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教圣经——对话颜炳罡教授

  • 来源:醒狮国学
  • 关键字:早教,传授
  • 发布时间:2014-08-24 09:39

  记者手记: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一定!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家是我们的根之所在。有家,有我;有家,有业。颜炳罡教授是复圣公颜子七十九代、颜之推第四十五代孙,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民间儒学的倡导者和推动者。颜教授应醒狮国学院之邀,前来大庆,并接受了本刊专访,带我们走进《颜氏家训》。娓娓道来家训中的立身、处世、治家、为学的宝贵经验。

  家训之祖

  记者:感谢颜教授接受《醒狮国学》杂志的专访,颜之推因一部《颜氏家训》而享千秋盛名,您是颜之推的后人,想必很小的时候就读到了《颜氏家训》,请您给读者介绍一下《颜氏家训》好吗?

  颜炳罡:是的,很早以前就读《颜氏家训》。《颜氏家训》一共八卷二十篇,是中华的“家训之祖”,内容质朴明快,说理深刻,有“ 篇篇药石,字字龟鉴”之誉。颜之推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目睹许多大家族宦海沉浮,深怀忐忑之虑。正由于颜之推“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入隋以后,便本着“务先王之道,绍家业之业”的宗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以训诫子孙。以长辈身份,颜之推将自己的见闻及对人生的体悟,夹叙夹议,娓娓道来,没有丝毫说教的色彩,读来倍觉亲切、自然。

  记者:您觉得《颜氏家训》对重建当代家风家教有哪些借鉴呢?

  颜炳罡:我们重建当代家风家教,需要向此书借鉴很多。

  首先,《颜氏家训》把读书做人作为家训的核心。颜之推把圣贤之书的主旨归纳为“诚孝、慎言、检迹”六字;认为读书问学的目的,是为了“开心明目,利于行耳”“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他认为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读书学习,“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其次,选择正确的人生偶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择怎样的偶像,就会有怎样的人生。北齐时,一些人教孩子学鲜卑语、弹琵琶,希冀通过服侍鲜卑公卿来获取富贵,颜之推对此非常不屑,认为这样会迷失人生方向,即使能到卿相之位,亦不可为之。他要求子女“慕贤”,将大贤大德之人作为自己的人生偶像,并且“心醉魂迷”地向慕与仿效他们,在他们的影响下成长。

  再次,确立家庭教育的各项准则。家长要成为子女的楷模:“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要在践行“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等细小的生活礼仪中树立“士大夫风操”。持家要“去奢”“行俭”“不吝”。在婚姻问题上,做到“勿贪势家”,反对“贪荣求利”。务实求真,不求虚名,摒弃“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的行为,“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杜绝迷信,绝对不谈“巫觋祷请”之事,“勿为妖妄之费”。

  在颜之推之前,儒家亦有儿童教育的规范,但是面向全社会,强调的是共性。《颜氏家训》的意义在于,在道德共性的指导下,突出了一家一户教育的个性,调动起了家长为子女垂范立训的文化自觉。家庭是社会文明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国文化传统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入德的起点,是人生第一要务。家是微缩的社会,伦常者五,家庭有其三(夫妇、父子、兄弟)。只有每个家庭都按照道德要求和谐相处,治国、平天下才有坚实的基础。

  在《颜氏家训》的影响下,下起士庶,上至宰相,乃至帝王之家,多有自订的家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随着家教的流行,忠孝仁爱等美德推及到千家万户,对世道人心大有裨益,其中的智慧,值得我们深思与吸收。

  警醒当下的智慧

  记者:世易时移,《颜氏家训》对于当今的中国家庭,特别是受西方教育影响的家长和孩子而言,还有用吗?

