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卫生援助马耳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 来源:中国医院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援外医疗,医疗队,一带一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12 11:35
姜晓雪① 石 慧① 张宗明①
【摘 要】中医药对外援助是中国援外医疗的特色,在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医药援外医疗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马耳他的医疗援助是对外中医药援助的典型代表,援外期间医疗队在中医诊疗、中医教育、中医文化、中西医结合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面对中医药援外过程中出现的中医药援外法律政策不成熟、中医药服务产业薄弱、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宣传不充分等问题,提出加快中医药合法化、将中医药与旅游等服务产业结合、强化阵地和队伍建设、健全中医药传播途径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 对外援助 援外医疗 医疗队 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B DOI 10.19660/j.issn.1671-0592.2025.4.18
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目标融入“一带一路”体系之中,将“质优价廉”的中医药传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是推进建设健康丝绸之路的重要工作内容,也赋予了中国援外医疗工作新的内涵。目前,已向70多个国家派遣了医疗队,多数医疗队配备有中医医疗人员,在科威特、马耳他、摩洛哥等国家还设置了专门的中医医疗队[1]。在援外期间,医疗队采用的针灸、中药、推拿以及中西医结合等方法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本研究通过对江苏第18期援马耳他医疗工作的基本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中医药在援助马耳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经验,分析当前中医药参与援外医疗工作面临的挑战,并有针对性地对未来中医药援外医疗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推动中医药对外援助事业发展。
1 中医药援助马耳他的背景
马耳他是位于地中海中部的岛国,也是“一带一路”欧洲的重要节点国家。援马耳他医疗队是中国向欧洲派遣的一支中医队伍[2],在中医药援外医疗工作中颇具代表性。此外,中医药在马耳他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自两国建交以来,中医药因其独特的治疗优势而广受当地民众欢迎,很多马耳他居民接受过中医治疗。近年来,随着两国友好关系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政策的提出,中医药在马耳他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援马耳他医疗队也逐步成熟。
1994年,中国与马耳他就《中马中医领域合作协议》达成一致,共同成立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成为以中医针灸推拿培训和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教学医疗实体;2008年,中医中心在马耳他国立圣母医院设立中医科,标志着中医以独立科室的形式进入欧盟的国家级医院;2014年,中医药远程会诊系统正式在中医中心开通。党的二十大以来,两国积极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2 中医药援助马耳他工作实践与成效
中医药援外作为我国援外医疗队的特色,在诊治疾病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彰显我国国际地位、促进国家间卫生合作发展的重要举措。援马耳他医疗队以中医诊治疾病、中医走进校园、中医助力西医等项目为抓手,在中医诊疗、中西医结合、中医教育、中医文化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我国援外工作以及中医药国际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1 发扬中医诊疗优势,开展中医义诊活动
马耳他医疗体系发达、医疗水平较高,但西医在某些疾病的诊治和疗效上较中医仍有所欠缺。因此,医疗队在临床诊治上积极运用针灸、推拿、拔罐、药膳食疗等中医疗法,并开展各类中医义诊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诊治疾病中的优势作用。受气候和生活习惯影响,当地民众易受风寒湿邪侵袭,因而痛症较多。据马耳他大学中医中心统计,近5年马耳他人民各种痛症病例高达85.6%[3]。中医讲究“痛则不通,不通则痛”,针灸治疗有助于促进静脉通畅,相较于西医能够更加有效且迅速地缓解疼痛。除了治疗痛症之外,针灸对治疗不孕症等妇科疾病也有独特疗效。马耳他生育率较低,联合国发布的《2022年人口展望》报告中显示其生育率仅为1.199%,很多女性都属于高龄备孕,药物会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而针灸作为一种安全、无创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疏通经络,调节冲任气血,促进排卵,因此很多女性更倾向于没有副作用的针灸治疗。另外,中医在治疗抑郁症、失眠症等情志病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23年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正式开设失眠门诊,医疗队员采用刮痧、耳穴贴敷、拔罐等传统中医疗法,为当地患者提供专业、规范的睡眠障碍诊治服务,帮助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民众,医疗队还开展了多次中医义诊活动,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诊疗方式,通过国内中医专家会诊,为当地患者,尤其是出行不便的本土居民提供了更加专业、便捷的中医诊疗服务。
