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非智力因,教学,小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12-28 10:51
【摘 要】 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智能因素的迅速提高。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采取两手抓的策略,形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良性循环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人们往往比较重视智力因素(即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培养,而容易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目前的教学动态看,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已逐步得到许多老师的认同。因为人的任何一种认知运动,总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活动。在教学中,数学知识的传授及智力训练,均含有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比如,在应用题思维训练中,无论是扩、拼、拆、编、补题练习,还是观察物体、动手操作、绘制线段图等直观性训练,拟或是一题多解的求异思维训练,无不对学生的理智感、自信心、意志力和求知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对抽象思维、空间想象等智力活动起着激活调整或维持等作用。所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要日益深化的,数学教师必须要关注的一件事,在我们教学进度计划及教案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必须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直接有利于学习的行为动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传世名作《大教学论》中指出:“兴趣是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最重要的潜在条件。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多向思维去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有价值地问题,也能让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因此,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老师们地普遍关注。我的做法有:
1.运用新颖有趣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以课桌为柜台,以书、作业本、铅笔、钢笔等作为商品,报出这些商品的价格;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让同学们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在 “买卖”游戏中学习,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趣。变“厌学”为“乐学”。变模仿为“善学”。
2.提供直观材料,吸引学生参与,引导小学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要充分提供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他们观察与思考。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人们获得信息有60-80%来自视觉,只有15-20%来自听觉,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理。应用题教学时小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可以通过线段图让他们观察、想象,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解答,不仅化难为易,而且体现主动学习的精神。
例如:理解“倍”的问题是个难点。有这样一道题:少年宫合唱队有64人,比舞蹈队的2倍多16人。舞蹈队有多少人?根据题意可以利用的线段图来理解。(64-16)÷2=48÷2=24(人)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浓了。
3.增加游戏、动手操作和实验、验证的机会,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想想、做做、算算、说说之中体验到探究发现和创造的愉悦。
4.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为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不在学生中人为的划分好、中、差的等级。注意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需要的信息。
5.鼓励质疑,引导讨论。在课堂上尽量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同学们在独立思考,激烈的争论中把数学的兴趣引向稳定、深刻和持久。
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影响学习信心的因素有两种,一是对学习目的任务的认识,二是自身能力的估量。目的不明确或自我估价过低会导致信心不足,而自我估价过高又易产生盲目自信,一遇到挫折便走向另一极端。因此,要从如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1.加强目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
2.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当众斥责学生,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学习中的“心理安全”,不要让他们有心理负担。
3.善诱导多鼓励。“你还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吗?”“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如果说错了不要紧” “老师相信你能行!”
4.适当降低难度,减少坡度,让学生时时有一种 “我能行”,“我做对了”,“我想对了”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三、增强学生的意志和自制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懒惰心态,教师经常要与班主任及家长联系,主动配合,形成合力,要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自制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和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自觉的学,主动地思维的状态中,积极的情感和坚韧的意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持久东西。我们必须加强学生情感意志和自制力的培养。
1.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培养学生自主,乐观,好学,创新的精神,根据数学学科逻辑最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通过数学学科课外活动,组织学生搜集数据,做社会调查,了解数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2.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鼓励他们动手实践,讨论,操作,争辩和探索,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象,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实践操作,为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使他们在探索过程中真正经历,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
3.以严格的要求和适当的难度培养意志力,设计的难度对优生,学困生因人而异,鼓“尖子生”超越教材,坚持“超前学习”,对学困生虽降低难度却也必须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习惯可以迁移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数学教学过程要通过数学训练,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严格认真,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标志着哪些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达到积极化,自动化和高度稳定的程度。
1.专心听讲,阅读教材的习惯。任何时候要知道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听讲,听懂分析,能了解解题思路,在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要积极思考,要教给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方法,对共同的问题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必须重视并发挥其作用。课前要指导学生预习,要分年级提出要求,上课时指导学生要读,想,讲,练结合起来,尤其是定义,法则,公式概括性强的,要指导学生精读精想,新知探究结束后还要适当的指导学生读书。
2.计算细致,自觉检查的习惯。细心计算能培养人的冷静,细致,认真负责的优良品质,在四则计算中,粗心大意往往是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细心计算和自觉检验是防止错误的良药。应用题解答的检查,一看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吻合,二看列式是否正确合理,三看结果是否正确。作业的难度因人而异,不能强求一致,要让优生吃得好,学困生吃的饱。
3.书写规范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业是反馈学生知能水平,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作业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一个人认真负责工作态度的起点,因而要求学生数学题中各种算式、阿拉伯数字、运算符号和文字都要书写工整,避免养成马虎,字迹潦草的不良习惯。
4.课内外注重学法指导。基本上每一单元安排一二节课,指导学生学会结合与本单元有关的知识,整理知识线索,通过一些典型例题的思路分析和作业中的错例剖析,阐明有关数学思想,使学生逐步掌握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及数学思想方法。
5.对学生的课堂练习、作业及考试卷面及时讲评。对做得好的予以表扬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和进一步探索的勇气;对做得不好的决不批评,帮助其纠正即可,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提倡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共同提高。
6.对于学习不太勤奋或不得法的学生,适当开点 “小灶”。了解其心理状态及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制定近期目标及长远目标,指导学习方法,并及时表扬和鼓励,激发其上进心,帮助他们逐步恢复自信心和恒心。
7.提倡同学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不气馁,发扬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精神,直至取得成功。
总之,优秀学生总是少数,中等生,学困生较多。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他们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同时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