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还是新征程 从收购看移动战略争夺战

  • 来源:新潮电子
  • 关键字:阿里巴巴,高德
  • 发布时间:2013-09-22 10:33

  今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的并购显得格外热闹。

  首先是阿里巴巴入股高德,然后是百度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阿里巴巴战略投资穷游网、携程战略投资航班管家,这一系列并购案凸显出传统互联网巨头对已经风起云涌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再一次争夺,由于用户流量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移动应用的价值逐步开始凸显,和PC市场不一样的是,移动市场目前还处于极端的碎片化市场,并没有出现一个如腾讯、百度这样的巨头,因此,这也就意味着对于中小团队来说,很可能赢得一个细分市场的胜利。

  而站在巨头的角度来看,和PC互联网不一样的是,移动互联网上的流量和数据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某个应用程序内部,无法被第三方搜索和统计,强势的应用程序更是取代搜索引擎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入口,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各大巨头纷纷出手收购或战略入股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了—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并收集移动互联网流量数据,从而为产业的全面转移做出高屋建瓴的布局。

  巨头依然是收购主角从今年年初开始,资本市场的收缩相当明显,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的数据,5月国内共披露创业投资(VC)案例11起,投资总额0.62亿美元,比4月(19起案例、投资1亿美元)有所下降,相比2012年同期差距明显。

  而反观各大巨头2012年的收入可以看出,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三家公司的利润都维持了较高的水平,百度2012年全年净利润为人民币104.56亿元(约合16.78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57.5%;腾讯2012年全年净利润123.32亿元,同比增长24.8%;阿里巴巴上市公司部分2012年全年净利润约为40亿元,但如果计算上未纳入上市公司的其他子公司利润,整体利润水平并不逊色于腾讯和百度。这也意味着BAT三巨头手头都有大把的现金可以用于收购。

  刚刚完成的百度收购91无线则无疑是今年收购市场上最大的一笔交易,这已经超过了2005年雅虎与阿里巴巴的10亿美元交易,成为国内互联网领域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案。和已经借助微信攻城拔寨的腾讯不一样的是,百度在移动互联网上还没有成建制的优秀产品,重金拿下91无线,看中的正是91无线旗下业务作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价值——91手机助手PC版和手机版、安卓市场、91手机娱乐门户网站、安卓网和91桌面等业务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移动互联网入口链,而这恰是百度所欠缺的强势的移动入口。

  在收购消息发布之后,不少媒体都做出报道,91无线起步资金只有10万,现在卖到了19亿美元,以91无线以往的收入和净利润数据看,此价格相当于以往市盈率的185倍,2013年预测市盈率的58倍。19亿美元的大交易吸引了业界几乎所有的目光。反观腾讯和阿里巴巴,也同样做出了一些布局式的收购。腾讯先后战略股了同程网、艺龙、好乐买、社交游戏公司热酷、嘀嘀打车等公司。而阿里巴巴则掷出5.86亿美元收购新浪微博18%股份、2.94亿美元投资了高德地图,还参股或控股了生活信息服务平台丁丁网、团购网站美团网、打车APP“快的打车”、旅游网站“穷游网”等。

  根据清科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上半年,互联网行业共完成并购案18起,过亿的收购超过5起,出手较多的反而是BAT这样的巨头,这一方面证明在移动互联网行业,泡沫已经悄悄产生,另一方面则说明,即便是传统互联网的领先者,也开始对未来移动互联网的竞争有些焦虑产生。

  焦虑的领先者

  “本来觉得自己地盘挺稳固,突然发现脚下的地变成了沙子。我的地盘可能成为别人的地盘,同时也看到别人的地盘有可能成为我的地盘。”华兴资本CEO包凡表示,移动互联网时代需重新定义行业的边界,流量从PC端向移动端平移。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互联网巨头产生不安全感需要重新布局自己的战略。

  以阿里巴巴为例,阿里巴巴集团最近几年合并又分拆,始终围绕打造一个生态圈的目标发展,期间也进行过一些移动化和社交化的电子商务产品尝试,但始终没有能够建立起成功的社交化产品体系,反而被蘑菇街、美丽说等一系列的社会化电商产品抢了先机。而阿里巴巴自己实际上也已经感受到基于移动互联网社交化产品的压力,特别是阿里巴巴的平台上已经沉淀了大量的用户数据,但如果不对其加以分析,通过某些维度将这些零散的用户数据整合起来,最终为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支持,那么这些数据的价值完全无法体现。因此,阿里巴巴对新浪微博、高德进行了战略投资,目的就是补上庞大电商数据库中人与人以及人与位置的关系。

  百度也是如此,由于移动端用户在查找信息时经常会直接进入应用程序,而百度搜索并不能搜索到应用程序内的信息,因此在移动搜索方面百度的市场份额占有率不足1/3,远低于其在PC端80.6%的市场份额,百度手机助手对移动应用程序的分发量也不及竞争对手,而移动互联网产品中的关系链打造、移动用户积累以及流量入口的开拓等都不是有钱就可以积累下来的,对于财大气粗的百度来说,与其耗时研发、积累,不如直接收购或者战略投资已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型创业团队。