2.2 促进中西医结合,加强科研技术合作
在大力推广中医诊疗技术的同时,医疗队还将中医技术与西医技术紧密结合,取长补短,协同增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例如,针对妇产科的治疗实际情况,医疗队因地制宜,探索将中医针灸技术和耳穴按压技术与西医手术技术相融合的发展路径,大力推行针压法和电刺激疗法,治疗各类产前疾病和促进分娩,许多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身体状况有了明显好转。此外,对于中老年康复患者,医疗队制定了详细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案,采用近端配合远端取穴针灸治疗和理疗仪治疗的方法,配合阶梯训练、穿鞋袜练习等康复训练,许多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改善。除此之外,医疗队高度重视与马耳他在中医药领域的科研合作,推行运动针灸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手指点穴治疗脊椎病等新技术,并积极推进与马耳他国际罕见病联盟的合作,为罕见病患者提供中医治疗。2019年,两国首次举办了中西医交流学术会议,双方就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教学培训、配套制度建设等问题展开讨论,进一步加强了两国在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3 开展医学带教,培养本土中医人才
为马耳他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中医人才队伍是医疗队的主要任务。对此,医疗队通过开展中医学术讲座、开设中医针灸培训班等方式,大力开展医学带教,向当地医护人员传授中医理论知识以及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技术。2015年,由马耳他大学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办学的“中医针灸和文化”硕士课程正式启动,医疗队开展落实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中医教学活动,训练当地医疗从业人员获得高水平的中医技能。除了理论学习之外,培训人员还需在马耳他中医诊所进行实践,了解中医针灸推拿等工作的内容和技能要求,并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完成一些非侵入性的中医诊疗操作。自1993年起,医疗队共举办了数十期针灸培训班,学员需要在中医中心进行两周见习,考核通过后由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直接颁发结业证书;除马耳他本地医务人员,这项课程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多国的中医爱好者参与学习。2023年11月,郑和中医药教育中心在马耳他正式成立,不仅促进了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了对本土中医技术人才的培养。
2.4 开展科普活动,推广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援外是中国援外医疗队的独有特色,在中医药“走出去”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医疗队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在当地的传播,积极开展各类中医科普活动,举行“传统医学文化展”“中西医学术交流会议”等学术活动,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促进两国文化交流[5]。为了让当地民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医疗队走进社区,向当地居民传授中医药文化知识,例如喝红糖姜茶散寒止痛、用艾灸治疗鼻炎等。此外,医疗队还开展“中医中餐马耳他行”活动,向当地居民科普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强调均衡饮食的重要性,使当地民众更加切实感受到“药食同源,医食同根”的中医药膳文化。近年来,中医凭借着过硬的临床疗效被越来越多的马耳他民众接受并喜爱,许多当地人通过文化宣讲了解中医文化并成为中医的粉丝。除了向当地居民传播中医药文化,医疗队还十分重视中医药在青少年中的传播,积极开展各类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加强中医理论知识在当地青少年群体中的宣传和普及。第18期援马耳他医疗队联合马耳他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以“中医文化走进大学”为主题的文化讲座,从中医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中医的哲学思想等5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文化内容[6]。
3 中医药援助马耳他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我国援助马耳他医疗工作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中医药立法政策尚不成熟、中药未被广泛认可、中医药服务规模有限和宣传途径局限等。这些困难和挑战为我国中医药援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 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缺乏,援外法律不完善
在中医药对外援助过程中,中医药因其显著的疗效得到了受援地群众和医护人员的充分肯定,但目前全面承认并开放中医药市场的国家十分有限,中医药在国际立法方面遇到了“瓶颈”。目前,马耳他没有设立专门的中医药法律法规,仅在国家医疗执业法案中有一个相关的独立章节,即补充医学执业法律。针灸虽然有独立注册的针灸师称号,但是没有相应的法律地位,无“医生”头衔,且西医使用针灸需要资格认证[7];针灸师首先要在相应的医学执业委员会注册或接受西医监管,同时还要求具有西医资质,虽然对中国文凭无过多限制,但相关执业规定仍需参照当地的补充医学规定执行[8]。除针灸以外,由于受欧洲注册进口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目前马耳他等欧盟国家尚不能使用中药。此外,在国际社会中,出台对外援助法律制度的国家并不多,而中医药对外援助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则更为复杂。目前,中医药对外援助法律法规涉及的内容尚不全面,配套的实施办法可以对援外工作提供原则性指导,但是对于中医药对外医疗援助相关制度仍然缺位,许多具体的操作缺乏规范化和法制化指导,援外医疗队的政策文件权益保障不够充分,影响了中医药援外政策的有效执行和实施。
