高德地图数据,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十大主要城市出行效率指数仅为50%,也即每个消费者年均拥堵时间达85个小时。出行效率指数是指用道路畅通情况下的到达相同目的的通行时间除以实际所耗费通行时间,指数越高,意味着交通越顺畅。以北京为例,首都变成“首堵”,车辆密度已经达到291辆/平方公里,为全国平均数的8.3倍,而消费者年均拥堵时间更是达100小时之巨,同时车辆的保有量、增量、增速、出行频率依旧居高不下,政府实施的车辆限制、限行(限制进京车辆以及单双号限行)、提高停车费等举措效果有限,并且拥堵程度还有提升的趋势。另一方面,打车难也是出行效率低的表现之一。罗兰贝格的研究显示,在打车软件出现之前,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打车等待时间超过10分钟,遇到特殊天气及早晚高峰更是成倍增长,打不到车也是常有现象。而旧金山等国外发达城市平均打车时间则小于5分钟。

  出行品质:出行升级需求难以满足。如今人们的出行需求更加多层次和差异化,需要更为舒适的用车环境和更为优质的服务体验。一方面,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出行有着更高端、更丰富的需求。另一方面,特殊人群,比如孕妇、儿童、病人等,也对于用车有着个性化的需求。调查显示,37%的市民认为出租车不能满足其出行的升级需求。这意味着出租车行业需要变革,虽然出租车行业由于体制、运营方式和业态现状存在很大的变革阻力,但也意味着其他替代出行服务拥有进入机会。

  总之,城市出行积弊严重,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首先从经济方面来说,带来巨额损失。市民浪费了大量时间成本,职业效率下降,身心健康受损;政府则需不断在道路建设、污染治理和市民健康等方面追加投入。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交通拥堵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每年GDP的5%-8%,高达2500亿元。其次从环境方面来说,机动车在很多城市成为大气主要污染源,而在拥堵时,车辆的污染物排放更是正常行驶状况下的5-10倍。最后从社会治安方面来说,黑车猖獗也带来严重的治安危害和高企的执法成本。因此,交通出行方式和整体出行格局的转型升级,满足出行需求,提高出行效率和出行品质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

  互联网+交通构建城市综合出行方式

  “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技术和共享经济理念为城市交通革陈除弊带来全新方案,对于优化城市交通结构、高效配置交通资源、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凸显。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不断渗透和普及,人们的衣食住行都通过移动互联网高度联接,各种商品和服务资源的消费共享也变得简易可行。而在2015年的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提出要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即“智慧交通”、“绿色交通”、“综合交通”、“平安交通”)迈上新台阶。“互联网+”已经成为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四个交通”的有力支撑。

  城市共享交通:释放社会交通运力

  “共享经济”模式具有明显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拉动经济与就业价值作用,在“共享经济”框架之下的“共享交通”设想,可释放大量的社会闲置车辆运力,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移动出行选择,弥补城市交通运力不足和丰富城市交通生态。“共享交通”最早起源于德国,在欧美国家兴盛多年,目前在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近几年随着专车、拼车等应用的普及深入人心。

  在城市出行业态中,构建共享交通、公共交通、私人出行等综合出行方式,提升“共享交通”在整体出行方式中的比重,有助于绿色交通、综合交通等的达成。但是不同性质车辆(如运营牌照车辆、租赁车辆、社会闲置车辆)在主导运力补充时,在需求满足、车辆效率、服务品质、道路占用和管理难度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当然,城市出行方案的构建和规划,应基于城市特点与差异,在消费者成熟度和交通饱和度都比较高的城市,共享交通的比例也应越重。消费者成熟度越高,即升级需求越强烈、支付能力越强、对于硬件配置要求越高,越适宜大力发展新的交通出行业态。交通饱和度越高,越需要通过引入创新业态释放运力,缓解交通压力,反之则应以完善公共交通系统为主,同时培育共享交通为未来的业态创新建立基础。比如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应加大共享交通比例,这几个城市也是中国交通出行结构变革的先锋,移动打车应用普及程度更高;而在二、三线城市可优先完善本地公共交通体系的运力和服务质量,并进行共享交通的市场培育及消费者教育。

