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饱满的电视新闻
- 来源:电视指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2-27 17:09
2008一系列的新闻事件,让以CCTV新闻频道为代表的电视新闻饱含力量与激情。
3亿网民和6亿部手机,庞大的新媒体强势压头,电视媒体忧虑重重;产业化的探索,激烈的市场竞争,以收视率为指挥棒的中国电视暴露出为业内外所诟病的诸多问题;整体份额和关注度的下降、内容的相对封闭造成了全行业的困惑和焦虑……与新媒体咄咄逼人的上升趋势相比,电视呈现出一个传统老大媒体的整体颓势。
然而,冰雪灾害、“3·14“事件、“5·12“汶川大地震……2008年诸多重大新闻直播、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使得中国电视新闻稳居“主流媒体”的地位。
新闻频道进行大量的开放式直播,既有来自外部的挤压,也源自内部的自觉。
2008中国电视与国家形象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国内传统媒体对灾难的报道原则是:“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这种报道原则当然有着好的作用,然而对灾难的不透明报道,却常常会导致谣言的滋生和传播。
2008年1月下旬,一场凝雪冰冻天气席卷了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12天的连续直播,十几个地方台的倾力奋战,央视新闻频道成了一个资源集聚的平台,电视媒体的主流地位得到再次认可。
“5·12“大地震,中国电视新闻快捷、透明的反应得到了海内外、东西方媒体一致的认可。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中国电视台经过证实,于14点50分进行滚动字幕播报;15点正点新闻头条口播;5点20分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三个小时之后,第一批记者就赶到地震灾区做现场连线报道;在温家宝总理到达成都后的 10分钟,就播出了专机重要讲话 ……不迟报、不瞒报、不掩饰、不夸大,这与唐山大地震 3年后才公布死亡数字形成天壤之别,大大削弱了 “小道消息 ”的传播空间。
在灾难事件中,媒体形象代表着国家形象。美国《时代》周刊在 2008年6月2日出版的《中国站立起来》的封面文章中说: “面对一场惨痛的悲剧,中国让世界看到,这里的人不仅懂得如何哀悼,更懂得如何给予。此次地震中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表现让西方看到了和以前不同的中国。 “《联合报》:央视采取现场直播,毫不掩饰地呈现灾区情况,西方媒体纷纷予以肯定;法新社:中国总理温家宝不断出现在国家电视台——CCTV的画面中,他把小婴儿抱在怀里,为地震灾民带来希望,展现了共产党领导人良好的一面;凤凰卫视的阮次山在一次节目中说“这次中国媒体打败了西方媒体”,中国媒体的表现让西方媒体集体无话可说。
2008年奥运会的多频道、多角度、多层次的直播,则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华强国”的形象。
现场直播与电视影响力
根据AC尼尔森的监测,地震发生以来,在中国范围内,5月12日当天超过5000万观众收看地震专题的新闻节目;13、14日每天平均有超过2亿的观众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抗震救灾内容,每个人平均收看时间超过70分钟;5月12日至21日,共有10.3亿电视观众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报道;5月12至6月2日,CCTV新闻频道平均收视达3.85%,比2007的年平均值提升238%;最高收视7.58%,较平均收视的6倍,创频道开播以来的最高;国内曾有23家卫视与央视新闻频道并机;抗震救灾报道被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引用,CNN、BBC、NHK等在引用相关报道时给予好评。
GSM在全国22个大城市的调查数据也表明,震后第一周,CCTV1,CCTV新闻频道,CCTV4的收视份额都有大幅提升,而在地震灾害中反映迅速、投入大、独家新闻多的省级卫视收视份额也有了很大提高:如四川卫视(从震前的省级卫视排名第11名上升到第1名)、东方卫视(从第14名上升到第2名)、北京卫视(从第6名升上到第4名)。震后一周电视观众的整体规模增加了7.57%。
而这,不是通过体制获得的胜利,而是通过竞争拿到的胜出。
在新媒体包抄围剿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的时候,这种胜出格外扬眉吐气。
速度、透明度、温度、影响力
CCTV的汶川地震新闻直播是在没有向上级汇报的情况下做出的,用央视新闻中心的一位值班编辑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及时上报,而是及时播报”——这在央视的历史上实属罕见。
美国的社会学家G·阿尔伯特曾经提出一个流言传播公式,“流言传播速度=事情的重要性×公众不了解的程度”,媒体快速、透明的反应对阻断这种流言传播、正面组织抗震救灾毫无疑问有着重要作用。
一个细节可以验证这一点,当海霞完成“直播第一棒”回到办公室,手机已经收到了十几条短信:“刚有传言你们就辟谣了,真够快的!”“央视比国外媒体一点都不差,你们最棒!”这不是一个信息匮乏的时代,而是一个信息渠道多元化的时代,所谓“主流媒体”的地位,不是行政力量就能够实现的,而是必须要在报道真实、效率等方面成为优胜者才能获得的。
透明、快捷的直播显然对正面组织抗震救灾有着重要作用。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在与白岩松对话的过程中说:“地震发生至今的几天里,民政部作出救灾部署的消息来源,主要就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现场直播节目。”
5月19日全国默哀日,14时28分开始的三分钟直播以后,天安门广场意外出现几万人高呼“中国加油”、“四川加油”、“汶川加油”的动人场面,于是,追加的直播展示了国人的团结和坚强,随后康辉用“哀悼日也是壮行日,擦干眼泪,我们重新上路……”的评论,将悲伤转换为凝聚民心的力量。
奥运第一天,美国游客在北京鼓楼遇袭,一死一伤,中国政府和媒体对这一恶性事件的应对快速得当。当晚11时50分,北京警方通报了案件初步调查情况,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伟在8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也及时通报,最终,美国联邦调查局人员和中国安全人员在调查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美国游客遇袭事件是一起孤立的刑事犯罪事件。
事实证明,快速的处理和反应是正确的,传统思维下以维持欢乐祥和气氛为由试图掩盖和拖延真实情况的披露无疑是不明智的,因为遇刺身亡的游客是美国男排主教练的岳父,美国男排队员在随后几天的比赛中都戴着黑纱上场参赛,而当时北京有几万名外国记者,丝毫的迟缓都会给国家形象带来损害。
新媒体与电视媒体互相渗透
“3·14“西藏事件后,大量中国网民自发地对西方报道进行纠错,鲜明地指出了某些西方媒体张冠李戴、漏洞百出的报道,并以《做人别太CNN》等MV调侃式地批驳了西方自以为是的意识形态取向。在这种涉及外交的重大事件和议题中,网络显示了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民意的快速聚集和表达的灵活技巧。
而在汶川大地震中,央视、凤凰电视台和CNN都在新闻直播中多次采用来自民间的DV影像和网上的照片、文字、诗歌。而除了政府主流媒体的记者提供的新闻以外,网友的QQ和博客都在提供个性化的消息,甚至有些地方的受灾情况的文字报道,照片、视频还是由网友首次提供。同样,无论是国际知名的Youtube,还是国内的优酷、土豆、酷6等视频网站,都大量引用央视的视频。
文/于勇 图/CCTV新闻中心&崔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