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的瓷器傳奇——記澳門瓷號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瓷器,澳門,文明
  • 发布时间:2014-10-24 13:23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它承載著中國古老文明,與茶葉、絲綢被認作是中國古代的三大外交品。瓷器除了是承載文化的藝術品,同時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日常用到的鍋碗瓢盆也離不開瓷製品。而在澳門瓷器店也由來已久,除了有超過半世紀的老字號店舖,還有近十年前開始的新式工藝瓷器店。今期本刊將帶你走進這些瓷器店,感受其中各盡不同的文化韻味。

  隨遇而安——富安瓷號

  富安瓷號是一家超過八十年的老字號,由老闆黎先生的父親開創,坐落在澳門最古老的營地大街上。店舖內燈火通明,也很寬敞,是由兩間相鄰的舖位打通而成。店內商品繁多,除了貨架上,地下也擺放了各式各樣的貨物。而最是吸引人眼球的便是裡面的一副舊招牌,這是自開業以來便有的一塊老招牌。老闆黎先生當時正在店內巡視,看見記者的到來,老闆也爽快地答應了採訪的請求。

  現在富安瓷號除了瓷器以外還有其他日常用品和雜貨,而在早年間,富安瓷號是專賣瓷器的,還包括山貨。至於“山貨”一詞,現代人大概也很少聽說過了。老闆解釋道,“山貨”是指用竹製成的用品,譬如竹籮筐和竹製的茶杯墊等等,過去商品的種類都很單一,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玻璃和不鏽鋼製品也相應出現,為了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店內除了瓷器以外的其他商品也逐漸增多了。除了生活用品以外,店內還有各式瓷器工藝品擺設和神像,黎老闆表示,這類工藝品主要來自江西景德鎮,本地客人就比較少買這類工藝品,不過也偶有內地遊客來旅遊時順道買回當手信。

  由於近年內地市場的衝擊,內地很多的瓷器製品價格相對低廉,富安瓷號也流失了不少客人,所以如今零售的生意相對較少,現時店舖的瓷器主要批發供應各大公司和酒樓,經常需要人手送貨,雖然店內員工已有十幾人,但老闆同時也表示有人手不足的問題。黎老闆從開始接手店舖的業務至今已走過四十多個年頭,他自小就在這成長,大半生的光陰都傾注在富安瓷號,在營地大街上,大多數老舖開始慢慢結業,像富安這樣的老舖也越來越少,不過好在店舖目前的生意尚算維持得不錯,再加上店舖是早年間買下的物業,少了舖租壓力也是富安瓷號能傳承這麼多年的原因之一。

  對於店舖未來的發展,黎老闆也是抱著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態,“未來的事情很難說,而且兒女也有自己的規劃,接手的事情現在還是未知之數”。與黎老闆交談的過程中,能夠看出老闆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發現他言談間一直保持著淡定的態度,也難怪富安瓷號能在此屹立不倒八十多年。

  百年傳承——霍耀昌

  在營地大街的另一端,這樣碩果僅存的本地老字號瓷器店還有霍耀昌。霍耀昌瓷號歷史超過九十年,開設於清末民初時期,相信也是澳門現存最古老的一家瓷號。霍耀昌在清末光緒年間由霍氏兄弟開創,到如今已是第三代傳人,由霍氏一家的幾兄弟姊妹打理。走入店內,抬頭望去便發現屋頂不是現代的天花板而是古老的橫樑,店內中庭的位置擺放著霍耀昌創始人的照片,足見這家店舖的歷史悠久,這次接受我們採訪的是霍耀昌的一名老員工霍先生。

  霍先生是一名年屆八十的老人,從他父親一代開始就在霍耀昌打工,他在十來歲的時候,由於家鄉受當時戰爭的影響,沒有機會讀書,年少時便聽從父親的安排從鄉下來到這裡,如今霍先生的父親已過世,霍先生也從少年挨到白髮蒼蒼,可以說霍先生家裡的兩代人把一生奉獻在了這裡。霍先生向記者介紹,開店之初的那個年代店內的貨物種類沒有現在的多,主要都是沙煲瓦罉和簡單的竹葉山貨,現在時代轉變了,賣的東西也越來越多。記者留意到店舖的門口正有工人準備送貨,霍先生說到,現在的客戶主要是酒店茶樓等等,需要大量人手送貨,店內間了一個小樓層作為倉庫,在過去的時候就單靠一條麻繩在店內上貨落貨,但來到現代已經不再靠麻繩運貨了,而是改換成一部小升降機來卸貨,方便了許多。

