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不再逝去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青春,深圳,出差
  • 发布时间:2014-06-29 10:41

  前不久在深圳出差,与艺之卉品牌老总周胜谈起他自己出资设计建成的服装博物馆和跨界的现代美术馆,洋溢着满腔热血,仿佛又重回年轻时代。谈兴未尽,周胜遂有给我发了一条微信,讲起德国作家萨谬尔·厄尔曼著名的《青春》励志文“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只要虚怀若谷,让喜悦,达观、仁爱充盈其间,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寥寥四百字,代代相传,激励了世界上几代人。二战期间,麦克阿瑟将此文镶于镜框以自勉。1988年日本数百名流聚会东京纪念此文,松下幸之助感慨:“20年来,《青春》与我朝夕相伴,它是我的座右铭。”厄尔曼所说的“青春”不以年龄为界限,而是伴随生命始终的那样一种锐气喷薄的精神。周胜是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与我相谈厄氏《青春》,彼此勉励,不坠青云之志。对于年轻人而言,青春少年样样红,要雨得雨要风得风,有爱有梦,来日无穷,大志在胸,自古英雄出少年,不新鲜。而当人生走过,沧桑经过,再召唤那颗未泯的童心,燃烧那腔青春的激情,是多数人想做而不易做到的。恰如唐代诗人元稹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因此,对于知天命,入不惑之年的人来说厄氏《青春》值得手执一册,随身研读。

  如今,我们身边老来发愤建树丰厚的人也很多。本期采访的著名电视主持人纪连海,之前做了几十年的中学教师,走上《百家讲坛》后,以演讲“正说和”、“孝庄秘史”等清代历史故事一举成名,连连赢得讲坛电视收视率第一。同在《百家讲坛》的易中天教授以52集的“品三国”名闻天下,年届65岁宝刀不老,立志创作撰写鉴古知今的“易中天中华史”,共36卷,计划用八年完成。现已出版第七卷“秦并天下”,热销依然。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对历史学家范文澜所著的《中国通史》一书称颂有加,十分推重。可惜限于那个年代的传播手段,老百姓离历史很遥远。没有多少人知道范文澜大名。电视网络的今天,两位名嘴用品评戏说的生动方式,撩拨起国人对国史的那份狂热与衷爱。一个《百家讲坛》也成就了两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时装界也不乏这样的青春不老的人物,1934年出生的意大利著名时装设计师乔治·阿玛尼就是杰出代表。1982年他是唯一携设计大师之名荣登时代周刊封面的人物。本刊曾在阿玛尼的北京时装发布秀现场采访过他,年逾八旬,满头银发,一袭T恤衫加黑色男裤,健美的身材,台前幕后忙碌,仿佛年轻人一般。他说:“工作就是我的生活,我没有闲暇留给他人。”岁月在阿玛尼身上不留痕迹。

  在杂志社编辑部,大家时时感受到网络和智能手机新媒体铺天盖地的压迫着我们,几乎喘不过气来,纸媒体真的那么老了吗?而对于我这样当了几十年的记者、编辑的人来说,这个命题就更加尖锐。近两年,我们经过热烈的讨论和慎重的思考,毫不犹豫的丢掉迂腐的办刊老观念,大刀阔斧的实施纸媒体向网络媒体全方位转变,以锐不可当的速度迅速实现了《时尚北京》电子版覆盖全国五十余家最具影响力网站,每期阅读人数达2800多万,并进入中国移动等手机阅读体系,新与老的转换就是如此神奇,原本老之将至的感觉瞬间一扫而光。还是让事实回应纸媒体青春老去的观念。

  赵薇导演的《致青春》风靡一时,杂志社编辑部的年轻人也多是80后,他们的青春年华与创办《时尚北京》融为一体,那些逝去的岁月里,有无私无畏的投入,有爱恨交织的痛苦;有收获的喜悦,有失去的惋惜……,今天,他们已然还站在这里,与《时尚北京》在一起。此时,我猛然也想起自己的青春时代,那是在一片未开垦的荒原,一滩冒着臭气的沼泽地。不一样的青春有不一样的记忆。只要踌躇满怀的奋斗过,奉献过,就让青春继续,且前行且珍惜。

  不必说蓦然回首,无论到了怎样的年纪,时刻不忘把激情揣在怀里,让青春不再逝去。

  出版人 邱建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