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面积近8万亩 平均亩产2.5吨
- 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鲈鱼,加州鲈,养殖技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6 08:37
——广东加州鲈产业调研报告
作为华南地区最有发展潜力的名优特品种之一,加州鲈鱼是广东除生鱼、海鲈之外的又一典型“北运鱼”,除了本地消费外,每年都会大量运往华北、华东、西北地区,供应各地消费市场。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近几年来由于珠三角地区塘租、饵料鱼价格、人工等养殖成本不断攀升,加州鲈鱼种质逐渐退化、病害频发、人工配合饲料研究进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加上华东、华中、西南一带加州鲈鱼产业的兴起以及公众日益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导致广东加州鲈鱼产业内忧外患,危机四伏,行业发展进入瓶颈状态。
如何整合加州鲈产业上下游,增加养殖效益,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已成为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期《农财宝典》派出精锐记者走访佛山顺德、南海等地,进行地毯式扫查。《农财宝典》淡水渔业研究室将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广东加州鲈养殖现状,投入品市场进展、流通等产业上下游各环节。谨以一份较为全面地反应加州鲈市场现状的调查报告供业界参考。
加州鲈学名大口黑鲈,原产于北美洲,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鲈形目、太阳鱼科、黑鲈属,为典型肉食性淡水鱼类,是美国最重要的游钓鱼类之一。上世纪70年代末台湾从国外引进加州鲈并于1983年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同年加州鲈从台湾引进广东省,现已推广到全国各地,成为国内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
养殖区域集中于佛山
产量占全国六成
目前,加州鲈的主要养殖区域分别位于广东省佛山、江苏省苏州、南京和浙江省湖州,另外在四川、湖南和江西也有一定的养殖规模。广东的加州鲈产量曾经占全国总产量的7-8成以上。然而,随着近几年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区加州鲈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广东的产量在全国比例有所降低。
据《农财宝典》淡水渔业研究室综合统计,目前全国加州鲈养殖面积为18-20万亩,总产量25万吨左右。其中,广东位居我国加州鲈产量首位,养殖面积约7-8万亩,平均亩产量5000吨左右,年产量在15-16万吨,至少占全国总产量的6成以上;其次是江苏省6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约3万亩,围网和网箱养殖面积约2-3万亩,亩产量2000斤,年产量3.5万吨;排名第三的是浙江省4万亩,主要为池塘养殖,亩产量2000斤,年产量2.5万吨。此外,其他地区也有3万吨产量。
而广东的加州鲈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顺德(4-5万亩)、南海(2万亩)、山水(0.3万亩)、高明(0.2万亩)、番禺(0.3万亩)、中山(0.3万亩)、江门(0.4万亩)等地,其中顺德勒流(1.2万亩)、杏坛(1.1万亩)、乐从(0.9万亩)、龙江(0.8万亩)以及南海九江(0.9万亩)、沙头(0.8万亩)约占了广东总面积的7成左右。
