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灯塔文昌阁
- 来源:红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2-19 10:28
挺拔俊秀的大明山是壮乡人民心目中的祖宗神山,素有“翰林村”美誉的南宁市武鸣区太平镇葛阳村即坐落在大明山支脉银屏山的环抱之中。
葛阳村人祖祖辈辈都尊崇读书明理、诗书传家之风,明清以来书香气盛、人才辈出。自清康熙年间以来,仅数百丁口的葛阳村竟然先后出了一名进士、十三名举人、六十六名贡生,当地民间有“武缘六十贡,葛阳半三十”之说,足见当时葛阳村文风之盛、人才之多。
茂密的森林里,各种树木拼命地往上蹿长,为的是获得更多的阳光雨露;突遇悬崖的河流,不惜粉身碎骨,化作一道亮丽的白练,为的是实现继续奔流、回归大海的心愿;雁群不顾千里万里,历尽艰辛,年复一年地往返飞翔,为的是顺应季节变化的生存法则。
葛阳村人前赴后继地在书山学海里纵横驰骋、孜孜不倦、世代传承、永不言弃,以至于这个偏僻的小村落数百年来英才辈出、儒士成群,他们为的是什么呢?
也许有人认为这个问题很浅白,甚至有些多余。
我偶然翻开葛阳村的历史,觉得这个看似浅白的问题却异乎寻常,我苦苦地思索着,想为这个浅白、多余的问题寻找恰当的答案。
大凡读过书的人,都可能知道“学而优则仕”,尽管他们未必在意此言来自于《论语·子张》。因而,把这个说法当作天下读书人的原动力毫不为过。
然而,对于葛阳村文人代表、素有“粤西第一才子”的刘定逌来说,“学而优则仕”的定律在他身上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刘定逌“学优而进士”后,虽然官至翰林院编修,但他为官清廉勤勉、刚正不阿,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人对刘定逌广为传颂的许多传奇故事几乎都发生在他入仕前和卸任后的时段。后人对他的敬仰、追思、怀念也并非因为他头顶上的仕宦光环,有关他的传奇逸事几乎都源于他作为布衣文人云游讲学、传道授业、博学睿智的大家风范,也正是刘定逌布衣文人的形象魅力,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如此看来, “学而优则仕”并非葛阳村读书人的原动力。
高官厚禄当然也是不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尤其是在“一年清知府,十年雪花银”的满清时代,白花花的银子确实具有难以抵挡的诱惑力。
但是,以刘邦光、刘允正为代表的葛阳村文人仕宦,对高官厚禄却无动于衷。以刘允正为例,他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 年)举人,历任贵州清溪县令、婺川县令、施禀县令、八寨抬拱、清军理苗府同知等职务。他在贵州为官二十多年,却始终勤政廉洁、乐善好施,他那微薄的俸禄除了养家糊口,余钱几乎都用于扶危救困,以至于到他任满告老还乡之时竟然穷得身无分文,连回家的路费都要典当家资什物才能凑齐。刘邦光的廉吏形象更令世人敬仰,他离任后当地百姓竟然自发修建宗庙敬奉他、怀念他。
刘邦光、刘允正尽管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但他们清贫守节的文人风骨对后人的影响远胜于高官厚禄的诱惑力,如此看来,高官厚禄也不能成为葛阳村人崇文重教的诱因。
宋真宗赵恒在《励学篇》中说道: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连皇帝老爷都用“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来激励读书人,那么,葛阳村的读书人能摆脱这样的诱惑吗?
无论是刘定逌还是刘邦光,或者是刘允正,他们一生勤奋好学,读五车书,积八斗才。他们不管是为官还是为民,都一直坚守简朴恬淡的人生法则,既没有购置肥沃丰腴的田产,也没有修建华丽的私宅园林,更没有留下任何妻妾成群、美颜倾国的风流韵事。由此可见,“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对葛阳村读书人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
也许,葛阳村人从来都不屑向世人宣示自己为何而读书,也不在乎世人如何猜想他们勤奋刻苦的目的和意图,只有村中巍然耸立的文昌阁,一直向广袤无边的时空散发着文风兴盛、英才辈出、连绵不绝的气息。
我曾经在某个寺庙供奉着文昌帝君的大殿前读过这样一副对联:布福禄于人间但求有德,闪文光在天上总出无心。
从对联中可以解读出:文昌帝君作为读书人的精神图腾,从来不会对读书人发出类似高官厚禄、美色财富这样的利欲诱惑。要说有些读书人偶沾福禄也必须是以厚德为前提,要说天下读书人得到了文光闪烁的指引,那也是无心无意的领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与葛阳村文昌阁邂逅,除了精巧的构造、俭朴的装饰,任何华丽的辞藻都不适合用到她的身上。但文昌阁分明给我传递着一种深邃、宁静、豁达、从容的愉悦,这种愉悦可以摆脱一切名利欲望的羁绊。悬梁刺股也罢,十年寒窗也罢,只有苦读者才能够体悟到求知过程中不断收获的内心喜悦。
葛阳人为何崇文重教、刻苦攻书、世代传承?简朴俊秀的文昌阁已经给出了无声的答案。
葛阳村的读书人能超越名利欲望的束缚,悠然洒脱地展现着“自得读书乐,不邀为美名”的儒学风姿。
民族英雄郑成功说过: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看来读书辛苦只是一种必须经历也必须克服的过程,收获知识的愉悦才是最高境界的乐趣。
大思想家培根也说过: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品行高尚的读书人并非为了满足物质和名利的欲望而读书,但苦读者可以获得无可替代的乐趣、光彩和才干。
也许正因为葛阳村的读书人能悠然物外、乐在其中,所以他们在进退、荣辱、得失面前显得格外从容、豁达、淡定。
灯塔般的文昌阁,就像永不熄灭的明灯,指引着无数读书人在书山学海中寻找灵魂深处的乐趣。
面对简朴娴静的文昌阁,不禁心生敬畏,内心也充满着遐想,总想对她说些什么。有人提议为她写一篇赋文,也的确曾有那样的冲动,似乎只有绚丽奇美的赋文才能描述她的神奇与玄妙。但想起先贤曹植名篇、杨雄四赋这些惊世佳作,立马打消了这样的念头,万万不敢造次。
除了赋文,对联也是一种极佳的表现文体,仅以一副对联,聊表我对葛阳村文昌阁的些许感悟和遐想:
文昌阁屹立百里壮乡独秀,巍巍银屏山,恰如梓潼守天阙,汇聚乾象精华,无怪乎,古戏台上无蛛网,显贡生半百,更有玉清尊宿、重赴鹿鸣,堪称粤西第一,惟祈莘莘后学,秉承先贤遗德,恪守忠信仁孝之道,读五车书、积八斗才,或独善其身,明修齐法则,或兼济天下,识治平韬略。
魁星楼蕴藏千年神话犹新,叠叠天马岭,巧似武士镇南疆,深得坤灵玄妙,有应也,太史第前有凤池,出举人十三,实为辅元开化、司禄宏仁,当属岭南无双,且望济济英才,续延祖辈宏愿,弘扬礼义廉耻之风,行万里路、越九重天,宜淡泊明志,知荣辱定数,宜胸怀今古,握进退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