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的崛起 2015年汽车投诉数据分析
- 来源:家用汽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自主品牌,汽车,投诉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4-27 15:05
谎言与欺骗甚至已经充斥在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我们不应长久沉睡在虚伪的梦境中。家用汽车与汽车投诉网、中国汽车消费网等多家机构联合推出3·15特别策划。倾全编辑部之力,实地采访、调查,直击真实车主维权经历,通过问卷分析投诉现状、见微知著。
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再次蝉联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然而,随着市场的高速发展,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利益的法规却相对滞后。
汽车“三包”举步维艰——在正式实施近两年半时间后,官方统计的成功案例仍寥寥无几,厂家汽车召回被动迟缓。“政策落实难”在成为热议话题之余,也为这个汽车产销大国敲响了警钟,如此乱象不容乐观。
2016 3·15,家用汽车将揭穿市场黑幕,追溯真相本源。
一、年度投诉总量分析
据统计,2015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50.33万辆和2459.76万辆,同比上年分别增长3.25%和4.68%,总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创全球历史新高,连续七年蝉联全球第一。这一漂亮的数据让大家对中国车市满怀希望,然而乐观的数据背后,却掩藏着无数车主的声泪控诉。
据家用汽车3·15专题合作网站统计数据,2015全年共接到有效投诉8200宗(不含邮件、电话、传真等方式),同比2014年有所下降,为五年内最低值。投诉基本涵盖国内目前所有在售乘用车型,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
二、投诉月度及地区分析
从投诉趋势来看,2015年的月度投诉量趋势相对平稳,并没有像2014年发生“过山车式”的投诉维权。其中,5月份的投诉量最低,502宗;10月份投诉量全年最高,共856宗。上半年因整体经济增速放缓,汽车市场中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也随之受到一定影响,下半年车市回暖,金九银十之际国家又以1.6L以下排量购置税减半的优惠政策刺激消费,投诉量也达到了最高,可见新车出现问题遭到投诉的不在少数。
在2015年度的汽车投诉中,广东、山东、江苏成为投诉最多的三个地区。广东地区投诉量成功“登顶”,达到832宗,占全国总投诉量的10.15%。这与各省市的汽车保有量不断提升相关联,也表明车主们的维权意识在普遍提高。广东是众多车企的大本营,经济发展迅速,人均经济水平也带来了不断上涨的机动车保有量,竞争激烈的市场,大家都在忙着出新品,卖完车以后的事儿可就没那么上心了。
三、车型及品牌分析
2015年合资品牌的投诉占比65.24%,同比2014年上升了两个百分点;2015年自主品牌的投诉占比29.07%,同比2014年下降了三个百分点;这主要受汽车保有量和销售量影响,也与自主品牌在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上有所进步有关。
紧凑型车以3624宗投诉成为2015年度最主要的投诉车型,占比达到44.20%;豪华车的投诉量持续走低,投诉占比也有所下降;SUV、中型车投诉占比上涨明显。2015年是SUV车型腾飞的关键一年,销量同比上涨了超过50%,国民价值观的改变和选择的转移可以说在这一年最终完成,由此也带来了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质量问题。
由表内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15年投诉品牌及车型Top10中合资品牌车型占据9席,自主仅占1席。长安系最多,占到4款,其中长安福特旗下有3款(蒙迪欧、福克斯和翼虎),长安汽车1款(CS75);上汽通用旗下也有3款(雪佛兰科鲁兹、迈锐宝,别克凯越),德系有2款(大众速腾和斯柯达明锐),日系一款(东风日产轩逸),韩系竟然一款都没有;2012到2015年款车型投诉较为集中,2014年款车型投诉最多,可见个别新车质量也存在一定问题。
价格区间在10万-15万的投诉量继续稳居第一,2135宗投诉事件占投诉总量的26.04%,投诉量达到2135宗,投诉量几乎是第二位价格区间的两倍,所以紧凑型车市场依然是中国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各车型市场占有率不同影响,同时也跟购买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四、企业处理投诉效率及完成率分析
自主品牌在进步。2015年,自主品牌的全年投诉量占总量的29.07%,同比2014年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而它最大的对手合资品牌2015年的投诉量占比65.24%,同比2014年上涨了近3个百分点。市场占有率和保有量的优势是导致投诉比例差距的主因,但细究起来,数据内部也有着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自主品牌的投诉完成率为86.66%比合资品牌高20%,企业回复是认真处理售后服务的第一步,到最终完成投诉处理,过程需要始终耐心和真诚。或许是自恃品牌溢价,合资品牌表现得不如自主品牌好,殊不知这正是对品牌形象严重的伤害。
在2015年度的投诉中,30.88%的投诉能在一周内得到企业的积极回复,9.59%的投诉能在7-15天内得到回复。这些数字说明仅有40.47%的相关企业能在收到投诉后比较及时的和车主协调处理,并及时向投诉网站提供解决方案,但还有28.78%的投诉依然没有任何回复,投诉处理效率相对2014年有所下降,希望企业能够引起重视。
文/安放 数据整理/杨艳、郭湘宁、何宇涵、刘泽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