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山”下的花园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峨眉分院
- 来源: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医院,四川,大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3-14 22:21
引言
本设计基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峨眉分院的特殊定位,充分利用基地内的15m 高差,从功能策划、城市空间出发,思考如何在国家5A 级景区附近建设“仙山”下的花园医院。在功能创新上,打造“集约高效平台+ 特色专科集群”的诊疗模式,将医院作为区域康养的依托,达到功能的渗透辐射,进而拓展康复资源的边界;从城市空间来讲,充分利用背仙山、环溪水的地域特色,塑造开合有序的场所界面,以期项目成为医养结合的设计典范。
方案形成过程
目标定位——三大特色
项目目标明确为“大专科、强综合”的专科特色,“重门诊、轻住院”的功能特色,“旅游特色医疗” 的地域特色。
该院建成后不仅服务于康养中心的当地居民,还服务于对医疗具有高需求的游客。以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老年病科、体检中心、肾内科、消化内科和康复科为重点,打造具有专科中心特色、智慧型、彰显人性关怀的500 床非营利性三级综合医院,作为片区内强有力的医疗支撑。
主创思路——四个角度
项目设计旨在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如何应对华西医院峨眉分院的功能定位;第二,如何处理医疗与康养的内在联系;第三,如何打造属于场地、独具一格的“医养护融合”的花园医院。
因此,项目设计中十分注重建筑形态的融入、功能设置的融合与辐射。在巨大高差的基地条件下,兼顾地势、日照、文脉、效率。从“医养结合,挖掘价值”“立体生态,因地制宜”“地域特色,形体回应”“特色定位,专业整合”这四个角度达到院感控制的分区要求及自然与建筑的共融共生。
匠心设计
医养结合,挖掘价值
遵循院感控制、价值提升的设计原则,将医疗区设计在下风向,注重平疫结合的感染科可拓展设计,并将医疗与康养有机地结合。
将用地切分为医院及康养中心,在其接壤处设置医院所需的餐饮社会化供应功能及泛医疗商业,达到医养功能的互相辐射。
立体生态,因地制宜
化解场地14m 巨大高差,分台处理,隔而不断,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挖填方平衡。
全程注重无障碍化设计,最终将建筑嵌入场地,功能对接台地。将基础医疗区、特色专科及住院区、地下交通接驳区这三个主要医疗使用区有机地对接不同的到达层。
利用原场地自然冲沟,打造康养中心与综合医院之间的立体共享康复花街。
地域特色,形体回应
建筑形体采用正南北设计,回应峨眉仙山金顶朝向及日照需求,绿色建筑环境模拟指导通风、遮阳设计。山地特色景观及庭院化围合布置,达到门诊医技区的紧凑、住院疗养区的放松。
现代形体+ 天然材料(暖白石材+ 木色构件+ 铜色雨棚+ 花格窗纹样穿孔板遮阳),营造平和、易于接近的建筑氛围,墙身节点精细化设计,保证建成后的材质搭配效果。
特色定位,专业整合
基于“大专科、强综合”定位,不同于传统医院的诊疗模式,打造“共享诊疗平台+ 特色专科中心”。专科集群多维衔接,最大化压缩就诊流线,实现特色诊疗模式下的医疗工艺设计。
依托于综合诊疗平台,形成多个专科医学中心,通过对相近功能单元的多维度整合,使各特色医学中心的门诊、住院及医技在平层或竖向上实现无缝对接,最大化压缩就诊流线。
主创感言
我们在寻找突破,寻找现有的医疗构架在当下或未来的可能:平台化的专科组合模式;多重资源整合的运营模式;由此而顺应改变的服务模式, 等等。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应该存在一条符合市场法则和医疗运行法则的合理之路。
我们在力促融合:与城市交通的融合;与城市功能的融合;与地形地貌的融合;与城市文脉的融合;希望与城市有一番“相知相融”的对话,讲述出一段与中心城区不同的医疗建筑的情怀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