3.2 中医药诊疗技术发展不平衡,中药尚未被广泛认可
在马耳他,针灸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应用市场和相对成熟完善的管理模式。但由于国际上中医药援助主要以针灸治疗为主,大部分人认为中医就是针灸,且相较于针灸治疗,医疗队对于中药、推拿、拔罐等其他中医药诊疗技术的运用较少,使得中医诊疗技术发展不平衡,中医药诊疗优势发挥不充分。我国是中药的消费和生产大国,但由于受文化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技术壁垒和政策壁垒等制约,中药产业在马耳他未被广泛认可,且马耳他没有中药房,中成药大多作为食品补充剂进行销售,尚属于保健食品的范畴。普通群众对于中药的药效属性知之甚少,严重限制了中药“走出去”的进程。此外,马耳他十分重视药物的质量标准,而某些中药老偏方虽然能够治病疗伤,但多是老字号传承的秘制配方,质量检测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尚未健全。我国部分制药厂生产的中成药虽然已经进入了马耳他的医药市场,但是在产品的外包装及说明书上仍然多用中文及中医用语,缺少相应的英文和马耳他文翻译,给当地的医护人员和患者带来不便。
3.3 硬件设施不完善,中医药服务产业规模有限
马耳他中医从业人员数量较少,中医药服务产业规模有限。以当地针灸师为例,大多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成员以及早年到马耳他已经在当地执业的中国医生。目前,马耳他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和服务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当地注册医师诊断后转诊,预约政府医院的针灸科;另一种是患者自费前往中医中心或私人中医针灸门诊就医。政府医院针灸科的中医从业人员数量较少,预约一次针灸治疗的周期为半个月到1个月,导致就诊者常出现预约不上的情况。由于政府针灸科预约时间较长,许多患者选择私人中医诊所就诊,但马耳他私人针灸队伍参差不齐,针灸标准尚不规范以及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培养马耳他本土针灸师迫在眉睫[9]。除此之外,目前政府医院中医科的中医药诊疗配套硬件设施尚不完善,中医诊治所需的电针仪、查看患者影像的光盘机等设备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地群众的就诊需求,且中医针灸治疗目前还未被马耳他列入医保范畴,患者需要自行支付诊疗费用。
3.4 语言交流有碍,中医药传播途径较为单一
文化差异是援外医疗工作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马耳他的官方语言是马耳他语和英语,但当地人的英语大多带阿拉伯口音,因此医疗队与患者沟通存在一定困难。此外,在中医药对外援助和传播的过程中,中医药因其特定的话语体系,其所涉及的中医专业术语和古汉语很难直译出其中的含义,医疗队在进行中医诊治的过程中转换成英语的难度较大。除语言交流障碍外,中医药在马耳他的传播途径也较为局限。目前,中医药援外医疗工作在国际上的传播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单向宣传机制,虽然保证了其内容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但却忽视了民众对于中医药援外医疗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同时,将传统宣传方式与新媒体结合的程度不够,中医药文化以新兴传播渠道为媒介的传播方式还没得到有效地推广,宣传方式较单一。
4 中医药对外医疗援助对策和建议
在全球卫生治理结构尚不稳定的情况下,中国积极承担全球卫生治理义务,长期参与世界卫生事业,积极推进援外工作[10]。应进一步创新援外医疗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完善中医药援外法律法规,加强中医药援外队伍建设,健全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从而提高中医药对外援助的海外认同度。
4.1 整合规范中医药资源,完善中医药援外法律法规
目前,缺少统一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和中医药援外法律法规,中医药很难与国际接轨。因此,要促进中医药在马耳他的传播和发展,就要清晰阐述相关法律对于中医药的定义,明确证明中医药的科学性。首先,要规范整合马耳他的中医药资源,借鉴其他国家的中医针灸协会或者世界针灸学会等非政府国际学术组织的模式,规范针灸、推拿、拔罐等技术操作,保证中医技术的治疗质量,重视其在医疗卫生体系的价值,加强中医药诊疗技术的本土化调试[11]和经营行为规范化,积极推动针灸等诊疗技术进入马耳他医疗保险体系。其次,在了解马耳他传统医药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遵循中药自身的发展规律,根据马耳他对于中药产品的准入要求和条件,出台相应的中药产品标准和规范,进一步推动中药在马耳他医药市场的整体发展。最后,为避免中医药援外医疗工作混乱无序,应该制定和完善中医药援外医疗等相关法律政策和国际公约,使中医药援外医疗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合法化。
4.2 “以针带药”,推进中医诊疗体系整体化
针灸在马耳他传播早、辐射广,在中医药对外传播中最具代表性。因此,要寻求中药、推拿、拔罐、耳穴疗法等中医药诊疗技术在马耳他更加系统化、整体化发展,首先要充分发挥针灸易于推广普及的特点,将中医药“六先六后”战略部署落到实处,“以针带药”“以灸带药”,推动中医诊疗技术全面发展。中医历来主张针、灸、药相结合应用,在治疗的效度和维度上都避免了单一疗法的暂时性和耐药性。因此,医疗队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应将针、灸、药三者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药的诊疗效果。其次,要加大有关部门对中药的监管力度,促使中药出口产品包装规范化,逐步形成有严格标准、有市场竞争力的中药品牌;分析当地民众对于中医药的需求,出口适合当地民众养生保健的药材、药茶和药膳等。此外,还要开发马耳他当地独特的中药资源优势,加强双方在农业领域的合作,研究适宜典型地中海气候药材的种植,广泛与其他卫生组织和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和交流,从而寻求中药在马耳他全方位、立体化发展。
