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罗秀山散记
- 来源:红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南宁,历史文化,用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09-13 10:09
潘琦,1944 年生,仫佬族,广西罗城人,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中国文联第九届全委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研究员。历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现任广西桂学研究会会长。
“千峰变紫入遥林,禅室枝灯向夕阴。/僧未闭关容小饮,时方休夏得长吟。/品题泉石疲双眼,位置溪山役片心。/莫放痴憨还我癖,任教雅俗判升沈。”这是明代举人陈瑾在《罗秀山纪游(有引)》写下的诗句。这诗不失为罗秀山的真实和生动写照,也吟咏出诗人游罗秀山时的心境。徐霞客也曾游过罗秀山并留下《独登罗秀山诗》和《重阳日记》之作。据史料记载,历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不少赞美罗秀山的人文和自然风光的佳文诗篇。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时光的流逝,罗秀山几度遭到破坏,古建筑被摧毁,历史资料丢失,曾被赞誉为“天下名山”的邕州八景之一,却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录中,广西桂林、柳州、北海榜上有名,唯首府南宁却无缘,令人感到纠结与费解。是为何故?这些年,桂学研究会潜心对广西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全面的挖崛、探讨和研究,过中发现,广西很多历史文化都没有认真、深入地开发与研究。南宁这座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古城,不是没有历史文化,而是由于缺乏对历史文化敬畏之心、自知之明。没有用心、用功、用情去挖崛、开发和宣传,导致很多名胜古迹被遗忘、丢弃、损坏和埋没,鲜为人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离不开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认知、保护、开发和运用。
为探寻邕城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她实至名归,我们从古籍中收集了大量关于罗秀山的文史资料,令人无比震撼、无比激动。
前些年,我有机会游览了不少名山大川,深知名山大川对提高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知名度,文化品味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城市,有了古迹名胜就有了文化与历史,就如同喝了陈年佳酿一般令人回味无穷。我们决计去探寻早被人们遗忘的罗秀山。
这天,气候适宜,天高气爽,我们沿着一条路径上山,行走在古老的山道之上,置身于森然丛林之中,去寻觅罗秀山的寺庙古刹的废址,触摸它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痕迹。对此行我并没有大多的期待,因为荒芜了数十年,已无人问津的罗秀山,至今没有经过任何人为的修缮,一片荒山野岭,不会有什么惊人的发现和值得兴奋的感觉。
不知走了多久,路越来越难走了。仰头往前看满目树丛,低头看不到脚下的路,我们拨开树丛,寻着一条隐约的小路往前行。罗秀山峰峦窃然,草绿花香,丛林凝碧,青藤吐绿。随风飘移的云雾,盘旋山间,群山时而清晰,时而缥缈神秘莫测。一条崎岖的山道上的石头非常奇特,每块石头仿佛都刻下当年沧桑岁月的痕迹。我伸手轻轻地抚摸着,心头涌起古人吟咏罗秀山的诗句:“寻山入罗秀,旋结草堂居。/花露生瓶水,松风落驾书。/闻猿得句后,见月出行初。/此夕云林下,无因梦使车。”历代有不少名人志士都游览过罗秀山,从现残存的史料中也可见端倪。明代进士董传策游罗秀山探仙寻禅,写下著名的《罗秀山记》,被选录入《国学珍本文库》之一的《天下名山游记》,使罗秀山得以名扬,成为“天下名山”。他写下的“梵宇松青罗秀山,下界微茫辩佛心”的佳句增添罗秀山神秘的色彩。
沿著被人踩出的小路,我们攀登上山,终于到了一块比较平坦的山地。我狐疑地看着脚下踩的乱石和砖头,也许是罗山寺的旧址。据史料记载,当年这里古迹众多,除罗山寺之外,还有感果寺、渌楼庙、惠进禅院、思迎塔院、罗秀丹炉、五百僧堂、千觔洪钟、万栋精庐、北寺龙潭、大仙足迹、仙逸亭、驻仙石、佛骨岩等众多古建筑和名胜,如今都已荡然无存,不见踪影了。果然不出所料,这颓废荒野的模样未超出我原先的想象。连古寺庙堂一点地基墙垣和石阶都不见,空荡荡的荒凉,让所有人失望。我俯身苦苦寻找,捡了两块琉璃瓦碎片,目睹岁月为这原本油光发亮的瓦片留下的创伤。我顿时感悟到这小小碎片,粘着历史尘埃与沧桑!不可丢弃。带回家里,要把它们摆放在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作为永恒的历史文化纪念!
