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App 权限侵犯隐私的法律规制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手机 App,隐私,个人信息
  • 发布时间:2020-05-12 21:41

  摘要:网络时代,手机 App 越发泛滥,正从很多方面侵犯着用户的隐私权益。目前尚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以及强有力的罚则,因此,针对这一情况,从国家、运营者及用户角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手机 App;隐私;个人信息

  一、手机 App 权限侵犯隐私的现状

  手机软件,是指通过预装、下载等方式获取并运行在移动智能设备上向用户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应用软件,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手机 App。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 App 已经成为网络信息服务的主要载体和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工具,充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大学生们,网课需要 APP、刷活动需要APP、上无线网需要 APP……甚至社交也需要一个 APP。在苹果手机 App Store 和安卓系统的软件商店里,这种大学强制学生使用的 App 有数十个。但是,各种 App 在为用户提供便利的互联网服务的同时,也存在各种违规违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这些App 的安装权限,从很多方面侵犯着用户的隐私权利。

  安装一个 App,往往需要用户的位置信息、读取通讯录、读取通话或短信记录、使用摄像头或话筒录音……基本上就是尽可能多地获取使用者的隐私与个人信息,理由却大都冠冕堂皇,美名其曰“调查用户使用习惯,优化用户生活体验”,但事实上很多敏感权限都找不到对应的功能。一些手机 App 的目标版本过低,使用者根本没有选择权,只要选择安装这些 App,就默认同意手机 App 所申请的所有权限。

  日前,中消协发布的《App 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个人信息泄露的人数占比为 85.2%;泄漏后,约 86.5%的受访者曾受到推销电话或短信骚扰,约 75.0%接到诈骗电话, 约 63.4%收到垃圾邮件;泄露后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自认倒霉;读取位置信息权限和访问联系人权限是安装和使用手机 App 时遇到情况最多的,分别占 86.8%和 62.3%;近七成认为手机 App在自身功能不必要的情况下获取用户隐私权限。

  然而,2012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提出信息收集的必要原则,但缺乏明确界定与相应罚则。2013 年实施的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写入最少够用原则,但这是推荐性的非强制标准。目前,相关的正式法律法规仍然尚未出台,并且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以及强有力的罚则。

  二、手机 App 权限侵犯隐私的建议

  (一)针对国家:完善法律法规

  1.扩大法律规制的范围。规制预装软件应当达到“允许善意合法的软件预装在手机系统,禁止恶意软件预装在手机中,并强制要求所有预装的软件允许用户卸载”的实质目的。在法律层面,要对工信部颁布的《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通知》进行适当的完善,进一步明确手机 App 权限的的许可范围,如测试手机 App 稳定性的标准、手机 App 的备案办法等。

  2.明确违法违规成本。工信部颁布的《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通知》虽然将手机厂商预装恶意软件的行为进行禁止,但并没有规定相关的处罚方式,使其执行力大打折扣。鉴于此,可以从法律层面上对于违反该 “规范或指南” 的 App 相关方,交由我国的工商机关以违反诚信原则或不正当竞争加以制裁,要求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行政责任,给予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和罚款的行政处罚;对于情节严重的,应当责令停产停业或吊销其从业许可证。

  (二)针对运营者:强化法制观念

  1. 企业方面。我国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运营者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等的权限已做出了相对明确的规定。尽管如此,很多App 运营者依然敢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侵犯用户隐私,越权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运营者的法制观念淡漠。因此,加强对手机 App 运营者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 APP 运营者的法制意识,引导 APP 运营者树立法制观念,使他们真正能够做到懂法、尊法、守法,是遏制 APP 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乱象的重要前提。为此,政府应当不断完善法制宣传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法制宣传责任制,加强对 APP 运营者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培训,做好对法律法规具体条文的专业性解读。

  2.平台方面。手机 App 的应用商店是下载应用程序(手机App)的重要平台,也是使用用户使用大型应用程序的重要门户,手机 App 需要在平台上进行测试,例如手机 App 进行申请所需的权限的测试,包括 APP 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合法性,要求为用户提供获取信息的说明,以指导用户明确访问的手机App 的用户信息;要求手机 App 进行设置并改进安全系统。所有应用商店平台和其他应用平台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杜绝其存在于平台。

  (三)针对用户:规避风险意识

  一方面,用户在面对手机 App、侵犯个人隐私方面存在高“容忍度”,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助长了运营者毫无顾忌地长期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用户在下载手机 App 时,应从正规授权平台下载 APP 应用;在安装App之前充分明确其隐私政策; 在下载 App 之后尽力寻求隐私保护和隐私控制;安装第三方手机安全软件实时监控隐私数据;及时修复手机 App 的安全隐患; 私密照片、视频等隐私数据谨慎上传至 App 云存储空间。另一方面,与运营商相比,用户的力量较小,在多个方面上都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在维权过程中存在多个难题。针对此情况,应当健全和完善公益诉讼制度,通过特定协会统一为广大用户群体向人民法院提起消费者公益诉讼,进行集中维权。同时,法院应当打开公益诉讼的大门,做到一诉讼一立案。通过集中诉讼,既节约司法资源又有利于用户合法权益的维护。参考文献:

  [1]杨海宁. APP 用户权益保护法律研究[D]. 2016.

  [2]朱颖. 我国移动 APP 隐私保护政策研究——基于 96 个移动应用 APP 的分析[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高荣林. 手机APP 侵犯用户隐私的规制——来自美国的经验[J].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6(4):79-84.

  [4]张彬彬. 手机预装软件的法律规制[J].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 2014, 29(5):56-60.

  [5]于世梁. APP 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乱象及其治理[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9(5)

  项目编号:201910166409

  项目名称:手机 App 权限中隐私权的法律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于洺欣;出生日期:20001202;性别:女;籍贯:辽宁省盖州市;民族:汉;学历:本科;专业:法学专业;学校:沈阳师范大学。

  于洺欣 (沈阳师范大学 法学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