  颜炳罡:要解答这个疑问,得先看清楚中国目前存在的教育问题。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压迫感下群起批判自己的传统。有人提倡全盘西化,有人醉心苏俄化,两者都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矫枉过正。经过一系列对文化的革命,传统文化几乎被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中的家教传统也差不多荡然无存。

  以前说一个人“没有家教”,或“缺乏家教”,是很重的话,那等于说一个人缺乏基本的教养,甚至缺乏基本的做人道德,而且还隐含着这样的意思,即“你父母也不是好东西,所以没教好你”,这就等于是“辱及先人”了,所以这是非常严重的批评。但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恕我直率地说一句,良好的家庭教育已经是稀缺物品,没有礼貌,没有教养,缺乏公德,即“没有家教”或者“缺乏家教”的孩子到处可见。

  中国目前的教育状况确实令人担忧。不仅是没有培养出有大师级独创力的人才,故而有钱学森之问,甚至有没有培养出有足够的道德素养的学生都要打个问号。对同桌下催情药,向同窗投毒,残杀同学,已不是个案了。

  这一方面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家庭教育有问题。

  在我看来,家庭教育的问题可能更为严重。现在的家长多半是在“文革”中或“文革”后成长的一代,自己没有受过良好的家教,因此也不知道怎么教孩子,把对孩子的教育都交给了学校。而学校又往往过度关注传授书本知识,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尤其到了大学以后,学校基本上成了一个职业训练所,老师、家长、学生考虑的都是毕业后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能够赚多少钱。这就难怪社会上今天有这么多人缺乏基本的道德素养。

  要改善当前的教育,必须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入手,国家要把学校教育办好,老百姓则要把家庭教育搞好,只注重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是不行的。所以,重温古人家训,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家训传统,建立一套新的家训规范,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

  教子义方

  记者:三字经里讲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颜老师,那么对于当今家庭教育而言,究竟什么才是教子义方呢?

  颜炳罡:你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可以说是问到点上了!什么是“义方”?怎样才叫“有义方”?简单地说,就是以“圣贤之道”来教育子孙,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要教给子女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但是什么才是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这就取决于父母自身的思想境界了。教子是家训重中之重,传承对后代教育的教育,《颜氏家训》特别重视教子,后代如不优秀,家族就难兴旺。现在教育有很大偏失,一是,纵其所欲,有爱而无教,个别孩子以自我为中小,极端的自私自利。二是,价值观错位,人生观,是非善恶颠倒。三是,严重溺爱,没有清醒的认识与引导。在这里,我给家长们一些建议,第一,作为家长,不要一味的强调知识,教育的根本是人格教育,人格成长高于技能的学习。第二,强调早教,早教比晚教好,颜之推讲,他七岁时读的书到老不忘,早期背经典,可以说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第三,颜氏家训的勉学篇中讲“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所以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于做实事。学以致用,有实际意义,才是最好的学习。第四,“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积累千千万万的家产,比不上有一技之长。这句话说明一个人不能靠家里的财产过日子,而应该学会一些技能,掌握谋生的手段,能够自食其力,这样才靠得住。今天,我们讲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其中的学会生活是最起码的。如今的“富二代”“官二代”不要躺在父母的摇篮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终有一天你所依托的一切是靠不住的。只有学会谋生的手段,才能在社会站稳脚跟。

  孩子的终身导师

  记者: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是父母自身的修行”,请问颜老师是怎么认为的呢?

  颜炳罡: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可以说孩子良好的品格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家庭不仅是生命诞生的摇篮,家庭更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好的父母是孩子终身的导师。从实际情况来说,学校教育满足的永远只能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均衡发展”的一般性教育需求。即使是一些有着卓越追求的学校和老师,他们施展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必然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优质的学校教育资源永远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家庭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是最好的学校。教育更重要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在心性的养育、习惯的养成,家庭学校最有可能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家是我们共同的窝巢,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摇篮,是儿童出发的地方,也是儿童精神的归宿。这样,就归结到了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上:教育子女的前提和根本乃是教育自己,提高自己。自己境界不高,却要教出优秀的子女来,恐怕很难。当然,作为父母,作为非专业教育工作者,仅仅有爱,仅仅有热情,还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是一门艺术。家庭教育当然也是一样。我希望能以《颜氏家训》为依托,共同探讨教育中的困惑和焦虑,解决家庭教育的实际问题。

  文/本刊记者 许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