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女儿林丽韫——根脉同源 血浓于水
- 来源:世纪人物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华,台湾,林丽韫,奉献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2-07 10:10
中华女儿 爱国情深
青春洋溢的年华里,她为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毅、郭沫若、廖承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翻译。也正是这些共和国缔造者的引领和点点滴滴的教诲、熏陶,成就了台湾女儿对祖国披肝沥胆的忠诚。
2010 年10 月11 日,林丽韫接受本刊记者的专访。陆机有云:“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现今近八旬高龄的林丽韫女士看上去仍精神矍铄,从豆蔻的年华到今天,她脸上的那一种含蓄而安然的笑容不仅没变,反而又多了一份亲切与慈祥。
1933 年,林丽韫出生在台中清水,她是林家在台湾创业以后的第八代人。3 岁时,由于清水发生了严重地震,林丽韫举家迁往台北。1940 年,林丽韫小学二年级时,开始了在日本神户的学习生活。有人称她为“台湾女儿”,她则十分强调自己更加是“中国女儿”。
林丽韫幼年时,台湾正处于日本殖民统治期。小学时的她常感到教育上的歧视,台湾小孩儿与日本小孩儿上的学校不一样,台湾人上台湾人的学校、日本人上日本的学校。林丽韫格外强调自己是中国女儿——日本殖民统治期对台湾人教育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家长言传身教的重要影响。她回忆说:“民族主义思想强烈的父亲从小就教育我们认清自己的根在大陆——我们是‘唐山’人。海峡对岸才是我们的家。”强烈的民族情感从那时起,积淀养成。
林丽韫在美国与台湾人的社团交流时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台湾来的林姓人,用闽南语对她讲:“我是台湾姓林的。”(话语中流露出自己姓‘台湾’林,不是‘中国台湾’林之意。)林丽韫听出了话的意思,用闽南语回答到:“我是台湾姓林的,我也是中国姓林的;我是台湾人,我也是中国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是台湾人,我们更是中国人!他听了我的话,灰溜溜地走了。”林丽韫说:“我在台联会工作,宣传祖国统一大业思想,帮助我们的乡亲不要被那一小搓儿台独分子所误导,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大陆。”
豆蔻年华 孜身报国
林丽韫对日本这个也曾养育过她的国家感情始终是交集的——她热爱日本人民,憎恨日本军国主义。地处日本关西的神户,是华侨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少女时代的林丽韫曾就读于梁启超积极倡议建立的中华同文学校,学会了汉语。“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新中国的繁荣而贡献力量,我是中国人,我当然应该回祖国大陆去。”这是林丽韫的心声,也是那个时代无数海外游子的心声。
林丽韫回忆:“本来解放战争那个年代,我就很想回祖国大陆,那时候高中还没有毕业,又是个女孩子,爸爸不太放心让我一个人走。所以当我高中毕业,面临着究竟留在日本还是回到台湾的问题时,我就毅然决然地向爸爸表示我要回到祖国大陆。爸爸就支持我,并亲自安排我回祖国大陆。”
笔者曾经旁听复旦大学女教师陈果的课时,她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归国的感受:“无论国外有多好,你都始终无法忘记祖国的美好。放弃主流社会这个词不谈,当我飞回祖国下飞机的那一刹那,虽然天空仍然是灰蒙蒙的,但那种回到祖国怀抱的感觉真的会让人喜极而泣,恨不得趴下来摸摸祖国的地面,我终于回来了!”在采访林丽韫的过程中,笔者也明显能感受到她那种急切回到祖国怀抱的心情。
1952 年,林丽韫在神户的港口告别了她的亲人、朋友,启程回国。然而,回国的路依然充满了曲折。林丽韫说:“那时侯,韩战爆发,日本跟大陆交通中断,我需绕道香港才能回到祖国大陆,那时候一等就等好几个月,才轮到香港的航线。”
当林丽韫在深圳看见飘扬的五星红旗时,她再也抑制不住眼中激动的泪水。蓝天白云之上,飘扬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是祖国,是母亲,是她心中积聚的理想的迸发,那是她永生难忘的回忆。日夜兼程,林丽韫回到了北京,她被安排住进了西城区瓦缸市的留学生招待所。她说:“回到北京,我连东南西北也分不清,还是感受到了北京的好。”
回到北京,正逢大学统考在即,教育部门决定让她继续读书,并为她拿来了高中课本让她复习。林丽韫的大学梦想是考上北京大学生物系。她说:“当时我的志向是从事农作物品种的改良,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让中国人丰衣足食。怎样能够在物质生活方面为国家建设做一点儿贡献是我当时最大的心愿。”
爱党爱民 无私奉献
1953 年,林丽韫迈入人生二字头年龄的开始,这也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她从一名大一的学生转眼变成了中联部的工作人员。新中国成立后,不少旅居日本和其他国家的侨民都有强烈的回国意愿。尽管政府间还没有往来,各种民间活动却异常活跃。(中方是中国红十字会,日方是日本红十字会、日中友协、日本和平委员会,即日方三团体展开民间外交。)
这年暑假,林丽韫先后接待了两批回国的旅日侨胞。他们中间多数人都听不懂普通话,政府部门需要有一名翻译来协助向他们介绍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以及安置归侨的相关政策。林丽韫特殊的语言背景是做好这份工作的不二人选,她也因此被正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挑选工作人员的领导看中,人生也就此发生了转折。
