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以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高职,体育课程,专业
  • 发布时间:2021-03-15 11:49

  1 前言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 号),指出: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2012年10月9日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作为幼儿园课程在国家层面上的宏观引导,也对学前教育的总目标及培养方式进行了规划,为儿童以后的学习发展奠下良好的基础。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高职院校展开了大规模的教学改革,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导向,积极进行改革实践探索。幼儿体育作为全面发展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自2017年起,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开始对本校学前教育专业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结合当前国内外幼儿园教学现状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教学计划。教学评价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改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2 研究综述

  2.1 高职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林涛在《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综合评价体系现状分析》中认为,高职院校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出发,提出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办法,并用层次分析法对构建评价体系指标做出详细说明。姚蕾、闻勇《对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思考》认为体育教学评价是学校实现科学管理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目前在体育教学评价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则是如何确定评价标准问题,初步认为体育教学评价的基点应从身,心,群等方面入手。邓星华、谭华主编的《新编体育教学论》中关于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方面,将体能、知识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都列入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范围之内。

  2.2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徐瑶在《高职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认为:学前教育专业为适应当下幼儿体育教学的新形势, 顺应对幼儿教师体育教学活动的新动态, 学生必须在公共体育课程中学习幼儿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因此必须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整体优化设计, 培养学生的幼儿体育教学活动能力以及以儿童体适能发展为基础的组织与运用能力。并建立相应评价体系。孙华在《谈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中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评价的内涵和重要环节,尝试提出了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设想。

  2.3国外研究现状

  在美国学前教育中,以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产生了颇有代表性的认知发展学前教育课程方案。王芳、冯晓霞在《美国学前教育质量评级与促进系统评价》中主要阐述了美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相关内容,对于课程评价没有涉及。刘珊在《国外学前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研究综述》中总结出目前国际上通常将评价标准分为以下七个方面:导向质量、结构质量、教育理念和实践、人际互动、运营质量、儿童发展质量或表现标准、与家长/社区辐射和参与有关的标准。

  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发现,该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对课程构建方面研究较多,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较少。如何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宜于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思路,值得研究者思考。通过借鉴相关理论在其他学科上的成熟体现,构建出适合市直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实证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3 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其培养的人才是适应特定的职业岗位群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门职业人才。高职体育在实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养”的同时,有意识地增加对高职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相适应的实用性体育课程。而学前教育是人接受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前教育评价的目的越来越将评价对象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定位。采用“学”“园”结合教学模式,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更好的将学生职业能力与体育教学结合,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幼儿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是学前教育幼儿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将幼儿园体育教育中各项体育教育要素与学前儿童体育教育的规律相结合,构建具有科学性、实效性的体育课程体系,加以科学的组织与实践,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否更好地胜任职业需求,促进学前儿童对体育运动产生正确的认识并形成基本的运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的人文素养、体育素养也成为当前构建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重点内容。

  4 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4.1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标准的构建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学院体育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课程与专业融合”课程改革,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实施“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设计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基本动作技能:走、跑、跳、投、攀爬、平衡;幼儿队列队形;幼儿体育游戏及富有学园特色的“幼儿篮球操”等。在“学”“园”结合教学模式之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体育课上,肩挑双重角色,即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翻转课堂”提升自身作为一名幼儿体育教师的授课能力及课堂组织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之下,必然要构建符合课程标准、能够对课程标准起到反馈作用的教学评价。

  4.2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不能满足课程标准的需求

  在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中,评价内容方面主要以技能、平时成绩(考勤)、步道乐跑为评价指标,三者各占不同百分比构成学生最终体育课成绩。平时成绩的核定以学生出勤率为准,忽略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因素。在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打分为主,很少甚至没有结合学生自评和同学间的互评,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反思,同学相互之间没有学习和交流,缺乏生生互评,对于学生自身,不能很清楚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教师忽视了“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两个选项,即忽视了同层次、自下而上的评价信息。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课程的评价中,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不论从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方式都不能满足其需求。

  5 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5.1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体育教学评价是学校体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具有对体育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判断,通过信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保证体育教学活动朝向和达到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建立适合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力求突破传统的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功能,把学生参与态度、进步幅度、体能与技能、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作为幼儿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及授课能力通过学习过程的评价表现出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

  5.2更好服务于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改革

  评价主体确定的是否合理以及能否通过有效发挥其功能,是教学评价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构建多元化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参与态度、进步幅度、体能与技能、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作为幼儿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及授课能力纳入其中,实现教学评价的全面性,从多维度去考量一位学生的综合能力,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从评价中找出问题,以确定下一步改进目标。体育课程成绩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其重要的价值意义就在于能帮助教师更好开展教学改革。通过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优化资源为部门课程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以此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 6 构建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6.1教学评价内容全面性

  教学评价的内容应反映当下时代精神与新课标的要求,通过研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对学院实验幼儿园园长和专家访谈、调查分析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评价应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体质健康、心理健康、职业能力五个维度,并且每个维度又根据要求划分出不同的层面。运动参与主要包括锻炼时间(步道乐跑)、参与意识、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损伤急救、运动营养、运动训练基本原则)三方面。运动技能是学生学习掌握所学项目动作方法和技能,能合理、正确地使用所学技术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体质健康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心理健康要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使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和环境,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保健意识;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受挫能力和适应能力。职业能力方面包括作为幼儿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授课能力、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在不同的体育教育阶段,内容与要求应各有不同。体育教学评价内容还应具有延续性,以实现评价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教学评价内容全面,既能从不同层面和阶段检验体育课程实施的效果,也能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实现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6.2教学评价方法多样化

  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主要是指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评价中可以进行操作的手段和程序。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利用观察、访谈、评价表、展示、信息手段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让他们在不同背景下充分展示自己已经拥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工具,经常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从而实现对教学的有效控制。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可以测量的因素采用定量的方法分析,而对沟通能力、态度、合作精神、进步幅度等内在性质的分析则采用描述加等级的方式。

  7 结语

  体育课程评价是体育课程体系框架的核心内容,又是检验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环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体系评价内容的确定直接与课程目标相呼应,即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体质健康、心理健康、职业能力五个维度来确定评价指标,即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体能与技能、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作为幼儿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及授课能力等。各指标量化后以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图的方式呈现最终评价结果,体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后期进入就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更好的将学生职业能力与体育教学结合,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

  本文系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研究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市直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实证研究---以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编号:SZJYB19—275)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