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话气象

  2017年11月7日,中国援建的瓜达尔港自动气象站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这不仅改变了当地渔民没有可靠气象预报、不敢去远海捕鱼的现状,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收入。但这仅仅是中国气象服务“一带一路”上的小小缩影,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气象服务“一带一路”从无到有,为国家战略方针、造福世界各国人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一带一路”——中国气象在行动

  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气象服务和气象保障不仅是中国气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中国气象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中国气象局已经出台了《气象“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7—2025年)》,并相继制定三个方案,分别涵盖了气象观测、气象预报、气象服务三个方面,这是气象“一带一路”发展的行动纲领和重要依据。

  “一带一路”——以“五通”为抓手

  按照《气象“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7—2025年)》的总体部署,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遵循气象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不同规则,立足“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不同发展现状,提高对外合作水平,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展开合作。气象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如下几个方面: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升气象预报预测预警水平、健全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推动中国气象标准的国际化、促进气象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合作,实现气象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融合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为人类福祉和生命财产安全服务。

  同时,以气象“五通”为抓手,发挥中国气象优势,携手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

  在加强政策沟通和衔接,完善政府间交流合作机制方面:健全“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合作机制、推动完善新型气象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完善“一带一路”气象人才交流合作机制;

  在资源互通,共享气象信息和技术资源方面:加强与基础设施建设相配套的气象监测网络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综合气象资料汇交共享、推动“一带一路”气象标准化建设;

  在民心相通,强化面向全球的气象服务方面: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能力、发展面向国际用户的气象服务业务、加强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服务保障;

  在科技联通,提升气象核心业务能力方面:共同实现气象核心业务技术新突破、强化对沿线国家的气候预测与评估能力、提升海洋气象服务与保障能力;

  在贸易畅通,推动气象产业国际化发展方面: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制造”气象产品输出、推动气象服务市场化发展。

  “一带一路”气象大有作为

  为全球海洋气象导航服务:通过为“一带一路”任意航线、全球重要港口提供跟踪式天气服务,构建海洋气象导航专业性服务中心。

  架设起陆上、海上气象服务的两个支点: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签署相关协议,以《中亚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乌鲁木齐倡议》为基础,在新疆气象局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开展面向中亚和西亚沿线公路、铁路交通干线气象灾害监测服务、农业气象服务和“陆上丝绸之路”旅游气象服务等;以《中国-东盟气象合作南宁倡议》为基础,在广西气象局开展面向东盟各国海上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海上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海洋经济气象服务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气象服务等。

  建立中巴气象防灾减灾合作机制并为其提供气象服务:以中巴经济走廊气象防灾减灾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试点,开展多灾种、标准化、一体化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为瓜达尔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城市建设以及沿线公路、物流运输、航空等提供交通气象服务、能源电力气象服务、电信设施气象服务以及面向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气象服务、城市发展规划气象服务。

  撰文/朱玉洁 周彦均(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室)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