  对于四处开花却并没有全面结果的巨头们来说,眼看着各个细分市场都出现了小而美的团队,甚至跑在了巨头的前面,而自己并非没有能力去做这些小项目,只是受制于庞大的既有体量,投入和产出很可能并不成比例,甚至在某些细分市场里面对小团队并无十足的胜算把握,焦虑之情可想而知。

  移动团队的小而美战术

  “小而美”的玩法,不止是电商可以做,移动应用程序也可以做。对于大多数不足十人的小团队来说,选择一个非常细分的市场做深做透,机会或许就在转瞬之间降临。但无论选择什么市场,专注产品和用户体验都是在重中之重。

  对于这些小团队来说,他们的投入有限,经验也会有所欠缺,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做出优秀的甚至一夜爆发的产品。在巨头们抬升了整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之后,有一批跟不上发展的团队被市场淘汰是必然的,而另一部分做出一定成绩的小团队,则存在引进VC/PE投资或者被大公司并购的可能,这对于小团队的发展来说,也是一条可以选择的道路。但随着日益泛滥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以及单一细分市场的竞争者越来越多,靠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就可以赚到数十万美元、拉到几百万美元投资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有过创业经验的小团队领头人都知道,idea是个不值钱的东西,一流的执行力足以把二流甚至三流的idea变成超一流,而三流的执行力只能把超一流的idea变成垃圾。但是对于众多小团队来说,有了idea和执行力,还需要一定的外部资源支持,这正是巨头们所具有的优势。因此不少小团队都开始走上了前期不顾一切增加用户量、吸引第一笔投资进入并进一步扩大用户量、寻找巨头接盘从而推出的三部曲之路。但是巨头们的投资部门也不傻,是收购还是自己做,是收购团队A还是做类似业务的团队B,其实巨头们的选择也不少。

  组局行动仍在继续

  不管是收购小团队,还是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中等公司,互联网巨头们的收购脚步远远未停,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行业,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则是暗流涌动。

  最近一年来,金融信息化市场其实已经发生了多起收购案,例如万德资源收购资讯系统公司EverHero、大智慧收购新加坡新思维私人有限公司和北京慧远保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等,只是这些产品并非大众服务,因此受到的关注并不多。但随着用户向移动端转移,互联网金融的价值和需求逐步开始个性化,市场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互联网金融行业在2013年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支付宝推出余额宝业务。早在2012年,支付宝就拿到了第三方基金销售牌照,今年6月13日,支付宝上线了“余额宝”类存款业务,其本质就是天弘基金的“增利宝”市场货币基金—一个T+0(即实时赎回)的货币基金。由于兼顾了收益和流动性,大量用户的支付宝余额都转入了余额宝。自6月13日上线以来,一个月的时间内,余额宝的资金规模已经突破100亿元,客户数突破400万户。这已经从某个角度显示,阿里巴巴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布局已经走在了百度和腾讯前面。

  除此之外,今年高歌猛进的京东也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开始暗暗动手。去年年底,有记者从北京市工商局网站上查到资料,京东商城已经完成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网银在线的收购,该公司成立于2003年,现有员工200余人,于2011年5月3日获得支付牌照,与包括四大银行、银联及农信银在内的八十多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通了300多个银行结算接口,经营范围包括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业务,以及北京市内的银行卡收单业务。

  京东收购支付企业的目的,是提升其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议价能力。目前京东商城货到付款的比例已经低于50%,线上支付的份额开始增长,收购一家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让京东逐步降低对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依赖,从而降低运营成本。

  大数据将是阶段性目标

  各大巨头纷纷争夺基于移动平台的入口,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移动端的数据大部分都被隐藏在应用程序内部,传统的搜索引擎无法抓取应用程序内部的数据,如果不能直接对接到应用程序的数据库,就完全无法获取到这些高度个性化和模块化的数据,因此,从业界趋势上来看,为了数据的收购行为还将继续,而巨头们的阶段性目标将是在收购和整合的基础上实现大数据的价值,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不惜重金圈地的背后,是互联网巨头对个性数据的需求暴增。

  从最近的一系列收购和战略投资来看,社交、娱乐、购物、餐饮、旅游等生活类移动应用都是巨头们争夺的焦点。积累在这些移动应用里的,带有社交、位置、喜好、需求等属性的个人数据将是一座挖之不尽的金矿,通过用户的行为、关注话题、购买习惯、地理位置等进行的数据挖掘,将可以实现精准信息的推送以及购物、餐饮、旅游、娱乐等生活服务。

