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娘惹文化”
- 来源:世纪人物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娘惹,文化,巴巴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2-07 11:03
我不是一个连续剧发烧友,工作之后,很少有完整的时间来啃连续剧。可是前不久热播的新加坡电视连续剧《小娘惹》着实让我很着迷,一发不可收拾。让我着迷的“巴巴娘惹文化”是那样的古香古色,这是先前我一点都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的,但却像是早早就有的缘分一样,把我心底平静的水面掀起一个又一个涟漪。
过了这么久了,闭上眼睛还依稀是电视镜头下的艳丽的色彩、华丽的宅邸、丰富的菜肴、漂亮的衣饰,玉珠出嫁前月娘教她的种种规矩……“古香古色”丰富的文化缠绕在人心间的那种感觉,只能用意犹未尽来表达。电视剧《小娘惹》是一部关于中国移民和新加坡土著居民联姻产生的后代的家族兴衰的电视剧。内容、期间的种种在这里就不在赘述了,总之,笔者着实亲自体验了一把娘惹文化。《小娘惹》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它为观众展示了真实的巴巴娘惹文化,它具有着一种正在传承的进行之美,而非古老文化在我们身边的缺失和疏离。
巴巴娘惹(或称土生华人/ 侨生)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巴巴娘惹也包括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多数是指中国婚后所生的后代。巴巴娘惹是翻译,是土生华人,在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都比较多。男性称巴巴(baba),女性称娘惹(nyonya)。有关巴巴娘惹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主要是在马六甲王朝时期,从中国福建一带漂洋过海来的移民,他们大多数是中上层为官的或是殷实的商贾人家,到了马六甲以后没有再返回中国,而娶了当地的马来女子生下的后代;也有的一部分据说是当年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五次来马六甲驻节,他的部下其中有一些人留下来,与当地人通婚生下的后代。
这些巴巴人,主要是在中国明朝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小部分是广东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某些巴巴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例如他们的中国传统婚礼。娘惹文化既有马来族文化影响(如:膳食、衣饰、语言)也有华人传统(如:信仰、名字、种族认同),形成独有的综合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航空空姐身上穿的制服,就是娘惹女装的baju kebaya,脚上穿的嵌珠拖鞋是娘惹女鞋Kasut Manek。
娘惹装
Kebaya 又称“娘惹装”。是娘惹文化的代表之一。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就是娘惹服饰。
娘惹装多为轻纱制作,颜色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大红粉红,还有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 点缀的图案多半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
公元1910 至1920 年间,娘惹衫发生变化。不仅运用中国传统的手绣和镂空法,而且从西印度群岛引来荷兰衣服的蕾丝花边缀在长衫上叫“可峇饰”,剪裁充分显示腰身,再配上峇迪沙笼裙,使姑娘与少妇愈加娇媚、婀娜、贤淑而附有韵味。
娘惹的身上离不开首饰,项链上镶着珠宝,耳坠垂在耳边,胸前的扣牌用金银围裹珍珠宝石,做出巧夺天工的精致花纹。用珠子缝缀的拖鞋,有浓郁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娘惹在出嫁时都会为未来夫婿缝制珠绣鞋(kasutmanek)。许多娘惹喜欢采用产自欧洲的切割珠(manekpotong) 来缝制,因为每颗珠子都有一定倾角,可以增加一些立体感,让珠鞋看来闪闪发亮,充满贵气。
娘惹菜
饮食在娘惹文化也占据相当的分量。其中,娘惹糕是女人必须会做的食物,以椰浆、树薯粉、玉米粉、巴兰叶汁为原料,加以细砂糖、水蒸煮而成。因制作过程中粉浆要分段倒入,因此娘惹糕会显得层次分明。
“娘惹菜”是新加坡的地道美食,是令人交口称赞的南洋菜式之一,自成一派。
娘惹美食融合了马来菜与中餐的烹调美味。叻沙(LAKSA)是娘惹美食中最具盛名的一种,娘惹菜系是由中国菜系和马来菜系合并而成的马六甲菜肴。“娘惹菜”味道偏浓,以甜酸、微辣为主,所用的酱料都是由起码十种以上的香料调配而成。除了马六甲地区娘惹菜还流传到了槟榔屿、新加坡以及印尼和泰国。
娘惹菜其实是加入马来菜元素的中国菜。应用了不少当地特产配料,例如菠萝、椰浆、香茅、南姜、黄姜、亚参、椰糖等,而材料方面一般鸡鸭、牛羊、海鲜、蔬菜都会用到。现在的“娘惹”已是一类菜的通称,柠檬草香兰叶等佐料,在娘惹菜里是少不了的调料。娘惹料理结合了甜酸、辛辣、微辣等多种口味,一般较为多汁,口味浓重,是南洋最特别、最精致的佳肴之一。
