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文素养培养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提出如下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新环境下对历史教育既要使人们更明智,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让学生从历史中学会做人的明智,以史观己德。高中历史是中等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如何在目前学科壁垒日趋森严,重理轻文、重物质轻精神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普遍存在的教育环境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使高中历史教育真正成为高中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无疑是所有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7)12-014-01

一、当代高中生素养的现状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人文精神而形成的内在品质,是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现。培养当代高中生人文素养,对于养成其良好的精神风貌,对于造就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次大规模、全方位的转型时期,“转型”至少包含两层内涵:一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是经济体制的转型;二是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是社会形态的转型。在社会的这种巨大转型中,在传统与现实的交锋中,各种新观念纷至沓来,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当代高中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以及价值取向,使得高中生内心潜藏着浮躁和不安。当代高中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将肩负起中国发展与振兴的重任。他们的人文素养如何,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成效有目共睹,重视科学和发展科技教育已在高中教育中居重要地位。但对于人文教育却不够重视,往往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倍加重视,而人文素养教育则因缺乏实用性而成为微不足道的陪衬。这种状况极大削弱了高中生的文化基础,致使许多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缺乏高中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和情操品格,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呈滑坡趋势。

二、通过历史教学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要认识到,人文教育有其独具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人文教育才会真正有成效。那么,人文素养教育有哪些特点呢第一,人文教育不同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关于自然知识的传授,人文教育是“人文素养”的教育,我们不能用科学教育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人文教育,不能把“人文素养”的教育当成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因为精神的创生只能由精神来完成,精神的升华只能通过精神来感化。根据人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上,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和精神契合,不能忽略课堂的人文思想的氛围。

第三,人文教育思维模式不同于科学教育思维模式。根据人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学生不能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知识的接纳者,而是要主动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古代的人文知识,与之产生心灵的契合和同化,把其中所隐含的人文特质化作为自己的精神品格,融人到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中。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高中历史经典文化教育。精彩的物质文明和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极易引起人们的急躁情绪和心理失衡,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心理失衡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文化大地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脑袋中,有点空荡荡,雾蒙蒙。于是乎,商业文化以它扎实的后盾和通俗的形式,漂洋过海,乘虚而入,大有雷霆万钧、无坚不摧的架势,闹得不少人心荡神迷,追腥逐臭。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高中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他们最喜欢吃的东西是肯德鸡、麦当劳,最喜欢过的节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嘴上以夹杂几句洋文为时髦,在哲学方面有些人能够大谈特谈亚里士多德,却不知老子哲学……

(二)设置历史为必修课.增设人文类选修课程。笔者以为,无论文科理科,都应该把历史作为必修课,使高中生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有较多的掌握和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与陶冶。同时开设多门人文课程。将它们列人教学计划,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修,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至少选修七门人文类课程且成绩合格才准予毕业。这样,就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人兴趣,又有一定的要求和压力。

(三)加强高中教师师德教育。师德包括许多方面,我们认为,历史教师的善良、公正与责任感是其师德的核心构成要素。

1.善良。教师的善良表现为对其教育对象的关心和爱。历史教师在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领导者、纪律的维护者等角色的同时,往往还扮演着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因此,学生自然希望其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平易近人等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以善良为核心的。历史教师的善良是其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善良的印象,那么即使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也很难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赖。

2.公正。公正指的是教师面对学生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在课堂提问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提问自己喜欢的一部分学生,对其他学生则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在课堂观察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把目光投向自己喜欢的那么几个学生,对其他学生则常常视而不见;在处理学生冲突时,有的教师先入为主,偏袒自己喜欢的学生,不能一碗水端平。这些都有违公正原则。当然,要求教师做到绝对的公正,有些强人所难。教师的个性特征,学生的不同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教师的判断。而且,对基础、能力、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用一个尺度进行衡量和评价,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不以学生的成绩、个性、性别乃至相貌而对学生产生好恶之情,应该是值得追求的一个目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公平正直是教师以身作则的前提。

“学史使人明智。”高中历史教学要切实履行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责任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意识、社会意识、人文意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等,形成会生活、会工作、有修养、有品位的健全人格,最终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