  《大数据时代》作者—英国牛津大学维克托教授在其著作中曾表示,“很难准确地描述什么是大数据。它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这也是一个新的改变,从因果性到相关性的转变,也就是不问原因,而是直接由数据得出结果。未来数据将会像土地、石油和资本一样,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根本性资源。”以百度为例,百度旗下的爱奇艺7月17日表示,凭借来自百度、爱奇艺、PPS三大平台的大数据优势,其“千人千面”的首页个性化趋势从PC端推进所有平台和终端,有效观看点击率比以往编辑推荐的转化率提高了38%,有望带来广告收入的提升。

  IDC发布的《中国大数据技术与服务市场2012~2016年预测与分析》显示,“在中国市场,大数据技术与服务市场的市场规模将会从2011年的7760万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6.17亿美元。”中国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达51.4%,市场规模增长近7倍。而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正是这股大数据浪潮中的佼佼者。百度之于信息、阿里巴巴之于电子商务以及腾讯之于社交图谱,都将以大数据为基础重整发展轨迹。

  搜索巨头百度的创立就是为了在大量数据中寻找需要的数据,百度成立十余年来,对Web网页数据的抓取、网页内容的组织和解析都已经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基础,通过语义分析对搜索需求的精准理解进而从海量数据中找准结果以及精准的搜索引擎关键字广告已经成为百度最核心的价值和竞争力,百度早已将大数据的概念纳入到对数据的获取、组织、分析和挖掘过程中。百度的软肋在于没有一个广泛被接受的用户系统,因此难以针对特定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或许也是百度掷重金购买91无线的一个理由,在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手机就可以作为天然的用户ID,链接起各个应用内的用户数据。

  阿里集团的价值则在于消费数据。用户的数据在阿里巴巴的各个服务环节中流动,从搜索到浏览、支付,形成深度的交易链条,其中每一个节点都将产生大量新的数据。阿里集团表示,在阿里内部,“将阿里集团变成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公司”已经是战略共识,支付宝、淘宝、阿里金融、B2B的数据都会成为这个巨大的数据分享平台的一部分。阿里巴巴的弱势则在于用户的数据之间无法交流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虽然阿里巴巴在淘宝上曾经多次尝试搭建SNS体系,但却一无所成,所以阿里巴巴现在的收购和投资的目标集中在能提供更多社交数据和社交关系的产品上。

  低调的腾讯最大的优势在于社交和兴趣图谱,包括超过7亿QQ活跃账户、4亿微信用户和5.4亿腾讯微博用户,以及这个庞大的用户网络中的朋友圈内容、用户社交关系、浏览和点击喜好等个性化数据,腾讯曾经有过一个未正式推出的产品,可以智能将QQ用户分组并根据用户的行为给不同的分组自动命名,由此可见腾讯对于用户个性化数据的挖掘程度。但相比百度和阿里巴巴,腾讯的数据虽然价值最大,但是却没有更多更具想象空间的应用和服务可以直接建筑在这些个性化数据之上。腾讯在AppStore和GooglePlay都有大量应用程序,但除了诸如手机QQ、微信等寥寥几个之外,其他产品都落后于竞争对手,而就是这几个产品,也还会因为内部资源倾斜的问题互相较劲。

  大幕才刚刚拉开

  第一集团的巨头们财大气粗,第二集团的追随者如新浪、搜狗、360、网易等等也不甘示弱,各自握着手里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的现金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捡漏。不过,由于这一轮收购潮大多面对生活服务类应用,因此收购之后的运营风险也就比以往纯互联网企业更加明显。

  以今年年初开始火爆的打车应用为例,今年4月中旬,北京市交通部门开始对部分打车软件的“加价叫车”业务进行清理,建立统一特服号码调度平台,推进联合电召服务,提供24小时电话约车、网络约车、手机约车等电召服务;深圳手机打车软件被市交管局紧急叫停;武汉市交通局客管处也要求各出租车企业对使用“加价叫车”软件的驾驶员进行监管,督促他们严格执行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5月12日,南京市客管处表示严打叫车软件的加价服务。与此类似的是淘宝曾推出的医院挂号预约服务,上线不到三天就遭北京市卫生局叫停,并因此暂停在北京提供服务。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显示,当巨头们从线上走到线下,希望借移动互联网推动与生活相关的服务时,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传统行业运作规则及监管体系与互联网运营模式的冲突。如何解决这一冲突,是巨头们都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后记

  除此之外,巨头们收购大量中小型团队,还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收购的团队和既有团队进行良好的融合。“如果BAT仅仅是靠摊大饼式收购,而不去整合优势资源,就是慢性自杀。”知名互联网评论人谢文指出,对于百度、阿里、腾讯这样的巨头而言,单纯“大而全”的收购许多占据入口优势的产品,而不提供平台支撑,并购后的整体表现反倒会呈疲软态势,难免遭受雅虎、Google在并购后面临的困境。可以肯定的是,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合纵连横大幕才刚刚拉开,未来将会越来越精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