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湖畔的“公主”

电影 《美女与野兽》 中, 当贝儿身着黄色水晶裙, 在奢华的宴会里翩翩起舞时, 这个出生平民的女孩, 仿佛戴上了王冠, 成为迪士尼第一位拯救了王子的平民公主。

而在现实中, 也有这样一个“顶级华丽” 的宴会—— — 巴黎克利翁舞会。 它只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公主、 名媛, 连美国的新任总统特朗普的女儿都曾被拒之门外。

2016 年, 在巴黎克利翁舞会的邀请名单中, 出现了一位平凡的中国女孩的名字—— — 于航。 她没有显赫的家世, 没有雄厚的资产, 也没有让人惊诧的社会地位, 能获得在舞会上翩翩起舞的机会, 依靠的是她绝对的实力!

今年 18 岁的于航, 已经拿下了很多舞蹈比赛的金奖, 如南非国际芭蕾舞比赛金奖、 北京国际芭蕾舞蹈大赛金奖、 香港国际芭蕾舞大赛金奖、 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金奖等。 其中, 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的金奖, 距离国人上一次摘得, 已经过去了 29年。 此外, 作为艺术界代表, 她还获得了 2016 年度“影响世界华人” 的殊荣。 和她一起获奖的人,是屠呦呦、 刘慈欣、 郎平和王健林。

在成为头戴皇冠、 轻盈凫水的天鹅公主之前,谁都可能会有一段“丑小鸭” 的经历, 于航也不例外。

于航最初接触芭蕾舞, 是因为身体过于柔软,腿部力量不够强, 妈妈为了锻炼她, 才帮她报了芭蕾舞班。 谁知这一跳, 于航便再没有停下来。

如果说 10 岁前的于航, 尚能凭借热爱舞蹈的天性自由舞动; 那么 10 岁之后, 考上舞蹈学校的她, 在高强度的专业训练下, 要依靠对梦想的坚持才能旋转。

由于身体过于柔软, 于航很难表现出芭蕾舞的力量感, 再加上舞感、 乐感都不出众, 她在舞蹈造诣上进步缓慢。

于航只能加倍努力。 为了协调肢体动作、 培养舞感, 她学习传统民间舞蹈; 为了让腿部肌肉有记忆感, 她不厌其烦地练习“擦地” 动作……于航像音乐盒里被上了发条的小人儿, 旋转在舞蹈与课业之间。

于航的指导老师这样评价她: “于航的特点是反应很慢, 总是学得慢半拍。 但慢慢的你就会发现, 她越吃越透, 直到把一个人物的灵魂表达出来。” 渐渐的, 她的“慢” 成了别人没有的宝贵特质。

就这样, 慢慢成长起来的于航, 终于站上了更广阔的舞台。 不过, 就像大多数初出茅庐的选手一样, 面对大赛, 初战的她也会紧张, 也会怯场。2014 年, 预备参加南非国际芭蕾舞比赛的于航, 赛前准备得非常充分—— — 大到舞台走位, 小到眼神、 指尖, 她已经排练了无数遍, 记得滚瓜烂熟。 可是临近比赛时, 这些记忆却像好动的羊跳出了藩篱般, 跑得无影无踪, 连经验丰富的老师都忍不住为她忧心。

现实没有留给于航太多时间去沮丧, 她和老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练习中, 不敢休息、 不能松懈、日以继夜……最终, 她顶住巨大的压力,拿到了南非国际芭蕾舞比赛少年组古典舞和现代舞两个金奖, 踏上了一路“刷”奖的征途。

可是就在她蓄力蜕变成一只振翅欲飞的天鹅时, 却险些遭遇折翅的危险。2015 年, 正在为香港“迦南之星”国际芭蕾舞比赛做准备的于航, 在一次训练后脚部突感剧痛。 经过仔细检查,于航被确诊为跟腱部分撕裂。 若情况加重别说跳舞了, 她连正常行走都会成为问题。

可是比赛近在眼前, 于航不想失去任何一次机会, 也不希望老师的付出化为泡影, 最终她选择带伤参加比赛。

舞台上, 于航每一个脚尖轻轻踮起的动作, 都伴随着撕裂般的疼痛; 每一个踏出的步子, 都笼罩在跟腱再次损伤的阴影下。 这样的状态下, 于航却抛去一切顾忌, 尽情地投入到舞蹈中。 她带着跌倒又爬起的倔强, 追求完美、 推倒重来的魄力, 将那些练习到深夜的舞步, 那些加诸于身的伤痛都升华为动人心魄的舞姿。 比赛的最后, 于航不仅斩获了少年 B 组的金奖, 还凭借极具感染力的表演获得最佳表演奖。

2016 年, 于航前往日内瓦湖畔的洛桑小城, 在这个世界芭蕾舞巨星的诞生地, 与来自 41 个国家近 300 名选手展开角逐。 此时的于航, 已不是当初会紧张到忘记舞步的新人, 她从容地翩跹舞动, 一路登高, 最终荣膺桂冠。

巴黎克利翁舞会上, 不需要华服、 没有水晶鞋、 不害怕午夜 12 点的禁令, 于航自然而然地站到了聚光灯下, 成为人人艳羡的“天鹅公主”, 但是她并不留恋聚光灯下的荣耀。

毕竟比起“公主”, 能像“天鹅” 一样展翅而飞, 飞向更高更广阔的天空, 才是她毕生的追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