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 来源:辅导员
  • 关键字: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 发布时间:2025-03-07 17:05

  卢仙姬

  (吉林省龙井市龙井中学 133400)

  摘要:核心素养理念强调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在此理念下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目的是从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法治素养等出发,对学生进行优质教育指导,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文章现围绕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及现状形成原因展开讨论,以此探究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前言

  与语数外物化等学科知识的教学不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宗旨是让学生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有道德、尊法治、懂礼貌的合格公民。此课程属于德育教学范畴,与智力教育并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积极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课程,从学生终身发展视角分析,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德育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提高。

  一、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主体不突出,教学内容单一等现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等为目标的素质性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是以理论知识灌输为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理论知识背诵程度,忽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兴趣形成与素养培养。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体,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是以“教”为主导,以“灌输式”为手段,很少关注学生“学”的态度和感受,进而使得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还是以教材为主,很少涉及社会现象,致使学生学的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差异,学生学习内驱力很难调动,进而影响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1]。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形成原因

  综合分析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形成原因,可知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较多,“唯成绩论”思想大于“素质教育”,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目标偏离到成绩提高上。学生学习主体不突出的根本原因一方面与教学观念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关,教师多选择说教式、填鸭式、灌输式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为保障教学进度,教师很少提问学生,或者是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和时间,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主体弱化,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教师教授的知识内容。教学内容单一问题形成原因受多方因素影响,最为重要原因是教师忽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源于生活并最终应用于生活,过于重视卷面成绩。

  三、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明确目标,革新教学观念

  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中,明确目标,革新教学观念,可以进一步指导教师明确课程教学责任和义务,知晓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递,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遵守规则”课程教学中,本堂课教学内容是通过情境再现、社会观察、观点辨析了解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感受遵守规则的意义。通过人物和案例的探究分析,懂得应该如何遵守规则,理解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需要发自内心的敬畏规则,最终在学生建言献策过程中懂得坚定维护规则,从而形成自觉承担责任,认真遵守规则的价值取向。通过以上对本堂课教学内容的分析,可以明确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政治认同素养;树立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培养自律意识和敬畏规则意识的道德修养;遵守社会规则、学会自我约束、遵纪守法的法治观念素养;自觉遵守社会规则、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素养。

  (二)突出主体,多元教学方法

  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中,突出主体,多元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助力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观念改革任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体,是教学主要服务对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及自主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辅助教学。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遵守规则”课程教学中,教师为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法来鼓励学生主动发言,主动探究。在课堂教学前,教师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合理划分讨论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学优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且设置的小组讨论话题利于学生之间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探究社会规则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关系,掌握遵守社会规则、维护规则和积极改进规则的相关内容。总之,突出学生学习主体,让学生以课堂小主人的身份参与知识学习讨论中,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关键[2]。

  (三)引入话题,丰富教学内容

  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中,引入话题,丰富教学内容,可以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利于激发学生主动结合现实生活经验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想法。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遵守规则”课程教学中,教师引入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行人不看交通灯过马路,最终被正常行驶车辆刮碰的事件中,反映出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此话题顺利地将教材上的理论内容生活化,不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为学生提供了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全面投入课堂学习讨论活动,感受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和必要性,最终积极主动学习,顺利发展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仅依靠教材内容是很难高质量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教师需要重视结合现实生活,引入热点话题,丰富教学内容,以鲜活的教学资源补充理论教学不足,顺利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

  总结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主体不突出以及教学内容单一等方面,针对以上现状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原因,找到问题解决突破口,探究得出明确目标革新教学观念,突出主体多元教学方法,引入话题丰富教学内容等教学策略,顺利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明确教学目标为指导的多元化课程活动,助力学生学好课程知识,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薏. 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策略探究[J]. 品位·经典, 2023, (23): 163-165.

  [2]陈影.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研究[J]. 亚太教育, 2022, (11): 61-63.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