  城市互动交通:提升出行效率与体验

  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城市互动交通模式,实现各类出行方式在线上与线下的高效融合与对接,助推智慧交通、安全交通和绿色交通等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智慧的城市互动交通会致力于实现三方面的融合:线下系统对接、线上系统融合,以及线上与线下融合。三方融合将可以把共享交通发挥极致,智慧连接不同交通方式及相应设施,实现交通出行的高效畅达。在线下采用系统对接,城市互动交通模式将会智能地联接不同的交通方式,灵活搭配,满足多元化的乘客需求,并通过平台和移动终端采集和记录全方位的海量数据。而线上配合系统融合,城市互动交通模式会将各类线上交通出行系统融合,避免流量割离和资源重复投入,为市民提供一体化无缝交通出行方案;同时,信用信息也可以汇集整合,推动维系社会与经济的诚信体系的建设。而线上与线下融合是指出行平台将会打通线下、线上交通出行系统,实现实时同步,并会通过自身的组织技术、管理机制来进行协调,使得线上智慧方案最优,线下有效精准落实。

  对于消费者来说,收益明显。一方面,提升出行效率。借助移动出行服务平台智慧订单分配系统,消费者可与周围可调配车辆迅速对接,平台根据订单位置、用车需求数量、实时运力、实时路况等自动优化资源和需求匹配,移动支付也更为便利,从约租车、乘坐到支付等环节,整个流程更为高效。另一方面,满足出行升级需求。专车、拼车等不同业态导入多样化的车辆,车型覆盖更丰富,有效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差异化的出行需求,用车体验更为优异。

  总体而言,“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交通运输的深度融合,显著提高交通运输资源利用效率和行业服务品质,对于疏解城市交通积弊,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作用显著。

  城市移动出行服务平台制胜要素

  随着创新交通业态和商业模式的迅速普及,城市移动出行服务领域竞争激烈,并且已发展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出现一站式出行服务平台,格局初定。但是成功的城市互动交通模式需要契合移动互联和共享经济的发展浪潮,需要把握当前主要机遇与挑战,最终形成内外部关键要素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从企业内部来说,作为新兴的交通服务平台商,科技驱动是主力。

  科技:移动互联,科技驱动。领先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资源匹配能力以及持续的科技驱动路线可为城市交通的变革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对于身处移动互联领域的企业来说,只有拥有领先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才能实现在近乎零边际成本下的大规模、跨业态的资源与需求的高效整合。同时离不开大数据运营的支持,以及通过云计算在大数据中挖掘有效价值。持续的科技驱动路线是平台运营成功,并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

  体验:以人为本,一站服务。服务平台整合海量信息资源,高效匹配相关资源,从而实现一站式满足全流程、多元化出行需求,不断升级和改善客户体验。

  责任:履行责任,多方共赢。通过企业平台协助政府、企业和公民建立共赢的良好生态体系,严格遵守国家信息安全法规法则、遵守对消费者信息安全的维护,同时兼顾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利益链条,关注于提高传统利益相关方的运行效率,保持交通出行行业的整体格局平衡,共同缓解交通压力,改善消费者出行体验。作为创新服务平台,企业只有不断在科技、体验和责任方面提升,才能在动态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外部要素来说,当前“互联网+”是国家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战略,构建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还需相关部门加强推动和引导:

  顶层设计,政策创新。构筑支持“互联网+交通”的创新顶层设计,加快政策和税收体制创新,引导创新企业与传统企业搁置短期争议,共同推动互联网和交通运输行业的深度融合,并寻求与科技创新企业合作共赢,提升城市整体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科学治理,健全监管。突破传统行业与团体的利益藩篱,更新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监管理念、制度和方式,并建立起适当的行业准入门槛。对于一些前沿性话题,如社会闲置车辆导入专车的法律地位界定,充分考虑市场需求。

  倡导环保,鼓励共享。更加充分地挖掘“共享经济”潜力,大力提倡智慧环保的出行方式,鼓励共享交通创新业态和模式的发展,尤其是社会闲置车辆导入专车运营方式等。

  我们相信,在共享经济和移动互联网发展浪潮的推动下,在政府和相关创新业态企业的共同努力与探索下,一个综合、智慧、绿色和安全的城市出行美好蓝图将会日渐清晰地展现在公众的面前!

  文/康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