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拉拉,30岁,《文艺生活周刊》创始人,总编。新浪微博@米拉拉Naomi
米拉拉曾为知名外企HR,在798邂逅的一场戏剧讲座,成了她投入文艺生活的拐点。2010年,《文艺生活周刊》呱呱坠地。这是一本由100多名年轻的志愿者组成的电子杂志,三年半来,在各种困境中坚持,并于2013年秋天出版了“100期精华合集”--《乌托有个帮》。
米拉拉说,以前她常把精力放在那些不幸上,会叹息曾经的梦想一个也没有实现。比起过去那个年纪轻轻事业有成的米拉拉,她更喜欢现在的自己,尽管她现在特别容易哭,很脆弱,面对运营的数字压力,很难彻底放松,但她依然乐于承受,因为这是她选择的生活。
心探索:《乌托有个帮》这本书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米拉拉:实体化--这是我真真正正的一个梦想,但远远不是目标。前辈们对我说,很多杂志做完100期,第101期就死掉了,不要为了一个所谓的里程碑耗尽精力,最后它变成了墓碑,你的口号就变成了墓志铭(笑)。所以,在101期和102期出来之后,我才真正踏实下来。就好像鞋带开了必须系上,你不会想到系鞋带跟往前走有什么关系,但这就是眼前必须做的。
心探索:你说这些的时候,好像并没有太多的喜悦。比起梦想,它更像是一门功课?
米拉拉:是这样。我常跟志愿者说,不要问做了很久的音乐人是“怎么坚持下来的”,音乐已经成了他的生活,没有所谓“梦想”“坚持”可言,就像一篇好的文章,它一定是体现在字里行间的。
心探索:当你把它当责任去做的时候,会不会有压力?
米拉拉:我有深深的不安全感。最近有一位核心志愿者,她要辞掉所有工作,就想好好地过一年谈情说爱的日子。我必须尊重她呀,这种事情经历太多了,很多人都跟我说,你的志愿者模式不会超过多久。事实上我们已经远远超过了预期,但还是有很多人并不看好。
心探索:有一位志愿者说你“有顾盼”,能看到每一个人,我特别喜欢她的这种说法。
米拉拉:就是因为我太敏感了,很怕会失去他们的信任,或者让他们失去应有的快乐。
心探索:所以,在你心里,做这件事情其实很大程度上为了“别人”?
米拉拉:我是特别懒散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别人,肯定做不下去。你可能不太相信。我特别希望能养得起大家,让他们拿到工资,把爱好变成更好的生活。我不想每个人见到我们就说,哎呀,梦想啊,你们好伟大啊!在我听来不是夸赞,是很心酸的一个事情。
心探索:我看到你微信的签名是“你站在此岸,彼岸便永远是彼岸了。”
米拉拉:它出自一部纪录片《彼岸》,讲的是一个行当:河边有人自杀,尸体从上游漂到下游,这些人就负责把尸体捞上来,交给死者的亲人。“你站在此岸,彼岸便永远是彼岸了”--这句话是教我们不要太执着,人的欲望能到彼岸,但是人,只能在此岸--和你想的不一样吧?
心探索:真的不一样……
米拉拉:我觉得我想成功的欲望太强烈了。如果不学着放下,一定会体现在对志愿者、对商业的态度上:我会急功近利,不会认真看提纲,也不会跟记者废那么多话,所有人都会被我的负能量影响。那我的初衷就变了,会伤到这本杂志,伤到大家,那个时候《文周》一定会完蛋的。所以我就让自己的欲望降低、降低、降低,目标达不到,那就这样吧,一定要慢慢来。
心探索:实现梦想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似乎也塑造了你?
米拉拉: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以前我没什么存在感,会把精力放在那些不幸上。我会叹息,叹息曾经的梦想一个也没有实现。无非是事业比同龄人有收获,但是,感情上的挫折会很轻易地把我击倒。
现在,我的关注点和看事情的角度,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特别鼓励每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在做浪费生命的事,那就不要做好了。不要抱怨,我们只是搞的自己好像没有选择,其实是有选择的。
采访、撰文/不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