  近這幾年來吹起一股懷舊復古潮,霍先生表示這陣潮流也帶來了不少生意,“現在潮流興懷舊,也有部分人來到我們店裡都會買些瓷器的工藝品。”仔細看店內擺放的各種擺設和神像都形態各異,甚是有趣,據霍先生介紹,這些工藝品大都是內地的陶瓷之鄉景德鎮的出品。霍先生感歎到,店舖歷經了近百年的歷史,從來不算什麼大生意,雖然收入只是夠日常生活開支,但也已經感到滿足。回歸後由於內地所售賣的瓷器比較平價,自然流失了部分的零售客戶,霍先生表示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唯有多開拓其他市場。

  負責看店面的員工大多數都是六七十歲的老員工,在霍耀昌度過了大半輩子的光陰,與老闆一家更是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親如一家。雖然大多數員工的年紀都老了,但是從未想過退休,勞碌了大半輩子,要閒下來過退休生活反而覺得不適應。霍耀昌這家百年老字號,除了其中沉澱的歷史文化味道,還有一股濃厚的人情味,更加見證著澳門從過去到現在的興衰起落。

  滿腔熱忱——梁三記

  梁三記位於營地大街和十月初五街的交界處,是一家開設了十來年的瓷器店,以工藝瓷器為主。採訪時有不少客人前來參觀,一個個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瓷器吸引了許多瓷器愛好者駐足欣賞。店內佈置簡單,左右兩邊各一字排開各種藝術擺設,老闆當時雖然很忙碌,但還是抽出時間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店主梁先生的上一代也是從事瓷器方面的行業,父親在早年間也是開設瓷號的,在家人的薰陶下,自己也逐漸對瓷器產生興趣,在二十多歲的時候開始接觸這一行業,一步一步憑自己雙手開創了這家店舖。店裡的來貨都來自內地,以江西、潮州以及湖南的來貨為主,平日店裡只有兩名員工在打理。據梁先生介紹,店內的客人主要為內地的遊客,反而本地客人比較少,而內地客人大多買回去作送禮用途,但近一兩年國內開始了節儉的風氣,少了人送禮,自然生意也有所下降。店裡面銷量最好的一般都是一些輕巧的工藝品,神像一類的工藝品比較笨重,客人嫌不方便,自然也比較少買。

  梁先生的店舖開的時間不算太長,但是也積累了一批熟客,不時會有熟客前來與他研究各類工藝瓷器。除了各類工藝擺設,一些比較精緻的小玩意也頗受客人喜愛。除了擺設,店裡也有類似一些鼻煙壺之類的小物品。老闆介紹道,鼻煙壺也是一種傳統的藝術品,採用瓷、銅、象牙、玉石、瑪瑙、琥珀等材質,運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內畫等技法,汲取了域內外多種工藝的優點,被雅好者視爲珍貴文玩,部分客人覺得有趣也會買回去當做手信,雖然現代已經沒有什麼人吸鼻煙,但是依然有不少人收藏鼻煙壺。店舖的銷售模式以零售為主,老闆表示,在澳門瓷器擺設的批發市場比較窄,供應量也及不上內地,比較難做,所以老闆一直沒有打算涉足批發方面的生意。

  記者了解到,梁先生是一個對瓷器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人,當初開店的初衷也是為了興趣,至於將來店舖接手的問題,梁先生遺憾的表示暫時沒有看出兒女有這方面的興趣,同時他亦認為每個人有不同興趣,不會勉強。難得有梁先生這般對瓷器文化有熱誠的人,也願如同梁先生一樣的瓷器愛好者越來越多,為繼承發揚傳統瓷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並將這種傳統藝術品的文化更好地傳播開去。

  結語:

  在訪尋了這幾家瓷器店之後,發現其中傳承了幾代人的心血,為了迎合時代的發展也做出了不同的改變,如屹立澳門街近一世紀的霍耀昌和富安瓷號,他們的故事同樣令人感動;除了傳承幾代的老店,像梁三記老闆這樣充滿熱忱的人也讓我們感到欣慰,相信正因為有這些人的堅守以及對瓷器文化的熱愛,澳門傳統文化才得以更好的保護和保留下來。

  ◆本刊記者/鄺宛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