我们探胜心切,沿着山路前行,四面山势环抱、古树参天、青翠覆盖。就是在这极富诗意的幽静中,我们一步一步边走边寻觅,希望能在荒山野岭中发现奇迹!
罗秀山,因有古代名士葛洪、西晋道士罗秀在此寓居炼丹而得名。同行的苏先生告诉我们,前些年建龙门水都文化旅游景区时,发现珍贵的历史文物《鼎建罗山真武大殿碑记》残片。证实罗秀山曾建有“真武大殿”,供奉真武大帝。这和史料记载罗秀山是道教名山相吻合。大家听了极大地引起前去探寻真武大殿废址的兴致。
我们忘记了登山的疲劳,荡开丛丛绿草灌木,巡回往复,隐隐看到发现碑记的遗址。这里也没有留下残垣断壁,四野空空。但观其地势和环境,似有几分灵气。我赞叹不绝,浮想联翩,仿佛看到规模宏大、堂皇精美、玉京尊神威严的真武大殿就耸立此地。心想大殿如果能保留至今该多好!然而世界上任何事物,从来没有如果,所以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都是需要认真接受的。
有史料记载,晚唐宋初惠昕法师修订的《六祖坛经》,出自邕州罗秀山惠进禅院,为世界四大《六祖坛经》版本之一。故罗秀山亦是佛教名山,堪称“地灵人杰,仙佛同廛”之圣地,名噪一时。
为探寻惠昕所修《六祖坛经》出自罗秀山惠进禅院,我们翻阅了不少史料。《六祖坛经·序》中有“依真小师邕州罗秀山惠进禅院沙门惠昕述”的记载。南宋中期国家地理总志《舆地纪胜》卷之《邕州·仙释》有载:“正恩大师,罗秀山在宣化县北。天宝三载正恩大师惠昕于此开山。”此记载表明惠昕大师于唐天宝三年(744年)开始在邕州罗秀山驻锡建寺修行。南宋著名藏书家晁公武所著《郡斋读书志》亦有载:“《六祖坛经》二卷。古唐僧惠昕撰。记僧卢慧能学佛本末。慧能号六祖。凡十六门。周希复有序。”此亦表明《六祖坛经》出自唐代僧人惠昕之手笔的《六祖坛经》是唯一的中国佛经,是佛教的典籍。慧能法师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世称“六祖慧能大师”。慧能法师生前的主要讲法,后由弟子法海整理成《六祖坛经》传世。《六祖坛经》在随后世代相传中,几经修补,形成多种版本。学术界认为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四种版本最具代表性。其中惠昕本出自邕州罗秀山,这证实罗秀山称“天下名山”名副其实,真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看到距今二千多年的古寺老庙废址,很多历史往事涌上心头。罗秀山之所以成为佛教道教荟萃之地,跟西江流域宗教文化影响有密切关系。秦始皇时统一岭南,使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得到很好融合,宗教文化沿西江传入岭南,沿江建了很多寺庙禅院。当时的邕州临江靠水,山川秀美、商贸繁华、人丁兴旺,是建道观、寺庙、禅院最佳选择地,形成了鼎盛一时的宗教文化。如今当年古刹大殿,带有宗教色彩的文物古迹已荡然无存。我为这些与中国古代文明历史相联系的宗教文化的丢失感到十分惋惜。
人类用石块砌起的坚固大厦,是人类力量伟大的结晶,也可能顷刻夷为平地,但人类用勤劳与智慧缔造绚丽多彩的文化,却延续下来。这是历史的记忆、时代的回音,不是纯粹的建筑奇迹或令人肃然起敬的遗迹。文化的力量依旧强大,生命依旧鲜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穿越了五千年的时光隧道,为生活在现代的我们照亮了世界。文化是人类灵魂神圣的标识,不同时代的人从这里可以相互了解和鼓舞,丢弃不得,忘却不了,摧毁不倒。文化是永恒的,是人永久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 练彩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