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检验报告中的肿瘤标志物

  文/ 孟 竹 北京市朝阳区桓兴肿瘤医院

  当前,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青少年的体检结果。检验报告中的“肿瘤标志物”可能会让家长感到紧张甚至恐慌。然而,肿瘤标志物并不是确诊癌症的唯一依据,许多非恶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这些指标发生变化。因此,面对检验报告中异常的肿瘤标志物,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应该正确认识它们,必要时咨询专业的医疗人员,获取准确的信息和建议。

  肿瘤标志物是什么?

  肿瘤标志物是指由肿瘤细胞本身产生或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产生的物质,它们存在于血液、体液或组织中。这些标志物可以作为诊断、预后评估以及治疗效果监测的指标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肿瘤标志物升高都意味着患有癌症。许多非恶性疾病如炎症、感染等也可能导致某些肿瘤标志物水平上升。例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筛查前列腺癌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良性疾病同样会导致PSA值升高。单凭一次检查结果中的某项肿瘤标志物指标异常升高,并不能直接断定存在恶性肿瘤,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测综合判断。

  了解肿瘤标志物的正常范围与个体差异

  每个实验室提供肿瘤标志物的参考区间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平台会影响最终结果。当拿到检验报告时,首先应该关注报告上标注的“参考范围”。如果某项指标超出该范围,也不必感到恐慌,因为个体之间的生理差异可能导致部分人的正常值偏离标准范围。更重要的是,医生会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解释这些数据,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因素。例如:甲胎蛋白(AFP)通常用来检测肝癌,但甲胎蛋白水平在孕期会升高,对孕妇来说甲胎蛋白升高是正常的。糖类抗原125(CA125)主要用于卵巢癌的筛查,但它也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妇科疾病的标志。因此,解读肿瘤标志物时必须考虑到个体差异和特定背景条件的影响。

  定期复查与持续监测

  即使初次检测结果显示某项肿瘤标志物偏高,也不能立即确诊。应遵循医生指导,进行定期复查以观察指标变化趋势。持续监测有助于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同时,定期检查还能帮助排除因短期因素(如感冒、压力大等)引起的暂时性波动。例如:如果初次查出癌胚抗原(CEA)轻度升高,但患者没有明显不适感,医生可能会建议每隔几个月重复检测1 次,以观察数值是否有进一步升高的趋势。这种动态监测方式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身体状况的变化,避免因单一时间点的数据而造成不必要的担忧。此外,对于已经确诊为癌症的患者而言,定期监测肿瘤标志物水平对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青少年检验报告中异常的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家长们应正确看待,理性分析,避免无端的恐慌。正确的做法是请专业医生根据青少年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任何单一的检测结果都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只有通过全面的检查和长期的监测,才能掌握青少年的健康状况。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