娘惹瓷器
“娘惹文化”的独特之处,还可以从为数不多的娘惹瓷器体现出来。这些娘惹瓷器,多是从中国景德镇和日本定制而来。如日常使用所用的碗杯盅,其边缘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瓷器,往往被做成规则齿形花边,或弯出独特的褶皱,似乎是娘惹瓷器的独创。娘惹瓷器的传统图案,依然是中国瓷器的传统图案,而瓷器上过于繁琐的细碎花边,似乎突破了中国瓷器的传统。很多瓷器采用土耳其绿为主色理应是受到了马来文化的影响。
Pantun ( 班顿)
班顿又名“马来民歌”,是一种四行体的诗歌,广泛流行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具有悠久的历史, 为马来民族固有的诗歌形式。尤其在祖母生日的宴会中,人们富有情感的吟唱班顿。那种节奏的优美和抒发情绪的伤感,可以感受到渊源悠长的历史文化。班顿是那样的美妙,简洁且富有情感,那就是多元的马来文化。
班顿多为四言一句,隔句押韵;每句由8至12 个音节组成, 格式齐整,韵律严谨, 重顿挫,富有音乐节奏感,可合乐歌唱。班顿取材广泛,以抒发恋情者居多,由青年男女求爱时唱和而成。此外,感于哀乐、谏事而发的也不少,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马来民族还喜用班顿进行讽谏,不少具有讽喻意义的班顿诗句后来成为历代相传的格言和谚语。班顿诗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在现代诗歌里,仍经常可以看到班顿的旋律和节奏。
马来班顿最初是以口传流布于民间,据传在二千年前已有。文字书写的班顿可从西元十六世纪成书的马来纪年里找到证据;其书收录许多优美动听的班顿。现在班顿仍在蓬勃地发展,在马来人的言谈中,宴会庆典上,或者在歌唱舞蹈和朗诵会上,都缺少不了班顿。班顿诗前两行主要的是以自然界的景物,过去的史实,日常琐事或处事格言等作为描写对象,用意在乎衬托出本人心里所要倾吐的说话;所以一般有相当经验的班顿迷,往往由首两行的韵脚即可猜出后两行之真情实意。
我们常说,要传承文化,弘扬精神。一部小小的电视剧却巧妙的让我们感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巴巴娘惹文化对我的吸引,有一部分可能源自于“古香古色”,这种古香古色透着新鲜,闪着露珠,它具有着一种正在传承的进行之美,而非古老文化在我们身边的缺失和疏离。虽然在现在的马六甲、新加坡、马来西亚,巴巴娘惹文化也只是一个很小的族群的存在体,但其中的娘惹菜、娘惹装等等的元素依然闪耀在他们的生活之中,从未因为古老而受到封闭,从新加坡空姐的制服就可窥见一斑。
另一部分的缘故可能源自它的多元化。巴巴娘惹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同时又受到马来文化的影响。而这二者不仅相互融合、和谐发展,又能够大放异彩、独树一帜。它能够倔强的生长、传承,又能够保持包容、开放的姿态,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
过了这么久了,闭上眼睛还依稀是电视镜头下的艳丽的色彩、华丽的宅邸、丰富的菜肴、漂亮的衣饰,玉珠出嫁前月娘教她的种种规矩……“古香古色”丰富的文化缠绕在人心间的那种感觉,只能用意犹未尽来表达。电视剧《小娘惹》是一部关于中国移民和新加坡土著居民联姻产生的后代的家族兴衰的电视剧。内容、期间的种种在这里就不在赘述了,总之,笔者着实亲自体验了一把娘惹文化。《小娘惹》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它为观众展示了真实的巴巴娘惹文化,它具有着一种正在传承的进行之美,而非古老文化在我们身边的缺失和疏离。
巴巴娘惹(或称土生华人/ 侨生)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巴巴娘惹也包括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多数是指中国婚后所生的后代。巴巴娘惹是翻译,是土生华人,在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都比较多。男性称巴巴(baba),女性称娘惹(nyonya)。有关巴巴娘惹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主要是在马六甲王朝时期,从中国福建一带漂洋过海来的移民,他们大多数是中上层为官的或是殷实的商贾人家,到了马六甲以后没有再返回中国,而娶了当地的马来女子生下的后代;也有的一部分据说是当年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五次来马六甲驻节,他的部下其中有一些人留下来,与当地人通婚生下的后代。
这些巴巴人,主要是在中国明朝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小部分是广东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某些巴巴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例如他们的中国传统婚礼。娘惹文化既有马来族文化影响(如:膳食、衣饰、语言)也有华人传统(如:信仰、名字、种族认同),形成独有的综合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航空空姐身上穿的制服,就是娘惹女装的baju kebaya,脚上穿的嵌珠拖鞋是娘惹女鞋Kasut Manek。
