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相见还是怀念?

  • 来源:电视指南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03-02 10:07

  走到如今,春晚的形式已经要远远大于内容。可是春晚的路还要走下去,因为它无可替代。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始于1983年。20多年来,大年三十晚上看晚会,就像贴春联、吃饺子、拜年一样,成为新的民俗形态和中国特有的“春节文化现象”。年年盼,年年看;年年看,年年“骂”;看罢、“骂”罢,继续盼。围绕“春晚”的这种爱恨交织的情绪,构成了一道独特的年俗风景。“春晚”,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现象”,已在国人心中形成某种不能割舍的“情结”。

  春晚,那时芳华

  20多年前,电视机作为一个“半奢侈品”才刚刚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普及,而出现在荧屏上的娱乐性综艺节目更是凤毛麟角。就在这个时候,央视春晚横空出世,粉墨登场,顿时让观众眼前一亮,大呼过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春晚成了全国人民的一种关于“年文化”的精神寄托和“娱乐图腾”。

  回首春晚,几乎年年都有精彩,它是岁月的记忆镌刻在人们心中最美的感动。

  1984年,那是一个里程碑,后人似乎无论如何也无法跨越那个高度。那年的好节目确实不少,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马季的《宇宙牌香烟》等等,但之所以让人念念不忘,恐怕还是因为这盘综合大餐让娱乐不多的人们觉得新鲜。

  1985年,董文华和柳培德《十五的月亮》照亮了所有人的心。

  1986年,是继《吃面条》之后,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再次合作,推出了经典的《羊肉串》。蒋大为在晚会上演唱了名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从此以后,真是遍地桃花。

  1987年,费翔点燃了一把火。这个有着一半中国血统的高大歌手唱着《故乡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出尽风头,随后他的歌声风靡多年,至今还拥有坚实的歌迷基础,其劲歌劲舞成为日后众多歌手效仿的标准样板。当时还没有所谓的包装、宣传,前期的毫不炒作导致了他闪亮登场后的极度走红,轰动效应盛极一时。据说当时费翔在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录制的专辑压根儿无人问津,晚会后竟狂销160万盘。那时商店门口常常可以见到大字广告:“费翔到货”或“费翔无货”。

  1988年,牛群在相声《巧立名目》中的一句“领导,冒号”逗坏了观众,这句话在晚会结束后仍流行了很久。

  1989年,侯耀华和赵丽蓉首度合作,二人打造的《英雄母亲的一天》,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唱了一辈子评剧、演了一辈子配角的赵丽蓉,从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中成功转型,成为小品演员中最炙手可热的红星。韦唯一曲《爱的奉献》,脍炙人口,至今流传。

  1990年,小品《相亲》一下子把赵本山推到了全国最受欢迎的演员行列中。

  随后,春晚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无数的笑星,歌星憋足了劲要进春晚。而他们的济济一堂也确实将春晚带进了前所未有的高峰。1991年的《超生游击队》,1992年赵本山的《征婚》,1993年的《涛声依旧》,1994年的《长城长》,1995年的《如此包装》,1996年的《打工奇遇》,1997年的港星荟萃,1998年的《相约九八》,1999年的《常回家看看》……年年都有经典,年年都有期待。

  春晚,谁之过?

  作为一种娱乐形式,“春晚”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应运而生,曾经得到过大部分中国人的热情赞誉,也让人们留下过许多美好的记忆。但同样不能回避另一个事实,春节联欢晚会从起初的众望所归,到现在的备受指责,已经穷途末路。

  在观众的欣赏水平已经越来越难满足的今天,春晚要么走娱乐搞笑路线,要么走煽情路线,或者是二者有机结合,但是央视的春晚已经步入了既不会娱乐也不煽情的窘境,而这,又是谁的过错?

  也许人们普遍忽视了一个问题:在当下的中国,恐怕没有人能把春节晚会办好。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同样,时势也造“狗熊”。并不是春晚导演不卖力,也不是春晚节目真的是完全的垃圾。现在导演接手春晚工作,只能同时面对两个结果:挨骂+出名。总有人说央视春晚导演观念落后脑子死板,其实,这桌年夜饭就算交到策划了《超级女声》的湖南卫视的导演手里,也要迎接铺天盖地的口水。退一步说,就算可以火上一两年,新鲜感一过,也只有死掉的份。事实上,这根本不是一台晚会或者一个导演的问题。春晚何辜?导演何辜?我们中国人想过一个真正有中国味道的中国年,但是我们不会过了。

  民俗已经逝去,节日感受不再。许许多多的东西“缺位”了,所以春晚“越位”来补。但是这针

  麻药有效期只有二十年,时光流转,人们终于发现,原来“看春晚”根本不等于“过年”。吃饺子、看晚会,曾经就是我们过年的全部,曾经让我们非常满足。然而在今天回望过去,一切显得那么可笑和寒碜。

  春晚成了中国人不会过年的替罪羊,而春晚导演就是必须忍受数亿人口水的那只羊。春晚导演纵有通天之能,也根本打造不出一台能够承载那么重大责任的晚会,导演所不同者,只是挨骂方式与程度的细微差别而已。

  显然,春晚已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该何去何从?是该继续还是相见不如怀念?

  春晚,不可替代的情结

  春节,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春节突出的就是一个“家”的概念。想想也是,怎样的春节算是过得幸福?还不是全家老小,平平安安、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包个饺子、吃个年夜饭!平时都忙着工作、忙着赚钱,一年到头,这个时候大家都放下手上的活,坐在一起交流交流感情,享受血浓于水的温暖。

  包完饺子,吃完年夜饭,说话说得也累了,这时候春节晚会开始了!这真是一个完美的“补白”。就算我们打着扑克、喝着茶水、逗着小孩,背景音都是“春晚”欢乐祥和的气氛。它就像一副对联,一件摆设,一个谈资。

  其实说到底,中国的春节晚会这种外在形式,

  要远远大于其所表现的内容。或者说,形式就是内容本身,形式比内容还重要。形式之所以大于内容,是因为“春晚”实际上是在特定的时间充当了“中国”、“中华民族”这一“想象的共同体”的载体。“春晚”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中华民族”这一“想像的共同体”搭建了一个“心理事实”的虚拟化平台。人们欣赏春晚,除了一般的审美原因,还有更深一层、更隐蔽的潜在心理需求:即在“春晚”中感受自己作为“中华民族”这大家庭成员之一的生命感受,在歌舞、小品等这些文艺形式中感受到一种民族的“大我”与“群体生命”的存在。这也正是为什么“年年难办年年办,年年不满年年看”这种“春晚情结悖论”现象存在的理由。

  走到如今,春晚的形式已经要远远大于内容。可是春晚的路还要走下去,因为它无可替代。

  文/夏亚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