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桶奖:那些最该被冲掉的电视污染源

  • 来源:电视指南
  • 关键字:金马桶奖
  • 发布时间:2010-05-04 10:31
  2009年,对于许多电视工作者而言都是个大喜年,我们眼见着《我的团长我的团》、《我的兄弟叫顺溜》、《潜伏》和《蜗居》等剧,在不同时段打破着各式各样的收视记录和卖片价格;我们眼见着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后内容上的新意与充实;我们眼见着各路媒体用更成熟的直播手段报道突发事件和新闻纪实;我们眼见着《天天向上》、《天下收藏》等节目在观众与同行的视线中杀出一条华丽的口碑通途。可惜,珠玉难掩疮痍,作为观众的我们依然要日以继夜地被粗制滥造的跟风剧所摧残;依然因难以忍受大洒狗血的弱智节目而换台;依然担心虚假的新闻调查和报道事件搞得自己疑神疑鬼。现在年也过完,回到现实,我们不禁要问上一句:那些拍电视的大哥们,我们就那么好欺负吗?

  剧,烂在锅里……

  根据此前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截至去年的12月8日,2009年一共生产电视剧11469集,比2008年少了3000多集,这也是中国电视剧产业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减产。但是这么算下来,平均每天生产30多集电视剧的产量也是非常惊人的。当然这些剧不可能全部交易成功后播出来,否则不知道会有多少剧迷因大失所望而泪洒荧屏前,要不是因为这电视机是自家的,烂鸡蛋烂西红柿早就扔上去了。2009年从刚过完农历年一直到下半年的初秋,《我的团长我的团》、《潜伏》和《我的兄弟叫顺溜》在国庆前让观众领略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时期敌我斗争的鏖战与钳制,那种快意恩仇,那种巧合与心机,令所有人看得痛快淋漓。刹时间,无数小成本大志向的抗战和谍战剧,如同小蝌蚪找妈妈一样,拥挤在广大“爱国文艺青年”的遥控器前方。不计其数的“龙文章”和“余则成”,或血气方刚,或老谋深算,或装傻充愣,那架势好像要跟谁拼命似的,谁不看谁就是汉奸。

  后来因为这些“跟风剧”的制作质量和表演水准实在是说不过去,我们就躲了,我们要不关注如履薄冰的现实生活,要不崇拜虚无缥缈的帝王将相,所以随着2009年年末冬至前的大雪,一起到来的《蜗居》和《铁尺铜牙纪晓岚4》,让我们摆脱了硝烟弥漫的前沿阵地和明枪暗箭的大后方。前者恰似祥林嫂一样如诉如泣般雕刻着我们所面临窘迫且渊深的现实漩涡,并且立即带动大批家庭伦理剧于岁末年初绽放出大城小事的悲喜剧。而后者则像是老来争俏的清朝包青天,和他的上级、冤家共同演绎一出出官场夕阳恋,老卡通,不害臊,红煞观者面容。后来想想,我们还不如挺一挺继续看打仗呢,好歹是个热闹。就这样,观众在纠结与难择中被推到了2010年面前,新年过后面对林林总总的烂剧,我们发现,有多少睡前饭后的黄金时光被就这么被糟蹋没了?你们等着,这事儿没完……

  秀,拍在岸上……

  《不差钱》里鸭蛋儿表决心时说得实在,“洪湖水浪打浪,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把我爹撂在沙滩上……”这句话多么适合当今国内电视荧屏上,那些大小秀场和节目达人。进入2009年,随着《实话实说》的寿终正寝,我们发现节目之间的收视竞争和人气口碑越发功力化,往往一档节目上礼拜还像模像样地或煽情,或狂欢,或搞笑,转眼之间就此蒸发了,你再也找不到了。同一个演播间,上星期还是欢乐大派对,群魔乱舞,这礼拜就成了拷问小三的道德法庭,催人泪下。原来我们观众都成为了实验田,说难听点儿就是“电视小白鼠”。

  大浪淘沙,适者生存,合理的竞争造成顺应市场的节目生态是一回事,随便抄袭国外创意弄个半成品出来晃点老百姓,一看蒙不了人赶紧撤摊儿又是另外一回事。这种缺乏新意、善意和诚意的“三缺”节目死一批是一批,没人可怜你们,还真别觉得自己委屈。不过,节目可以一批一批的死,主持人确是各台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蓝”对朱丹商业价值的成功打造,其效果在2009年业界横刀立马,无人不晓。有时候,观众只希望看到《锵锵三人行》里那样简朴而坐,侃侃而谈的节目,就足够了。不需要多么花哨绚丽的舞美特效和人山人海的现场观众。

  但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都过去了,我们应该佩服自己,因为是我们的存在,才使得中国有了最善良最可爱的电视观众。当我们看到李彬在节目中对江湖艺人的表演“盖世神功”大呼小叫;当我们看到曹颖带着全场观众,在一对三角恋人面前泪如雨下;当我们看到谢娜在舞台上,左边一个“都还好”,右边一个“不要嘛”大秀港台腔的时候,一种莫名的冲动伴随着强烈的情绪,汇集在指尖上。这个时候看看我们手里紧握着的兵器——遥控面板,再看看眼前那是自己的电视机……算了,忍了。就是,电视屏幕砸坏了要自己掏钱换,番茄鸡蛋扔脏了要老婆辛苦擦,只有换台,是最经济成本的泄愤和躲避。谁叫咱们观众好欺负呢。但是你们等着,这事儿没完……

  闻,记在账上……

  改编一下孙悦当年的歌词我们发现,“这一年总的说来新鲜的事儿挺多,全球暴雪,海地地震,还有些车祸。不管《2012》电影你有没有看过,我们的新闻报道却越来越寂寞”相比于烂俗的电视剧、低级的节目秀,关心全球大事、民计民生的新闻报道和社会纪实,在老百姓心中自然显得格外的有分量。

  于是,许多新闻调查节目和特别报道,便成为无数观众茶余饭后热衷的话题。因为它们理性、克制,而且信息量大,能够带给我们更多新知识和新经验。当我们在《新闻1+1》里看到白岩松为董倩解答“十万个为什么”时,那种对各个行业隔靴搔痒的解读已足够令许多观众停留。还有《突发事件直播》里那个机敏睿智的胡一虎,有时候感慨这类新闻节目看得就是一张嘴,因为姜毕竟还是老的辣。

  对于新闻报道,央视在“黄色手机网站”和“足坛打假扫黑”年末两大事件的表现,令人们看到了一流新闻媒体应具备的影响力。但是,随后《焦点访谈》在报道“谷歌中国”事件时所爆出的“采访门”,从当年令人谈虎色变“姓焦的来了”,到如今业界同行笑称其为“焦点谎谈”。瞬时间,“心神不宁”一词不胫而走,红遍网络。可见,对待新闻报道的态度和从业素质,也将在长期的直播和录制过程中考验着我们的电视新闻工作者。我们绝不想做可欺可骗的电视观众,你们等着,这事儿没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