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育课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的练习,对于提高和发展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十分重要。传统教学 “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使得数学课堂练习从形式到内容无整体考虑而产生低效或无效,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有效练习。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之一,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学生对知识掌握状况的信息反馈,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因此,课堂练习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练习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练习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也可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效的课堂练习必须是时间少、题量小、效果好、效率高。如何才能实现课堂练习的有效乃至高效呢?
1 立足教材,扎实基础
新的教学理念指出“每个学生首先要先学会数学”,这充分说明了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过这个学科,面对许多抽象概念、各种复杂的数学属性以及反映在各种学习内容中的数学思想可能难以接受。教师要求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不要扩大知识宽度,不要追求“速度”,扎实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学习 “三角形”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就进行这样的练习,首先带领同学们对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进行实物对照,分析它与其他形状物品的不同。让同学们对其进行有引导性的讨论。例如:它有几个边,有几个角,每个角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等等。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同学们在头脑中形成“三角形”的基本形象,了解其基本特征,形成知识框架。
2 灵活设计练习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灵活设计练习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我在教学《位置》这节课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班里每一个学生用数来表示自己的位置。通过调动座位的位置与平移的结合。”这样学生学习气氛活跃。通过练习,使学生理解,列数不变,行数增加,向左和向右平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时,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走数学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针对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为此,从课程目标到教材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的、愉快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比方说,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的巩固练习。在设计之初我就要求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完成各题的练习,中下学生只要完成相似于例题的两个题目就可以,而其他的学生还要完成相遇问题的发展题。这样教学设计,既可以满足优生平时教学中的吃不饱,又可以让中下学生的吃不下。让全体学生都可以体验成功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能力的发展。
4 及时反馈,提高教学效率
在设计练习时,无论是新授课、练习课,还是复习课,都要重视及时反馈,以便调控教学。为此,教师应尽量做到作业当堂完成,当堂批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如何安排反馈的环节呢?我认为必须设计好以下练习形式:(1)准备性练习,这是在新授课之前,安排一定的内容,了解学生掌握与本节课有联系的旧知识的情况,为新授课的调控提供依据。(2)新授课后的尝试练习,这是为了了解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教学。(3)巩固练习,这是第二次集中反馈,经过第一次反馈和补救后,可提高练习要求,使学生巩固新知、深化练习,教师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总之,有效的练习应该是练习内容和练习形式的统一,要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