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双向选择考虑格局兼容

  我的2013年在思索、忙碌和选择中匆匆而过。

  回头看一看,我的这一年五味杂陈。

  《立体营销》终于与读者见面,这是我对自己营销理论的一次梳理与总结。虽然其中不乏疏漏,但总算对这么多年的营销工作有了一个交代,也为很多热爱营销事业的朋友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

  这一年,是我面临最多重大抉择的一年:首先告别了工作多年的老东家安徽司尔特,到四川化工控股九禾股份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在磷复肥公司做了短暂的考察研究后,11月底前往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任营销中心总监。这其中有不舍也有无奈。人在变,变的是心境,永远没变的是平台,还有对发展的诉求。

  我做过公务员,当过国企负责人、贸易流通公司总经理,现在又来到央企的平台实践自己的营销理念。

  选择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当然,选择也是双向的,选择的基本条件是选择双方相互认可。首先是具体合作领域理念的长期认可,即有可以根植这种理念的沃土,这决定了双方合作基础的坚定性。作为职业经理人,应和受聘方怀有同样的理念,而受雇方则给予最坚定的支持,这样理念才可以得到贯彻,不会受企业长久以来形成的弊病的羁绊。企业也要理解这样一个概念,你今天成功的因素恰恰可能成为你未来失败的根源,在发展的道路上,经验之谈不足以作为全部决策的佐证。

  选择就意味着企业需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对引进的人才充分授权。这好比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如果没有企业的足够信任,企业高管能力再强也逃不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惑,放不开手脚,步履维艰,想必也不会做出什么样的业绩。充分信任是基础,良好的监督机制更是关键,这既可以让企业省心,权责分明,又充分保护了引进人员自身的安全。

  选择还要考虑双方的格局是否兼容。

  格局是什么?格局是战略眼光,以及战术的取舍方式。一个企业的格局决定了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决定了其团队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对于个人而言,格局决定其衡量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标准,决定其事业心与忠诚度,决定其是否有能力继往开来打开新局面。当企业和个人的格局在一个高度时,双方自然建立了一种密不可分的互信制度,企业引进的高管自然可以在短期内形成管理的威信。企业层面有格局,就会吸引到择木而栖的良臣;高管层面有格局,则具备唯贤方能服人的人格魅力。如此,双方又怎么会有合作不愉快的事发生。

  选择要求企业订立好对管理者的评价标准。作为外聘高管,我们俗称“空降兵”,虽然是领导团队,但建立威信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最高决策者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因为最高层的评价直接影响下属对“空降领导”的看法和团队合作的紧密度。如果企业对一个管理者评价不是看业绩数字,而是就事论事,凭感觉,那么最高决策者耳朵里每天就会塞满各种各样的声音。如果是一个高水平的决策者,尚可从中分辨真伪,若是一个稍微平庸的决策者,这些声音很可能导致其判断失误。

  现实中,一些决策者往往更关心“空降领导”的决策给组织带来什么后果,评价建立在信息传递者意见的基础上。真诚奉劝那些受聘的高级经理人,在处理具体问题上,尽量缩小对信息传递者的顾虑,认为有益于企业发展的就要坚持,错误的就坚决否定。

  当然,作为空降兵,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急于求成,要稳步发展。多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很多新任的领导都急需要一两个战役去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种想法没错,但绝不能因为一两个战役影响了自己的全盘战略规划。实现自我的唯一途径,就是脚踏实地辛勤耕耘,坚定不移地执行职业规划蓝图,加强心态修炼,端正工作态度,加强责任心和团队意识,保持工作激情,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

  王根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