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灣當局在農曆春節講話中,罕見地向﹁對岸的朋友﹂賀年,在其發行的賀年影片中,用﹁中國大陸﹂稱謂取代其一貫使用的﹁中國﹂稱謂。這些話語文字的使用意味著什麼?難道民進黨想要改邪歸正?如何看待民進黨釋放的﹁除夕談話﹂這一信號?
台灣方面主要從對民進黨大陸政策調整的角度進行解讀,大約分三種:其一,﹁蔡英文是否能夠趁熱打鐵﹂,尋找機會宣示﹁兩岸都是中國人﹂,若如此最後有可能實現﹁美中台﹂互動;其二,台灣今年開始實施降低了門檻的﹁公投法﹂,希望二〇一八年底縣市長選舉結束後,通過使用﹁公投法﹂迫使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回歸﹁九二共識﹂;其三,蔡英文﹁除夕談話﹂釋放出﹁一些善意﹂,強調台灣﹁不能完全靠著美國﹂,﹁蔡英文任內兩岸關係有望出現突破﹂,甚至不排除﹁實現台灣一直在努力鋪墊﹂的﹁蔡習會﹂。
這些解讀的總特徵是在語言的運用方面將﹁除夕談話﹂的空間一下子﹁放大了許多﹂,不過,台灣多家媒體在引用︽環球網︾的報導時指出,︽環球網︾使用了﹁台灣地區領導人﹂稱謂而不是﹁蔡英文當局﹂,但對︽環球網︾﹁善意留下,誠意待觀察﹂的評論則回避點評。
筆者認為,從大陸一向主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格局看,不排除民進黨回到一個中國原則的可能,但目前並不現實。這是基於:
政治上,目前兩岸關係嚴峻的實質是主權問題。由於民進黨有意挑釁兩岸安全,強化美日因素,兩岸對抗有可能加劇。從二〇一六年以來民進黨的大陸政策看,其要點是在﹁中華民族國家﹂、﹁中華共同文化基因﹂上加緊﹁去中國化﹂,通過在﹁九二共識﹂上做文章,在台灣社會抹掉刻有傳統印記的﹁一個中國﹂概念,而﹁除夕談話﹂是在﹁主權缺位﹂的情況下傳遞的﹁善意﹂,也可視為對﹁兩岸特殊關係﹂進行定位——即不涉及主權,不表達對主權問題的捍衛方式。這是一種混淆視聽。
經濟上,在民進黨無意改變其﹁新南向政策﹂的情況下,兩岸經濟合作難以推進。從李登輝開始到陳水扁執政和蔡英文執政,﹁台獨﹂分裂主義勢力的一貫立場無論是雙邊經貿還是區域經濟層次,都堅決反對與大陸聯手,認為與大陸合作會損害台灣與東南亞發展更加密切的經貿關係,削弱台灣在美日關係中的﹁獨立政治實體地位﹂,甚至會影響到台灣﹁發展國際經濟空間﹂。
﹁安全﹂上,民進黨再次執政以來,兩岸﹁安全﹂衝突始終是一個重大隱患。民進黨除了在﹁國防﹂上鼓吹﹁國艦國造﹂,叫囂應對﹁中國武統﹂之外,還將美台軍事合作列為重點,在加強﹁台美安全﹂、參與美日印圍堵大陸方面鼓急絃繁。近日,前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裡斯在出席眾議院軍事委員會﹁印太地區軍事態勢與安全挑戰﹂聽證會時公開表示,美國﹁不會接受中國任何迫使台灣統一的企圖﹂,將﹁持續和定期對台軍售以及訓練台灣軍隊﹂,還提出﹁槍炮民主﹂的概念,鼓吹﹁美國可協助台灣維繫民主體制﹂。同一天,特朗普提名的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董雲裳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澄清美國與台灣之間是非官方關係,表示﹁美國不承認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由此可見,雖然美國政府顧忌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嚴正交涉,在提升美台關係上不敢跨越﹁非官方﹂層次,但對民進黨仍然發出了雙重信號:一是默許美國會﹁台灣連線﹂成員組團訪台,二是聽任美國喀爾文森號航母進入南海﹁巡航﹂。
民進黨真能改邪歸正嗎?民進黨是打算回歸﹁九二共識﹂,還是試圖證明自己完全能夠﹁主導兩岸關係?﹂
從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看,二〇一七年十二月,民進黨主導﹁立法院﹂通過﹁促轉正義條例﹂和﹁公投法﹂,是進一步﹁去中國化﹂的信號,民進黨對兩岸關係進行﹁歷史切割﹂的危險進一步增大。在這樣的背景下,讓人不得不對民進黨﹁對岸的朋友﹂這一語言表達的﹁運用﹂、對﹁力圖改變其戰略處境﹂進行努力的﹁真心實意﹂多幾分冷靜。因此,大陸﹁有待觀察﹂的回答,無疑是禮貌的、明智的。
此外,民進黨自身的歷史也表明,語言文字往往也是其慣用的銳利﹁武器﹂。民進黨真能改邪歸正嗎?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