每年7-8月价格最好
目前达到23元/斤
加州鲈价格波动十分大,但是加州鲈几乎不会跌破成本价,塘头价格普遍在8.5元/斤以上。目前,随着物价不断上涨,加州鲈的养殖成本从2009年的5.5-6.5元/斤上涨至如今的7.5-8.5元/斤。事实上,加州鲈价格从2009-2011年开始不断上涨,2011年后加州鲈的价格逐渐趋向稳定,一般在9-15元/斤,尤其是每年的7-8月价格达到顶峰,一般普遍在20元/斤以上。
行情比较低迷的是2012年,因为2011年以前养殖加州鲈利润非常可观,导致珠三角投苗量大量提高,加上2010年前后华东养殖面积不断增加,导致2012年加州鲈的行情比以往较低。但是2012年加州鲈市场平稳,商品鱼塘头价在6-7月加州鲈繁殖结束后,达到最高的12元/斤。最低价格出现在12月到次1-2月,约9元/斤,出现低价是由于争先上市,出鱼量急剧上升。与2011年市场情况相比,2012年价格波动正常。
今年价格不同往年,持续高企。这是因为2012年价格低迷,导致2012年省外及2013年省内投苗量减少。所以,今年上半年的价格有点不寻常,春节后就一路上涨,4月份甚至达到18-19元/斤,普遍高于往年,目前的价格甚至升至23元/斤。
往常珠三角养殖户都会在生鱼、黄颡鱼、加州鲈三个品种之间来回转养,哪个品种行情好就养哪个。但是,从今年的情况来看,由于年初生鱼、黄颡鱼、加州鲈等水产品的价格齐高,对加州鲈投苗量可以有一定的分流。《农财宝典》记者从各产区了解,由其他品种转养加州鲈的比例不超过10%。此外,今年鳗鱼种苗便宜,导致部分养户转养鳗鱼,加上今年开春后天气变化大,尤其是4、5月份持续降雨,导致加州鲈种苗成功率并不高,因此今年加州鲈后市价格被普遍看好。
利润丰厚资金周转快
高塘租拉高养殖密度
加州鲈一般主要与四大家鱼、罗非鱼、胭脂鱼、黄颡鱼、鲫鱼混养。因为加州鲈的商品规格为0.8-1.5斤/尾,规格超1.5斤/尾后,加州鲈的规格越大越贬值,所以加州鲈的养殖周期通常在10-12个月,属于一次性放苗,多次出鱼的放养模式,资金周转非常快。
珠江三角地区通常在3-5月放苗,9月份以后鱼长到8两/斤后分批上市,一般到次年3-4月份经过3-6批收获即可将鱼收获完。在江浙地区一般5-7月放苗,年底可收获一部分,其余到第二年的上半年陆续收获上市。
由于养殖加州鲈产值高,且利润十分可观,一般平均亩产值6-8万元,成本4-5万元/亩,亩利润可达1-3万元,一般一口塘的利润基本在10万元以上。虽然加州鲈投入大,但加州鲈资金周转快,从养殖至第一批鱼上市仅需4-5个月的时间,所以加州鲈非常受业界青睐。随着珠三角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珠三角加州鲈的主养区的塘租逐年上涨,目前普遍在4000元/亩·年以上,顺德勒流江义村的塘租平均7000-8000元/亩·年,某些鱼塘的租金甚至上万。
广东养殖加州鲈多年,养殖技术纯熟,近年随着塘租、冰鲜成本等上升,养密度也随之上升。目前珠三角加州鲈的主要养殖模式为:加州鲈投放密度0.6-1.2万尾/亩,套养鳙鱼60-100尾/亩、草鱼30-100尾/亩,鲫鱼100-300尾/亩等杂鱼,养殖周期一般一年,加州鲈平均亩产量为5000-6000斤,商品规格在0.8-1.5斤/尾。一般在9月底规格为8两/尾后开始上市第一批鱼,11月达到上市高峰期,之后每隔1-2个月出一批鱼,一般在次年的4-5月前出完鱼,出鱼批数3-6次。
珠三角养殖的加州鲈8-9成销往省外
加州鲈的商品规格为0.8-1.5斤/尾,属于鲜活体流通,相对海鲈,优势较为明显。加州鲈活鱼运输从早期的桶装充气车运输、塑料袋充氧空运发展为目前的冷藏集装箱长途运输。
冷藏集装箱长途运输方式包括活鱼暂养、包装和运输三部分。暂养是将收购回来的鱼置于低温循环水池中,目的是尽量让鱼体排清粪便,降低运输途中氨氮含量,一般暂养时间为6-8小时。包装时将鱼装人泡沫塑料箱中,每箱水和鱼合计为80-100斤,鱼水重量比例春夏季1:2、秋冬季1:1,运输时将集装箱内的温度调在5℃左右,每个箱中放入一充气头与车上的氧气瓶连接,保证箱内氧气充足供应。使用该运输技术可保证加州鲈在80小时以内存活率达95%以上,每辆运输车可运送活鱼8-10吨。
