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环保产业的环境工程专业建设

  摘 要:自2000年以后,人类活动导致动物栖息地减少,大量动物灭绝;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川加速融化;塑料垃圾充斥整个海洋,白色污染泛滥;空气中粉尘颗粒严重超标,看一眼蓝天白云也成了21世纪的奢望;土壤中微量元素超标,吃到健康放心的食物也是当代年轻人最大的期望;城市中高楼林立噪音污染、光污染,使得城市生活也不尽如人意。这些环境问题不仅给环境保护专业带来极大的挑战,也是我们每个人日常所关心的事情。本文将对环境工程专业的问题进行浅显的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构想。

  一、环境工程专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环境工程专业涉及面广,要与土木工程专业、化工专业、气象专业、新闻与传播专业、社会管理等专业相结合。近些年来随着环境保护这一项事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环境工程行业的专家提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做到知通文理、博览古今、会规划、懂管理。随着社会要求的变化,许多高校开始转变了传统的单一培养理论性人才的模式,他们力图培养出既能在实验室工作的人才,又能深入环境实践去考察的全能型人才。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问题,许多高校为了培养出“全能型”人才给添加了许多在学生承受范围的理论、技术课程。学生学习时间有限,且学生大多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进行理论学习,又没有深入实践的自觉性。所以,大多被社会大浪淘沙所摒弃。这就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国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培养出来的却是不符合时代期望的毕业生;学生们耗费了青春时间却找不到心仪的工作也无法施展自己的宏图大志。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随其发展会对我国的环保事业、环境工程教育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环境工程教育改革的现实依据

  首先,这样做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专业快速提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了提高我国的环境保护专业的教育水平,使其迅速赶上国际水平,顺利加入工程教育国际互认的华盛顿协议,国家现在已经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这样做究其根本就是为了使我国的环境保护专业能够和国际接轨,能够快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对课程的认证总是包含着培养目标、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是否符合行业要求等硬性标准,有了这样一种鞭策各大高校便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自主创新,这也有利于因地制宜培养出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人才。

  其次,这样做能够培育出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增加就业率。随着高校扩招,行业收紧,我国近年来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压力、就业率低。环境保护专业的学生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就业率低的原因,不是我们常规认为的有些行业已经饱和不再大量需要新进人才来弥补空缺;也并不是平常认为一些夕阳行业无法继续向前发展只能被社会淘汰。实际情况是环境保护行业不断向前发展急迫的需要人才进入行业,但环境保护专业毕业的学生却无法进入行业,只能被迫转型到其它行业。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有能力的人才,这是环境保护行业就业固有的规则,无法打破。现在我国环境保护行业市场需要的人才仍旧会持续不断的上涨,这是现实的需要。这是因为,企业需要转型绿色企业才能长久生存;国家进入了高质量发展大新时期同样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所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物质,而是开门见蓝天、闻花香、听鸟语的精神需求。

  但是,就我国目前的课程培养设计来看环境保护专业理论性课程过多,学生到实际寻找工作的时候缺乏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是行业中最为人诟病的一点。所以说根据行业要求调整环境保护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这是现实的需要。

  三、环境工程教育应如何改革

  前面我们提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是环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问题。那么为了突破这样的问题,首先,学校就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规划,突出自身的特色。

  全国性高校,例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家级高校应该着眼于全国、全人类的环境问题提出见解,积极展开国际合作及时了解国际环境保护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省级高校,例如:西北政法大学、陕西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省级重点高校应该就该省的重大环境问题深入实践,提出深刻达的见解;地方高校,例如:商洛学院、榆林学院、安康学院等应就当地的重点问题进行研究提出适合地方的环境保护发展方案。这样一来各大高校便可以形成由点及面、由小到大的层级分布解决不同地方、不同层面的问题,也可使高校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

  我们前面还提到环境保护行业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是社会上行业所需要的人才。而要解决这样一个矛盾的问题最简单直接的莫过于采用学校教学和社会教学并行的“双师制”,这也就是说把理论性的课程交给高校的老师去教授,把实践性课程交给行业中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去讲授。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直接了解到现实的问题,再加上有经验前辈的带领便可以更快找到自己所感兴趣的方面。这样一来,在就业时也不会那么迷茫而是有了自己对环境保护独到的见解、独特的研究。

  结语:综上所述,在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要的大背景之下全能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是必由之路;是进一步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调整教学目标、更新课程设置、促进设备更新必由之路。对于学校而言,要加强实际问题和专业学习之间的配合形成校内校外的双师制;对于学生而言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重构职业理念、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希望未来我国高校能培养出更多站在时代前沿,吹响时代号角的全能型人才;希望我国高校在新时代能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之路、环境保护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S】.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2005年11月

  [2]崔煜晨.环保人才供需对接误差在哪?——关于高校环境类专业学生就业的调查【N】.中国环境报,2013-4-22

  [3]郝吉明.继往开来,努力做好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6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