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可追,未来可期

  人们常爱用“让往事都随风”这句歌词劝慰别人不要沉溺于过去,但我认为“随风”的应是往事中的感伤情绪,而不应是往事本身。往事本身不可轻易被抛弃,因为有往事才有未来。

  作家马尔克斯曾说, 如果没有在故土上的那些经历,他也写不出“马孔多”。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都与往事息息相关, 正是往事塑造了一个人。往事是存在于个体内的养分。恰如卢梭所说:“我以回忆往事滋养自己, 在我体内寻找养料。”往事是一片天然的沃土,我们如果能学会在其中挖掘, 就会发现自己的人生经历比任何一本书所包含的内容都更为充盈丰富。普鲁斯特正是不断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过往, 挖掘出深埋于心的情感, 才写出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从此享誉世界。

  三毛说:“我尽可能不去缅怀往事, 因为来时的路不可能回头。”的确,在时间的坐标上,已经发生过的事不能再改变,缅怀似乎毫无作用。但追忆往事不是为了让失去的东西得到弥补,而是为了避免继续失去。在往事中,或许有人情感受伤,或许有人身体健康受损,或许是一个国家、民族整体受挫。如果我们不回头反思,就是将过往与之后的任何一个阶段割裂, 往事就可能会变成未来,挫伤那个未来的你。日本历任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往事已往”态度的反面作用的例证。反观1970 年联邦德国总理在华沙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我们知道这是往事超越了其作为经验与谈资的平庸属性, 对人的情感和理性所起的正面作用。

  在追忆往事时,人们如果仅沉溺于感伤情绪是毫无裨益的。以古鉴今,用往事为未来照明才是正确的做法。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做错了就是做错了,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知识和经验为过去的错误辩白。记忆不是用来洗白的,而是用来反思、汲取或感念的。懂得利用往事,转变看待今天或明天的眼光,方能体现出往事的真正价值。

  时下流行“复古”,而我提倡个人在记忆中 “复古”。“复古”是一种主动的追求,且它选择了重视过往而非抛弃过往。一个人若能实现记忆的复古,主动追忆往事且从中汲取养分,那么未来也一定可期。相反,要是让往事的风筝随风而去,人又能在什么地方看见未来的风筝在空中飘扬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