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大宗主 官场小人物

  • 来源:醒狮国学
  • 关键字:杜甫,文人,官场
  • 发布时间:2014-08-24 09:41

  在中国的各个行业里,最复杂的恐怕就要数官场了。

  或许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中国文学史上排前几位的顶级大文人们,像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在官场上混得都不是很如意。其中最典型的,就要算杜甫了,一辈子汲汲于官场,争来争去也不过八九品官。

  “野无遗贤”见官场的黑暗复杂

  杜甫的家世是这几个人里面最好的,爷爷杜审言做过国子监主簿,还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之一,父亲杜闲也做过兖州司马,典型的官宦之家。或许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注定了杜甫不能像李白那样潇洒,而是一生都想融入官场。

  因为小时候的良好教育,年轻的杜甫对自己的前程是非常自信的,所以他没有像大多数读书人那样去考科举,而是像李白那样背着一把剑,游荡江湖,广交朋友。直到35岁时,这才准备到京城求取功名。不过,一件偶然的事发生了。

  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可能觉得科举考试太正规了,有一天突发奇想,要从乡野中求取贤才,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坏就坏在主持这次活动的人叫李林甫。

  “口蜜腹剑”这个成语就是专为李林甫发明的。大凡奸臣,在乡野中的知名度都是非常高的,因此,为了避免乡野中人“造谣”,他决定一个也不录取。不过在皇上面前怎么交代呢?李林甫不愧是百年难遇的大奸臣,他用了一个词——“野无遗贤”,不光为自己省了麻烦,顺便也狠狠地拍了玄宗的马屁,一箭双雕!

  可惜的是,杜甫就在这次海选的名单上。这也让他第一次见识到了官场的黑暗与复杂。

  “自荐信”领略人情冷暖

  不过,杜甫并没有就此消沉。于是,杜甫开始走第二条路——写自荐信。

  当时,虽然科举考试已经通行天下,但魏晋时期的举孝廉仍然在文人当中很流行,像李白、王维都曾向大人物写过自荐信。

  杜甫写自荐信的第一个对象叫韦济,时任尚书左丞,说起来跟杜甫还是世交,两人的爷爷曾一起共事。仗着这层关系,杜甫给韦济写了一封信,把自己狠狠地夸了一顿,最后还没忘了说一通自己的委屈:“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但几年过去了,韦济仍然没有动静。至此,既见识了官场的黑暗与复杂之后,杜甫又领略了人情的冷暖。

  后来,杜甫又给另一个人写了封信,这个人叫张垍,当时的驸马爷,而且老爸张说是当朝的宰相。杜甫这一次也学乖了,拍起了张垍的马屁,说什么“翰林逼华盖,鲸力破沧溟。天上张公子,宫中汉客星”。

  事实证明,拍领导马屁实用得多,过了不久,杜甫就得到了生平第一份工作——河西尉。

  河西尉用现在话说就是河西县城管大队长,杜甫一看,傻了眼,于是又写信给张垍,张垍想了半天,给换了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这个职位说白了就是管兵器库的管理员,但比河西尉的品级高一点。杜甫找到了工作,就想把老婆孩子也接过来,过几天安稳日子。却不料迎头又撞上了百年不遇的大灾难——安史之乱,在路上被叛军抓了起来。

  跟杜甫一起被抓的,还有王维,当时王维官职比杜甫高得多,又跟公主打得火热,因此备受叛军“关照”。而杜甫一个小小的八品官,没人在意,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杜甫偷偷跑了出来。

  “乾坤一腐儒”再丢“左拾遗”

  当时唐玄宗已经引咎辞职,新皇帝是唐肃宗李亨,正在召集旧部。这时杜甫来了机灵,直接去找唐肃宗,得到了一个“左拾遗”的工作。

  这个职位跟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样都是八品官,但好处是可以跟皇上在一起,“拾遗”就是皇上有什么事忘了,你给提醒一下。这也是我们的“诗圣”一辈子官场生涯中最拿得出手的职位了。

  可惜仅仅做了半个月,“左拾遗”的工作又给弄丢了。

  这次事故的起因是宰相房琯家里的琴师董庭兰受贿,唐肃宗一怒之下,就要罢房琯的官。当然这只是表面原因,深层的原因是房琯一直主张把唐玄宗接回来。唐肃宗想你把老皇上接回来,那我这个新皇上怎么办?罢免房琯势在必行了,这次事故只是一个借口。

  但杜甫可没这么高的眼光。这一提醒不要紧,正好撞在了枪口上。

  经过了这件事,稍微知道点好歹的人都会乖乖地闭上嘴,可杜甫偏不,还给皇上写了封信,申辩自己做的没错。唐肃宗忍无可忍,这个“乾坤一腐儒”(杜甫自语)赶紧从我面前消失吧!于是,杜甫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继续去最基层管理那些繁杂琐碎的事吧!

  做文人,就怕你没个性,在官场,最怕你有个性

  然而又可惜的是(无语了),杜甫上任还不到三个月,又辞职了。原因是关中地区爆发旱灾,税收不上去,导致杜甫的工资也发不下来,不得已只好辞官而去。

  杜甫辞官之后,去了成都,找到好友严武。严武当时是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能量大得很,就给他安排了一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职位,其实也就是个虚职,是严武特地照顾他的。可惜,没几年严武就去世了,杜甫再次流落街头。

  杜甫晚年流浪到湖南耒阳的时候,不幸遇上洪水,被困了很多天,等到被救出来,已经饿得头昏眼花,见了给他送来的牛肉,扑上去猛吃猛喝,结果肠胃承受不了,一命呜呼,终年58岁。

  回顾杜甫在官场的生涯,用“坎坷”已经不足以形容了,让后世仰慕他的人很为他觉得不值。这或许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个可悲的宿命,所谓“学而优则仕”,所有的读书人都以进官场为最终目标,可进了官场却发现,原来文人跟官场是两个格格不入的东西,做文人,就怕你没有个性,而在官场,却最怕的就是你有个性。所以,也就出现了许多文坛大宗主们,沦为官场小人物的无奈的悲剧。

  不过也好,正是因为在官场不得志,大宗主们才会在文坛开创另一番光耀千秋的伟大成就。

  文/马少华 编辑/书含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