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余额宝短短一个多月销售额突破百亿,这一创新模式引爆互联网基金销售的想象空间时,另一场创新风暴也在公募基金行业内部悄然来袭。
《投资者报》记者了解到,在海外已是成熟基金产品、仅每月支付现金流这一细分品种规模就高达4万亿美元的定期支付型基金,已在国内破茧而出。且一经问世,业界就展开了激烈的市场争夺战。
公开信息显示,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博时等大型基金公司均在近期启动定期支付型基金的发行。从已公布的产品方案可见,首批定期支付基金多是债券基金,它们在产品类型、运作方式、定期支付比率等细节上存在诸多不同,但基于“定期支付”特点,这些产品无一例外将主要战场指向了养老金蓝海。
剑指1600万亿养老金市场
据工银瑞信基金产品开发部总监徐丽丽向记者介绍,“定期支付”是指基金在运作方式中,明确规定基金每年以一定数额或一定净值比例,按某一约定时间频率,定期向客户返还部分投资资产的机制,以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徐丽丽表示,在国内首批定期支付基金获批前,国内基金业尚无定期支付机制先例,但在海外已是比较成熟的基金品种。
记者了解到,定期支付机制与目前国内市场上普通基金的收益分配方式不同,不需考虑基金是否具备分红能力,即基金在弥补上期亏损之后仍有正可分配收益,而是以基金资产净值为基准,按某一约定比例进行强制“分红”。简而言之,投资者得到的“分红”除基金收益外,可能包含部分基金资产。以定期支付方式的“分红”不影响基金净值,只是相应减少投资者持有的基金份额数。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5月,海外每月支付现金流的基金产品资产规模约为4万亿美元,其中以债券为主投方向的产品占比达66%。以美国为例,进行派息的共同基金占所有共同基金的比例超过90%,而采用定期派息的基金又占派息基金的逾95%,其中规模最大的基金是PIMCO公司(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公司)管理的PIMCO总回报基金,成立至今的年平均收益率为6.83%。
在亚洲,仅2011年香港和新加坡就发行了数十只定期收入基金,其中“施罗德亚洲高息股债基金”从发行初不到30亿港元增长到2013年3月的250亿港元规模。该产品为投资者年化派息6%。
引人关注的是,定期支付基金提出的定期支付与养老金定期支取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也使得正在推进定期支付基金的基金公司,几乎都将主要战场指向了养老金市场。
《投资者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定期支付基金在参与方式上比目前的养老理财产品更加灵活,不但可像养老产品一样获得承诺稳定的现金流入,还可根据自身现金流需求进行主动申购和赎回。基金业内人士普遍预计,其推出后将在庞大的养老理财市场上占据一席之位。
据中国保监会统计信息披露,2012年1~9月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业务情况表显示,目前市场上企业年金受托管理资产总额达1842.2万亿元,投资管理资产达1604.64万亿元。且近几年两类统计指标都有扩张趋势。
首批定期支付基金细节比拼
2013年6月,定期支付型基金正式获证监会批复,开辟了国内定期支付的新纪元。从公开信息看,首批定期支付型基金包括工银瑞信月月薪、交银月月丰和博时月月薪。
《投资者报》详细将3只产品的资料对比后发现,工银月月薪和交银月月丰都采用固定比率份额支付方式,强调高频、明确、稳定的现金流,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定期支付型基金;博时月月薪支付的还是基金收益,无法保证一定能够实现明确稳定的现金流。
具体在产品细节设计上,3只基金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差别为:从定期支付比率上,工银月月薪约定最高,首年年化6%,年底公布次年度支付率,交银月月丰年化4%,一般不调整,博时则对当期收益进行支付,无固定比率。
从参与方式上,交银月月丰和博时月月薪都是强制执行,工银月月薪更灵活,投资者可自愿选择参与或退出定期支付机制。
从基金运作方式来看,博时月月薪采用定期开放式运作,每个封闭运作期为3年,其中每1.5年设置一个受限开放期,流动性稍微欠缺;而工银月月薪和交银月月丰均采用开放式运作,申购赎回灵活,流动性更强。
从业绩基准设定看,交银月月丰以指数为基准,而工银月月薪和博时月月薪更突出绝对收益产品特点,均以定期存款利率为基础构成,只是工银月月薪业绩基准为三年定存利率+1.5%,比博时月月薪高1.5%。
民生证券认为,年6%的定期支付比率给予了投资者更大的一个选择权:需要较大现金流的投资者可以选择每期6%的最大额度支付,不需要或对现金流要求没那么高的投资者,则可阶段性采取不参与现金流分配以减少支取的比率。此外,不可否认,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在每年底重新约定下一年度定期支付比率,能够提高产品收益支付的弹性。
由于首批定期支付基金均为债基,对于下一阶段的债券市场,他们如何判断?交银施罗德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交银月月丰基金经理李家春向记者表示,目前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仍在继续,CPI整体年内上下有限,经济基本面和通胀整体利好债市的概率较大。配置策略上,鉴于对经济增速下滑、CPI缓和,以及对流动性的过度反应的判断,他预计未来利率债的机会相对乐观。
“目前来看,中高等级信用债在安全性和价值上都要好于低等级信用债。同时关注前期钱荒危机中,因赎回、降杠杆等债券市场踩踏影响后,债券市场收益率估值变化带来的投资机会。”■
《投资者报》记者 邓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