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棘鲃的路亚钓法

  • 来源:路亚中国
  • 关键字:何氏棘鲃,路亚钓法,台湾
  • 发布时间:2015-01-08 10:17

  在我国的台湾地区有一种与光倒刺鲃有着亲缘关系的亚种,名为“何氏棘鲃”。何氏棘鲃为我国台湾特有鱼种,它们生长在溪流的中上游,成鱼体长可达60厘米以上,体重可达3~4千克。此前,由于受到环境污染及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多年生的何氏棘鲃已不常见。后来,因为补救维护得当,何氏棘鲃的种群数量开始缓慢恢复。光倒刺鲃也遇到过相同的问题,由于人为过度捕捞的现象非常严重,鱼群的密度及鱼体的大小正在逐年下降,钓鱼人很难在自然水域中钓到光倒刺鲃。所以,在正式讲解何氏棘鲃的路亚钓法之前,我想呼吁广大路亚爱好者来共同保护自然水域中的何氏棘鲃及光倒刺鲃,不要让这些美丽的鱼种在我们的世界里消失。

  在本期文章中,我将侧重介绍何氏棘鲃的进阶钓法。这种钓法指的是在溪流中采用路亚钓法钓取何氏棘鲃。要掌握这种钓法,我们必须先从水体环境对何氏棘鲃及拟饵的影响上加以分析。路亚何氏棘鲃的溪流环境可以概括为浅水和深水,此处的“浅水”指的是水深在半米之内的水域,即水面刚没膝盖的深度;而“深水”指的是水深超过半米甚至深达4~5米的水域。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何氏棘鲃的生态习性,之后我再依次介绍相关的钓法及注意事项。

  一、何氏棘鲃简介

  我常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何氏棘鲃的资料,很多资料都将何氏棘鲃列为光倒刺鲃的同种鱼类。其实,光是从两种鱼类的外形上就可以看出何氏棘鲃与光倒刺鲃的不同。何氏棘鲃体形修长,吻部较尖;光倒刺鲃体形圆短,吻尖较为圆钝。由此可见这两种鱼类有着明显的差异。同时,这两种鱼类的鳞片大小及光泽也不一样。因此,两者是否为同一鱼种还存在一些争议。

  何氏棘鲃,俗称卷仔、广仔、遛仔。这种鱼类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南部的楠梓仙溪、老蕽溪及东部的秀姑峦溪、花莲溪、新武吕溪等溪流中。目前,何氏棘鲃也出现在台湾中部的浊水溪及北部头前溪等溪流中,但这些鱼儿的出现都是由人为的放流行为造成的,并非自然族群的扩散。

  何氏棘鲃主要栖息在3~20厘米深的水层,其最大个体体长60厘米以上。何氏棘鲃身体延长,前部略呈圆筒状,后部稍侧扁,腹部圆;头中大而稍尖,吻钝而突出,成鱼之吻部更为突出;口稍斜裂,上颌齿末端达眼之前缘;有须2对,咽头齿3列,齿侧扁呈梳状,齿面狭凹有沟纹,左右不对称。何氏棘鲃的各鳍均无硬刺,其体背侧呈青灰色,腹部呈银白色,胸鳍和腹鳍则略带橙红色。何氏棘鲃体侧鳞片基部有一黑斑,幼鱼之背鳍、臀鳍及尾鳍末缘稍黑,成鱼渐淡。成年的雄鱼具有追星,有些雌鱼亦有。

  何氏棘鲃属于初级淡水鱼,喜欢栖息于水流稍急、底部为砾石的河段,性活泼,善跳跃,以水生昆虫、小鱼、小虾、藻类及水生植物碎屑为食。此鱼种在20年前曾被水族业界炒作,一尾3寸左右的小鱼卖价竟高达千元台币,一尾50厘米以上的成鱼卖价更可高达数万元台币之多。何氏棘鲃在那一阶段受到了大肆捕捞,所以几乎一度在野外绝迹。后来,台湾政府将其列入二级濒危保护鱼种加以保护,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使其在自然界中慢慢恢复种群数量。现在,何氏棘鲃的名字已经从保育类生物名单中暂时剔除,故钓友们均可享受路亚何氏棘鲃的乐趣了。