林丽韫回忆:“我小时候长期生活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因为日本殖民统治下的记忆太深,始终有一个心结,不愿意做跟日本打交道的工作。我更希望在生物专业方面做出贡献,解决同胞的温饱问题。此时,学校掀起了学习吴云铎事迹的热潮,我也认真阅读了他的作品《把一切献给党》。我就想,吴运铎可以把一切献给党,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呢?我渐渐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祖国需要语言方面的人才,我应该听党的安排。”当时,党中央联络部是保密单位,林丽韫不能跟同学们告别就悄悄走了。开学后,同学们对林丽韫的离开感到突然,然而学校也不能跟大家说明情况。
根脉同源 情融两岸
半个世纪以来,台湾与大陆的隔阂犹存。国民党时期,台湾与大陆的对峙主要是国民党要反攻大陆;陈水扁时期,台湾与大陆的“不统一”集中表现在扁政府错误的言论,“台湾人”已经不是中国人了。扁政府把国民党政权划归到外来政权,台独思想在台湾泛滥。扁政府的“去中国化”凸显“本土台湾人”才是“正宗台湾人”、“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意思。
对此,林丽韫常用自己的经历以身劝导,两岸同胞始终是“根脉相连、血浓于水”。因为她怀着一个执着的信念,正所谓“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全身心的力量,让中国变得美好,变得强盛,变得统一。林丽韫回顾了总理1973 年8 月所做的党的“十大”政治报告。总理指出:“台湾省是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人民是我们的骨肉同胞,我们对台湾同胞寄予无限的关怀,台湾同胞热爱祖国,向往祖国,台湾同胞只有回到祖国的怀抱,才有光明的前途。……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定要统一。这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神圣义务。让我们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
“少数本土台湾人的意思也不能代表全部台湾民众的心”,她特别提起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在北京会馆时的一段话。连战表示:陈水扁的“去中国化”目的是将“大陆台湾人”与“本土台湾人”剥离,“大陆台湾人”与本土台湾人有区别,不可以归于一体。然而,那些在祖国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后在台湾定居的“大陆台湾人”怎么就不属于台湾人的范畴呢?“大陆台湾人”与“本土台湾人”都是“中国台湾人”!我们不禁这样的反问:扁政府的“去中国化”,如何能去掉与中国、华夏文明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脉亲情和根脉同源的文明烙印呢?少数台独分子的意思又怎能代表中国台湾民众的心呢?
乐享晚年 淡雅茶香
如今,林丽韫担任着全国侨联顾问、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海协会顾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顾问、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宋庆龄基金会顾问等。尽管年逾古稀,但她参与的社会活动却越来越多,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为民族和国家做更多的事情。她同时也是一个地道的茶人。
茶道的角色是茶人,从古至今,从海内到海外,几乎无处不无茶人,无时不有茶人。茶道即是人道。一个人,只有当他对茶产生敬意时,才能成为新的茶人和爱茶人!
茶既是灵魂之饮,以茶载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无道就算不得“茶道”。不懂品茗技巧,也不理会饮茶修身养性的作用,亦算不得“茶人”。当今社会,世人求和平,国人将讲文明。茶人既要继承发扬本民族的传统道德和文化教养,又应融入当代精神文明和科学知识。1982 年9 月成立的台湾茶艺协会,提出了“清、敬、怡、真”的茶艺基本精神。
林丽韫热衷饮茶,跟茶建立联系,实际上是搞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工作以后。当时林丽韫接待了在台湾搞茶业的范增平,他是林丽韫任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时接待的早期的客人,是客家人,后来在台湾搞茶业和茶艺交流。通过范增平,林丽韫对茶有了自己的认识。她描述道:“后来在北京的职业学校,我们互相往来表演茶艺,专门培养茶艺师,艺师经过一定的培训后给予职位,授予茶艺师级别。就在这种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跟中国的茶艺界打起交道来了,茶艺界的朋友们慢慢的认同我是茶人,有什么活动都通知我,参加最多的是中华茶人联谊会、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和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等茶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林丽韫常与台湾的茶人和茶商接触,沟通两岸的骨肉同胞情谊。
结语:时间关系,采访在笔者对发生在她身上的传奇故事意犹未尽时结束了,林丽韫经历的人生,是立体的,是多姿多彩的。林丽韫是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内职务最高的台湾籍女性,她始终行走于我国政治生活核心,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却大多是民间交往和社会活动,她追随过党和国家四代领导人,成就了台湾女儿对祖国披肝沥胆的忠诚。相信读者会同笔者一样,被这位世纪人物的爱国之心深深的感动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