娘惹装
Kebaya 又称“娘惹装”。是娘惹文化的代表之一。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就是娘惹服饰。
娘惹装多为轻纱制作,颜色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大红粉红,还有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 点缀的图案多半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
公元1910 至1920 年间,娘惹衫发生变化。不仅运用中国传统的手绣和镂空法,而且从西印度群岛引来荷兰衣服的蕾丝花边缀在长衫上叫“可峇饰”,剪裁充分显示腰身,再配上峇迪沙笼裙,使姑娘与少妇愈加娇媚、婀娜、贤淑而附有韵味。
娘惹的身上离不开首饰,项链上镶着珠宝,耳坠垂在耳边,胸前的扣牌用金银围裹珍珠宝石,做出巧夺天工的精致花纹。用珠子缝缀的拖鞋,有浓郁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娘惹在出嫁时都会为未来夫婿缝制珠绣鞋(kasutmanek)。许多娘惹喜欢采用产自欧洲的切割珠(manekpotong) 来缝制,因为每颗珠子都有一定倾角,可以增加一些立体感,让珠鞋看来闪闪发亮,充满贵气。
娘惹菜
饮食在娘惹文化也占据相当的分量。其中,娘惹糕是女人必须会做的食物,以椰浆、树薯粉、玉米粉、巴兰叶汁为原料,加以细砂糖、水蒸煮而成。因制作过程中粉浆要分段倒入,因此娘惹糕会显得层次分明。
“娘惹菜”是新加坡的地道美食,是令人交口称赞的南洋菜式之一,自成一派。
娘惹美食融合了马来菜与中餐的烹调美味。叻沙(LAKSA)是娘惹美食中最具盛名的一种,娘惹菜系是由中国菜系和马来菜系合并而成的马六甲菜肴。“娘惹菜”味道偏浓,以甜酸、微辣为主,所用的酱料都是由起码十种以上的香料调配而成。除了马六甲地区娘惹菜还流传到了槟榔屿、新加坡以及印尼和泰国。
娘惹菜其实是加入马来菜元素的中国菜。应用了不少当地特产配料,例如菠萝、椰浆、香茅、南姜、黄姜、亚参、椰糖等,而材料方面一般鸡鸭、牛羊、海鲜、蔬菜都会用到。现在的“娘惹”已是一类菜的通称,柠檬草香兰叶等佐料,在娘惹菜里是少不了的调料。娘惹料理结合了甜酸、辛辣、微辣等多种口味,一般较为多汁,口味浓重,是南洋最特别、最精致的佳肴之一。
娘惹瓷器
“娘惹文化”的独特之处,还可以从为数不多的娘惹瓷器体现出来。这些娘惹瓷器,多是从中国景德镇和日本定制而来。如日常使用所用的碗杯盅,其边缘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瓷器,往往被做成规则齿形花边,或弯出独特的褶皱,似乎是娘惹瓷器的独创。娘惹瓷器的传统图案,依然是中国瓷器的传统图案,而瓷器上过于繁琐的细碎花边,似乎突破了中国瓷器的传统。很多瓷器采用土耳其绿为主色理应是受到了马来文化的影响。
Pantun ( 班顿)
班顿又名“马来民歌”,是一种四行体的诗歌,广泛流行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具有悠久的历史, 为马来民族固有的诗歌形式。尤其在祖母生日的宴会中,人们富有情感的吟唱班顿。那种节奏的优美和抒发情绪的伤感,可以感受到渊源悠长的历史文化。班顿是那样的美妙,简洁且富有情感,那就是多元的马来文化。
班顿多为四言一句,隔句押韵;每句由8至12 个音节组成, 格式齐整,韵律严谨, 重顿挫,富有音乐节奏感,可合乐歌唱。班顿取材广泛,以抒发恋情者居多,由青年男女求爱时唱和而成。此外,感于哀乐、谏事而发的也不少,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马来民族还喜用班顿进行讽谏,不少具有讽喻意义的班顿诗句后来成为历代相传的格言和谚语。班顿诗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在现代诗歌里,仍经常可以看到班顿的旋律和节奏。
马来班顿最初是以口传流布于民间,据传在二千年前已有。文字书写的班顿可从西元十六世纪成书的马来纪年里找到证据;其书收录许多优美动听的班顿。现在班顿仍在蓬勃地发展,在马来人的言谈中,宴会庆典上,或者在歌唱舞蹈和朗诵会上,都缺少不了班顿。班顿诗前两行主要的是以自然界的景物,过去的史实,日常琐事或处事格言等作为描写对象,用意在乎衬托出本人心里所要倾吐的说话;所以一般有相当经验的班顿迷,往往由首两行的韵脚即可猜出后两行之真情实意。
我们常说,要传承文化,弘扬精神。一部小小的电视剧却巧妙的让我们感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巴巴娘惹文化对我的吸引,有一部分可能源自于“古香古色”,这种古香古色透着新鲜,闪着露珠,它具有着一种正在传承的进行之美,而非古老文化在我们身边的缺失和疏离。虽然在现在的马六甲、新加坡、马来西亚,巴巴娘惹文化也只是一个很小的族群的存在体,但其中的娘惹菜、娘惹装等等的元素依然闪耀在他们的生活之中,从未因为古老而受到封闭,从新加坡空姐的制服就可窥见一斑。
另一部分的缘故可能源自它的多元化。巴巴娘惹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同时又受到马来文化的影响。而这二者不仅相互融合、和谐发展,又能够大放异彩、独树一帜。它能够倔强的生长、传承,又能够保持包容、开放的姿态,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