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科室里的生命“守岁人”
- 来源:中国报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外科,生命,行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17 11:24
“选择一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特定的工作与生活状态,同时也意味着接受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勇于担起这份职责。”
文 | 《中国报道》记者 刘雪云
早晨6点30分起床、7点20分抵达医院。8点开始进行交接班工作,并带队查房。9点钟,进手术室开始手术。中午在手术室外区域用餐,稍作休息后,继续投入到手术中,直至晚上10点钟才能勉强结束一天的工作。
这是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肝胆胰外科科室副主任医师封冰春节假期的工作写照,也是无数坚守“医”线的医护工作者平凡又忙碌的一天。
“春节假期,医院会迎来就诊高峰。所以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很紧凑。”封冰告诉《中国报道》记者,过去一周内,他们团队已经完成了12台手术,平均每天1至2台手术,每台手术时长基本在3至6小时。
为生命健康“守岁”
对于医护工作者而言,春节期间坚守岗位已是家常便饭。很多医护人员不仅无法回家过年,有时还要加班加点,甚至需要24小时在岗,封冰亦是如此。
由于春节期间返乡人员众多,医院接诊的患者数量相较于平时更为集中且庞大。封冰向记者透露,春节期间,因油腻饮食和过度饮酒引发的胰腺炎病例较多。
此外,他们还需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情况。封冰曾在除夕夜接诊过一个7岁小男孩。由于遭遇车祸,男孩腹部受伤,肝脏破裂并伴有严重出血,生命岌岌可危。面对这一情况,他迅速组织团队进行诊断,并即刻安排手术。手术最终取得了成功,小男孩也顺利出院。
封冰所在的肝胆胰外科科室共有6名医师,春节期间,根据既定安排,4名医生被分配至一线岗位,负责处理患者的日常情况;而另外两名主任医师担任二线岗位,专门应对突发事件,发挥紧急响应与保障的作用。
作为医师,封冰深知自己肩负着首诊负责制的重任,这意味着他要从患者初诊一直负责到其康复出院。尽管他已经承担了除夕到大年初三4天的值班任务,但面对需要特别关照的重症患者,他还要每天巡视病房、细致检查并记录患者各项健康指标。
外科室里的年夜饭,也与平时没什么不同。封冰告诉记者,通常由医护工作者自备餐食或是由医院食堂供应。为了确保随时有人在岗,医护工作者需要抽空轮流用餐。如果刚好遇到患者有紧急情况,他们可能无法按时吃上年夜饭。
张硕是肝胆胰外科科室一名“95后”医生。2024年刚入职的他,今年除夕和大年初一都需要坚守岗位,这也成为他第一个在医院度过的春节。
“春节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但一些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他们也只能选择在医院里过节。患者不管什么时候都希望能够随时见到自己熟悉的主治医生,得到及时的病情反馈。”张硕告诉记者,“尽管父母希望我能回家过春节,但他们同时也对我的职业表示理解与支持。”
对像封冰、张硕这样的医护工作者们而言,他们并没有明确的节假日意识。对患者负责,也就决定了他们无法像其他职业群体那样享受规律且固定的假期。
“选择一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特定的工作与生活状态,同时也意味着接受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封冰表示,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并积极担起这份职责。
“时刻把自己放在被告席上”
今年是封冰成为医生的第13个年头,回顾自己这10多年的职业生涯,苦乐参半,但那些让他深感职业成就感的时刻,也依然清晰。
每次将患者从生死边缘拉回,亲眼见证他们康复,看见患者家人展露的笑颜,这些都成为封冰职业生涯中最幸福的瞬间,每一次经历都让他内心涌动着更深一层的喜悦与满足。
与患者成为朋友是封冰职业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宝贵收获。他曾救治过一位年轻的精神科医生,在那次生死攸关的抢救之后,两人的关系变得深厚起来。 “尽管我们的专业领域不同,但他与我时常交流工作上的心得。从那之后,我们便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封冰说。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里,医生被赋予了神圣的职责,如同能“妙手回春”的神祇,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想要成为一名称职的好医生并不容易,需承受沉重的精神负担、社会的高度期待,并时常要直面各种误解与冲突。
身为外科医师,封冰的日常职责涵盖了查房、开具医嘱、执行手术,以及和病患家属保持有效沟通。 “有一段时间,我需要同时管理20多位患者,并为每位患者制定详尽的治疗计划,这让我感到身心俱疲。”谈及此,封冰略显无奈,因为时间紧任务重,难免会在一些细节上出现疏忽,部分病患家属的不理解,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挫败感。
在封冰看来,一方面,部分患者由于期望值过高以及对医疗信息的差异理解,容易引发矛盾;另一方面,患者心理往往较为脆弱,情绪波动大,一旦无法及时了解主治医生的治疗进展,便会感到不安,这种不安的情绪进而可能导致矛盾和纠纷的产生。
13年前,封冰从南京医科大学毕业来到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那时的他信心满满地投入到医疗事业中。“始终站在病人角度思考问题”是他当初给自己定下的职业原则。时至今日,虽然封冰仍坚守这一原则,但在此基础上,他也给自己设置了一个更严格的准则——“时刻把自己放在被告席上”。
“只有把自己放在被告席上,才能更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才能更全心全意保证病人的安全。”封冰告诉记者,医生这一职业对技术要求极高,而医患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等会导致出现信任危机。因此,与患者及时进行沟通,建立信任,确保信息的透明与共享,尤为重要。
“发展真正惠及到了人民”
医生是一门技术门槛极高的职业,它要求医生不断学习,跟上医学知识的更新、掌握治疗病种的变化,以及适应现代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封冰也亲身体会到了中国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
封冰向记者阐述道,在肝胆胰领域,中国当前的医疗水平颇为先进。鉴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作为乙肝和肝癌高发国家的现状,国家非常重视肝癌防治并且投入了较多的资金。
“以往面对肝癌,大家都感到无计可施。即便进行手术,愈后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如今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开腹手术,而是采用腹腔镜手术,这不仅提升了手术操作的熟练度,还显著降低了手术失误率。”封冰告诉记者,此外,手术设备也在不断革新,如荧光追踪技术、3D成像技术等,这些均基于加速康复的理念,为患者实施微创手术,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恢复周期,这也是今后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
除了医疗技术层面的显著提升,医药与医疗器械设备价格下降是封冰从业以来感受到的另一显著变化。
“近年来,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实现了大幅度下降,越来越多的医疗资源惠及到了更广泛的民众。这一变化充分体现了国家医疗改革的核心目标,‘不让老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封冰说。
例如,1月1日,新版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正式实施,91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目前药品总数增至3159种。91种药品中,有89种以谈判/竞价方式纳入,2种国家集采中选药品直接纳入,同时43种临床已被替代或长期未生产供应的药品被调出。叠加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因素,预计2025年将为患者减负超500亿元。
“如今,医院内的药品价格甚至比外部药店更为亲民,患者切实享受到了实惠。”封冰表示。
对于未来,封冰期望能有更多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至基层,如医疗人才的引进、大医院专家坐诊、医疗器械更新换代等。最为关键的是,要让患者在自己所在的县域内就能完成常见病的诊治,而三级医院可以逐步转型为疑难杂症的诊治中心,长远来看,可以使患者获得更为便捷和高效的治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