  二、针对何氏棘鲃的钓法

  1.水表钓法:何氏棘鲃是一种掠食性相当明显的鱼类,我国台湾钓友发现了这个特点之后,现在也用水面系拟饵来路亚何氏棘鲃。这种钓法更具视觉冲击力。

  2.浅水层钓法:即在水深半米之内的水域作钓,这个深度是5~7克亮片最擅长的水层。切记在作钓时应使用单钩亮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挂底,同时也兼具保护鱼类的作用。

  3.深水层钓法:即在水深半米以上的水域作钓,如深潭或急濑等水域。这个深度是潜水式鱼形拟饵的舞台,这些拟饵具有大幅度摆动的泳姿及悦耳的声响,它们能很快将何氏棘鲃从水底引诱上来。当标点水深大于3米时,钓者也可用VIB搜索深水区域。使用VIB不仅能测试出钓场的水深,同时这种拟饵切水很快,非常适用于路亚何氏棘鲃。我于1997年应邀参加日本DAIWA公司在台东新武吕溪拍摄的何氏棘鲃专题节目,与友人西山彻氏用旋转亮片攻底也有不错的收获。

  三、针对何氏棘鲃的钓组

  1.钓竿:使用直柄路亚竿即可,长度在1.98~2.1米,钓线负荷在4~10磅,适投饵重在4~14克。

  2.轮子:使用1000型纺车轮即可,线杯可容纳120米0.6~0.8号PE母线的轮子为首选。

  3.拟饵:

  (1)水表钓法应选用4.5~7克重的铅笔或波扒,拟饵长度最好在5厘米左右。

  (2)浅水层钓法应选用3~7克重的单钩亮片。

  (3)采用深水层钓法时,应视水流缓急程度来选择拟饵。可选用的拟饵有10克亮片、7厘米长的深潜型鱼形拟饵或12~15克重的VIB。当然,用10~15克重的旋转亮片主攻深水区域效果也不错。

  四、作钓注意事项

  1.台湾的何氏棘鲃一般栖息在溪流的中上游,此处多急流及大石块,何氏棘鲃喜欢藏匿于石头较多的水域或峭壁下的深潭。它们的警惕性很高,一旦受到骚扰就会暂时停止就饵。

  如果钓者不小心惊扰到了何氏棘鲃,可以先暂候片刻,再转回到原标点作钓。何氏棘鲃对拟饵的反应相当良好,就饵干脆,拉力与耐力都不错,而且它们是我国特有的鱼类,因此很值得成为路亚钓手的交手对象。

  2.何氏棘鲃与光倒刺鲃有所不同,它们在中钩之后挣扎时多为急速冲刺,大多数何氏棘鲃都不会施展所谓的“死亡翻滚”。在同何氏棘鲃搏斗时,只要注意别让它们钻入洞中即可。

  3.何氏棘鲃为我国台湾地区特有鱼种,种群数量不是很多,因此在钓后宜全数放流,至少大家在钓获未满25厘米的小鱼时应自觉放流,以维护自然生态资源。

  郑博元,1964年出生于中国台湾。1984年开始独立撰写路亚文章,1988年开始系统化地推动路亚运动,1990年后游钓世界,见习其他国家发展路亚运动的模式,其足迹遍及亚洲、北美洲、非洲、北欧以及密克罗尼西亚、新西兰等22个国家。

  郑博元曾任《台湾钓鱼》杂志总编,《台湾钓游家》双周刊社长,是《台湾联合报》《自由时报》《中时晚报》《太平洋日报》路亚专栏特约作者,并著有《路亚族》《全新路亚族》系列图书。他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路亚运动的推广,并坚持“环境保护与中国特色路亚运动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主张将不同性别、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引入路亚活动中来,针对中国鱼类的多样性来发展中国化及国际化的路亚运动。

  撰文/摄影 中国台湾·郑博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