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义忠:我们路上见

  • 来源:精品生活
  • 关键字:阮义忠,摄影,想见看见听见
  • 发布时间:2014-04-14 15:07

  我这辈子走来,有一些事情是永远不会变的。

  真的要做一件事,我就会拼命的找出其中的乐趣,然后一头钻进去,做任何事情都当作是享受。你发现当你去做的时候,路就开了,然后就会发现更多。

  ——阮义忠

  阮义忠,当今最活跃的摄影艺术家之一。1950 年生于台湾宜兰。在华人摄影界影响甚巨,有“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之称。他跋山涉水,深入乡土民间,寻找动人细节,拍摄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珍贵照片,作品也成了台湾独一无二的民间生活史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办《摄影家》杂志,撰述《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摄影美学七问》等书;他的五部摄影集《北埔》、《八尺门》、《人与土地》、《台北谣言》、《四季》使他成为世界知名摄影家。

  有“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之誉的摄影家阮义忠,出版了创作三十年来第一本个人随笔集。他以真挚隽永之笔,回顾了摄影艺术生命中所有的“想见,看见,听见”。在书中,阮义忠写到,那段坐火车通学的时光,是他永远无法忘怀的。那有如重生般大大的解脱,那完完全全自由的感觉,是“在路上”的投入和沉浸。

  摄影教我分享

  这本个人随笔集《想见看见听见》,第一章“想见”,怀念故乡风土、童年往事、异族民情,历数自己从一个宜兰乡村木匠家的孩子走上摄影之路的来龙去脉,浓缩了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与不同人群的生存景象;第二章“看见”,介绍方大曾、庄灵、吕楠等华人摄影师及其作品,以他始终行于时代之先的艺术眼光和文化敏感,捕捉这些暂时并不为人所熟知的摄影天才之灵光;第三章“听见”,是“非主流”的书评与乐评,藉由书籍与音乐,追溯自己与创作者的缘分,从“诗人摇滚歌手”科恩,到瑞士摄影大师罗伯·弗兰克,书写独一无二的“私人艺术史”。

  阮义忠的摄影工作坊广州站正是教学期,开摄影工作坊的初衷很简单,只是想把自己的暗房手艺传给学生。

  “我有个成都站的学生, 今天才刚刚快递来一本书给我,她粉丝也不少呢!我相信跟她一样很有理想、很有创作力的、很有计划的、喜欢摄影的新一代还不少,所以未来三年,趁我还走得动,在内地走一遭。暗房手艺不能光靠讲,要手传手心传心,才能把我的思想跟技术无私地在他们身上播下种子。”他把最好的技术教给了学生,学生再继续去传播,这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轮回对他来说,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这辈子摄影教给我的,就是分享!”

  幸好遇到了阮义忠

  他喜欢拍人性的善,“就像我拍台湾的老百姓,每一个人都像是我们的代表,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种价值、一种尊严,一辈子的光辉就那么一下。”于是在阮义忠的镜头下,那每一个一下就变成了永恒,从而实现了艺术的力量。他还特别强调,用心的观察才能把真正的精神完全彰显出来 所以不只是拍看到的事情,而是你期望的事情。

  “我希望被我拍的人看到拍出来的片不会说,我怎么那么倒霉,被阮义忠拍成这个样子。我希望拍得比原来还要好,我希望他心里会想幸好遇到了阮义忠。这是我能力所在。”

  他也感叹,自己很幸运,那时候真的很单纯,只要脚踏实地很努力,社会就会给你一个机会。“我在一个电视还没有发明的时代就开始接触外在环境,记得第一次接收电视的时候看不到画面,所有人都失望,当然我也是。但现在想来,这是好事。没有电视看,听听广播看看书很棒!在最关键的时候,我的眼睛没有被电视污染,心也没有那么庸俗。我在一个很传统的时代,作品得到发表的机会,然后出了名,得到肯定,再把兴趣变成工作,变成生活的全部内容,这是非常幸福的。我把自己的价值观都建立得好好的,不会随时尚摇摆,有自己的信念和有追求的方向,不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容易迷失。”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他擅长把被低估的事做到有意义与有价值。好比,乡土摄影也是,最初很多人觉得很落后,不符合现代主义表现的题材,“我多去注意它,那些被低估的东西被更多人知道,又活过一遍,能影响更多人,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事实上,他办的《摄影家》杂志就做了这方面很大的工作,比如他把一个被遗忘半个世纪的摄影记者方大曾的作品逐步曝光。“我愿意做一点雪中送炭的事,一点都没有兴趣去做锦上添花。”

  有趣的是,阮义忠把自己童年爱哭的事放在了《想见看见听见》第一篇,“这件事,我想起来都会脸红啊,但又是很诚实的告白,很少人有勇气把它放在第一篇。”看过那篇散文之后,再对照一下现在的阮先生,实在是无法想象原来他在孩童时期是那么一个歇斯底里的人呢!

  文_ 罗琳、吴文妮(实习生) 摄影作品_ 阮义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