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的境界说极富真知灼见,其内涵早已超越了治学经验的层面。作为一名有抱负的教师,更应该拥有前辈那种长远的眼光,博大的气度,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更贴近教学本身。是的,课程教学改革转眼间已经走过了几十载的风雨春秋,我们曾因西方诺贝尔奖的人才辈出而对其育人模式赞赏有加;也曾因中国学生在历次世界奥林匹克学科知识竞赛中拔得头筹而对其扎实的基础教育怀揣兴奋。但是,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后,我们不难发现,辉煌背后有阴影,冠军头衔无光芒。完美的教学模式并不存在,有待于发展、完善、探索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们经历过应试教育,尝试过素质教育。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其实质都是在为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服务的。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的过程。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价值。换言之,就是解决数学课堂教学成败与否关键看什么的问题。从学生这个主体的角度来讲,就是要做到四看。一看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二看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三看学生数学思考与发展的水平,四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师,我们又该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成败呢?在笔者看来,应该归结为两个字“有效”。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用。它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基础上展开。

  思考一:课堂教学要有效率

  教学效率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通过双边活动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教学效果之间的比率。或者说是单位时间内课堂教学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指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的总和。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凡是有效率的课堂教学,在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达成度就较高。反之,则亦然。然而反观现实中的课堂教学,低效率课堂、无效率教学现象依然存在。这种现象主要有:① 课前导入创设的问题情境数学主题不够突出,与课程新授知识要点联系不够紧密,结果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数学判断,不仅牺牲了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还弄的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②学习任务的训练目标不够科学合理,规则要求含混不清。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例,学生只知道干什么,却不知道怎么干,不知道在多长时间内完成。甚至于学生一边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一边强调规则要求。结果导致本该5分钟完成的教学任务,被拖之8分钟甚至于10分钟。③教学环节设计繁琐,主次不分,重点没有抓住,难点没有突破,本想面面俱到,却又面面照顾不到,而且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进行都是以占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为代价的,“流水账”式的课堂教学充斥在师生教学的双边活动中。结果导致拖堂现象时有发生,有时更是占用学生的兴趣课来完成教学任务。面对上述低效率课堂,无效率教学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克服低效或者无效教学的良策。在笔者看来,应该牢牢把握以下几点原则。⑴课前导入创设的问题情境数学信息要突出,紧扣本堂课的教学主题,使得学生稍加思考就能有所收获,从而为后续的课堂教学赢得更多地教学时间。⑵学习任务的设计目标一定要具体,要求一定要讲清,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进而增强学生的效率意识。⑶课堂教学环节不宜繁琐,剪去枝蔓留其主干即可,对能够体现本堂课重难点教学的环节要精心设计、多着笔墨。

  思考二:课堂教学要有效果

  教学效果是指在教学理念指引下,由某种教学动机、教学原因所产生的结果或者后果。教学动机是指人行动的主观愿望;教学效果是指人实践的客观结果。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效果的行动指导。效果是动机的行动体现和检验根据。动机和效果是统一的,但两者的统一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有时客观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动机,好的动机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有效果的课堂教学,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达成度就较高。反之,则亦然。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低效课堂、无效教学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些现象主要有: ①据相关研究部门调查统计,课堂教学中,真正用心听的学生只占30%,而其余70%的学生在观望,处于假认真状态,并未带着对问题的思考去听。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此却全然不知,当某个学习任务结束后,总是习惯用‘对不对?’或‘会不会?’来反馈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而学生也总是用惯性且略带麻木的语气回答‘对!’或‘会’。②课堂教学中,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的现象依然存在。如有的教师课堂关注仅限于个别学生,而完全忽视了其他学生获取知识、谋求发展、期待关注的愿望。黑板习题的练习也只是被班内学习突出学生所把控。一堂课下来,正常的数学课却成了优秀学生的辅导课,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却被老师选择性的遗忘在了某一个角落里。③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优秀,大部分学生都能踊跃发言、积极思考。有些学生的回答观点新颖、方法独特;有些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胆大心细、动手操作能力突出;有些在平常不被大家关注的学生,在课堂上也是娓娓道来,亮点频现。教师感觉良好,课堂上,教学语言(也包括肢体语言)可谓是激情澎湃、潇洒飘逸,其人格魅力深深被同学们所吸引。这堂课中,学生表现好,教师感觉好,教学效果自然出彩,可是质量测试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何故,确实耐人寻味啊!上述课堂教学中的三种现象从某种角度来讲具有一定普遍性,而且也严重妨碍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那么该如何应对呢?笔者作为课堂一线教师,将结合多年来的课堂教学研究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其有效做法有:⑴适当的让学生做一些记录性的作业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动手、动眼的同时也会伴随着相应的思考。同时课堂教学中应避免用 ‘会不会’或‘对不对’这样的交流方式来反馈教学效果,自主批改、同桌互评、组内评价都可以有效的了解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⑵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成为几个孩子的独角戏,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广泛的参与进来。可以让他们在同桌之间进行争论,也可以让他们在小组内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要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得到锻炼,因为他们同样渴望成长。⑶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测试效果形成如此大的反差,其问题的根源还是在课堂教学上。建议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备写中,适当的嵌入随堂测试这样一个环节,当然习题的设计要讲究的 “花色”,形式不能太单一,填空、选择、判断、应用,这些都可以考虑。内容的选择上一要典型,二要适量,三要难易适中,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会更好。

  思考三:课堂教学要有效用

  教学的效用性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价值观上。诺贝尔奖获得者劳厄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的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得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由此可见,教育的终极追求并不是知识,而是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东西,即人的素质,而素质的核心集中的反映在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长久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这样一个怪现象,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总是习惯上的问一句:“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 “没有。”这样的课堂教学真是令人担忧啊!孰不知: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的道理吗?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新的可能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才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为了破解上述数学课堂教学中重知识技能轻思维价值的怪象,笔者建议课堂教学中应该牢固把握以下几点。⑴教学中深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多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典型问题,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的普遍原理,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时机,抓住一些典型的习题对学生适时的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⑶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考虑在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环节上适当开个“天窗”,进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质疑。例如给出的应用题要么缺条件,要么缺问题,让学生试着补充完整并予以解答。或者说教师讲解时故意出错,让学生去分析,去判断,去争辩。长此以往的对学生进行这种训练,其数学思考水平定会有大的提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