据了解,加州鲈运输车辆可以行驶在高速公路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上,运行途中享受通行费的优惠及优先通行的权利,这样极大地促进了鲜活水产品的长途运输,基本上可实现内只要有高速公路的地方,加州鲈活鱼就能销往地。
在广东养殖的加州鲈,50%左右销往华中、华北地区,40%左右销往西北及江浙地区,本地销量仅占10%左右。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地区加州鲈养殖业迅速崛起,凭借其小于100公里的“黄金运输距离”的优势,迅速占领长三角及周边大部分消费市场,对广东产区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加州鲈传统的产业链模式是:养户—经销商—鱼中—流通商—省级水产批发市场—终端消费市场(部分拥有市场档铺的流通商可以免除减少一两个环节的费用)。加州鲈从流通商运往到省级水产批发市场过程所需费用为1.5-2元/斤,加上中间流通环节的费用,一般加州鲈的市场价格比塘头价格高出5-10元/斤,市场销售价格几乎都在20元/斤以上,属于中档消费区间的鱼类,适合家庭和普通饭店消费,在消费市场中作为鳜鱼、大菱鲆、翘嘴红舶等高档鱼类的替代品。
然而,各地方消费加州鲈习惯略有不同,以北京和郑州为代表的北方市场以消费1斤以上的大规格加州鲈为主,主要用于饭店的消费;而上海、江浙、西安等地以消费为0.8-1斤的加州鲈为主,且家庭消费为主。在饮食方面,广东偏爱清蒸大口黑鲈,江浙和北京偏爱做糖醋鱼和焖鱼。
养殖病害频发
药品市场规模上亿元
长期以来,加州鲈的养殖者为了追求产量和效益,养殖密度不断提高,加上加州鲈的种质退化,导致病害频发。目前加州鲈的常见病有十几种,包括寄生虫、病毒病和细菌病,也有多病原综合发病现象。有些病如溃疡病和病毒病给养殖者带来了具大的经济损失。随之而来的是药物滥用现象较为普遍,水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药残隐患随时有可能把行业打回原始社会”,最早从事加州鲈等高档鱼打包外运的顺德龙江集北渔场总经理黎经武告诉记者,目前加州鲈养殖方式还十分落后,仍旧沿袭几十年来冰鲜投喂习惯,冰鲜污染导致养殖水体环境较差,造成鱼体质下降,容易染病;此外,冰鲜所带的病菌常常危害加州鲈健康,使得鱼病日渐严重,烂尾、烂身、烂鳃和诺卡氏菌病等病害经常发生,渔药用量和使用次数有增无减,为治好鱼病,乱用药、用违禁药的现象时有发生。
顺德杏坛创时新兽药店老板陈自刊指出,往年只在大鱼阶段发生的病害,今年发展到在小鱼阶段也有同样病例,发病层面广、程度深,这都与目前的投喂方式和养殖密度等养殖管理方式有重大关系。黎经武指出,落后的养殖管理模式勾勒出了“投冰鲜-鱼发病-乱用药-药残隐患”的行业现状,药残隐患犹如一颗不定时炸弹。
由于加州鲈投喂冰鲜过多,导致水质破坏严重。因此,养殖加州鲈的药用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平均每亩的药用成本在1500元以上。2009年前后,不少药厂家开始大力推广调水等动保产品,养户也慢慢接受调水为主“防重于治”的观念。
养殖加州鲈的平均药用成本从2009年的800元/亩上升至2013年的1800元/亩左右,药用成本逐年增加。按照广东7万亩的养殖水面计算,药品市场容量超过1亿元。养殖一造加州鲈所需的调水品比例从2009年的12%增加至2013年的33%,而杀虫、消毒类药品分别从2009年的33%、38%降至2013年的29%、25%,所以养殖海鲈药用成本的增加主要来源于调水类等动保产品费用的增加,而杀虫消毒药品比例不变,这也验证了以冰鲜投喂为主的模式对鱼塘水质的巨大破坏。
《农财宝典》淡水渔业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