4.3 加强队伍建设,完善中医药诊疗硬件设施
提高中医药援外医疗的海外民众认同度,强化阵地和队伍建设。首先要认识到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坚持中医药文化的主体意识,对中医药治病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行科普,使中医术语更加规范,中医药理论更加清晰[12]。同时,医疗队要充分利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优势,逐步开展与受援国在中医技术方面的互利合作,开展“互联网+”等新型就诊模式,建立远程中医会诊系统,从而共享优质的中医资源。其次,重视受援国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援助模式,加强与受援国医疗卫生院校合作,培养优秀医疗人才;适当增加中医药援外医疗队员数量,保证带教医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和诊疗技术的可持续性,做到“医疗队员走,技术不走”。此外,要加强完善中医药诊疗的硬件设施建设,推动在马耳他建立更多高标准的中医诊疗中心,规范诊区和治疗区设置,在已有的针灸科室上推进中药房、中药煎药室等场所建设,引进更多完备的中医诊疗设备,因地制宜地提供援外服务和药物。
4.4 创新中医服务模式,健全中医药文化传播途径
在全球“中医热”持续升温的背景下,中医药医疗旅游项目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马耳他中医从业人员队伍的不断壮大、中医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将中医整合进马耳他医疗旅游不仅对当地群众有极大的吸引力,也有利于中医药在马耳他更加深入地传播。因此,应积极培育、挖掘适合马耳他旅游资源的中医项目及服务方式,与当地旅游、研学等产业密切配合,打造出既有马耳他独特优势、又兼具中医特色的医疗旅游模式,并使其辐射至欧洲乃至全球。此外,马耳他对于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方面的需求庞大,因此将中医治疗与养老相结合,形成“中医旅游+康养”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拓宽中医药的发展领域,从而满足民众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同时,应健全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宣传机制,进一步加强对中医技术的应用和宣传,并充分利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通过发布公众号、拍摄纪录片、微电影等方式大力推广中医药文化,让当地群众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相信中医药、使用中医药。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全文)[EB/OL].(2016-12-06)[2024-03-09].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6/c_1120064848.htm.
[2] 陈文仙.记中国援马耳他医疗队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者义诊[EB/OL].(2023-05-13)[2024-03-09].http://www.news.cn/world/2023-05/13/c_1129612317.htm.
[3] 徐利飞,李慧,王焕勇,等.马耳他针灸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中医药导报,2022(5):28.
[4] 杜昌勇,任梦雅.中医在卫生援助南苏丹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12):2415-2417.
[ 5 ] 殷欣.“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用中医智慧为患者祛病健体[ E B / O L ] . ( 2 0 1 9 - 1 0 - 0 4 ) [ 2 0 2 4 - 0 3 - 0 9 ] . h t t p s : / / n e w s . c r i .cn/20191004/d8b860cf-336a-619d-6d3b-38803d338203.html.
[ 6 ]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中医宝藏”进课堂——记中国援马耳他医疗队举办中医文化讲座[E B / O L ] . ( 2 0 2 3 - 0 4 - 0 3 ) [ 2 0 2 4 -0 3 - 0 9 ] . h t t p s : / / w j w . j i a n g s u . g o v . c n / a r t / 2 0 2 3 / 4 / 3 /art_51467_10851741.html.
[7] 王啸,霍嫔凤,刘彬,等.欧洲14国针灸立法状况定性比较分析[J].医学信息,2020,33(22):75-81.
[8] 谭源生,朱海东.中国针灸交流通鉴(行业卷)[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03-207.
[9] 蒋亚文.马耳他中医情[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23:93.[10] 李云霞,梁金凤,王哲.新形势下援外医疗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医院,2020,24(10):77-78.
[11] 石慧,张宗明.针灸在美国本土化的历程、特色与成因探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38(1):104-110.
[12] 刘文婷,湛嘉欣,罗瑞琪,等.翻译视角下中医药非遗国际传播策略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22,18(3):179-184.
通信作者
张宗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zhangzongming23@163.com
[收稿日期 2024- 08-11](责任编辑 鲍文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