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可·波罗》看“歪果仁”的东方High点

  • 来源:精品生活
  • 关键字:马可·波罗,旅行,长城
  • 发布时间:2015-01-20 13:02

  最近,边看边吐槽有史上“第二贵美剧”之称的《马可·波罗》的失实部分,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髦。槽点虽然很满,但笑点同样也很萌。这些槽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活色生香×添油加醋

  对于一部分对中国文化所知甚少的欧美观众来说,《马可·波罗》像是一部“活色生香”的科普剧,剧中煞有介事地向大家普及李煜偏爱小脚的知识——“窅娘是李煜最宠爱的妃子,就因为她的脚小巧精致,堪称完美”“会日渐折紧,直到脚趾折断”。选妃现场,可看到一个大内总管模样的光头行走在一群裸女中间,让人质疑“编剧的历史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演员陈冲说,《马可·波罗》充满了对东方添油加醋的想象。但是客观来说,编剧福斯柯对于中国文化的狂热倒还真令人感动。多年前看他担任编剧的《功夫之王》,讲述一个美国少年在唐人街的当铺里获得了一根神秘的金箍棒之后穿越到古代中国的故事。去年,他又写了一个意大利商人沿着充满异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来到忽必烈王朝,并亲睹了不少宫廷权贵的宫斗戏,只不过这次的剧本有历史人物可循。

  和许多人的猎奇心理不同,福斯柯对中国文化类的题材之所以情有独钟,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他自己就曾多次说,当他很小的时候从《马可·波罗游记》中了解到古老神秘的中国,就十分痴迷。按他的说法,他在读那段关于中国的历史时,总是绕不开马可·波罗这个名字。8年前,他在创作《功夫之王》的剧本时,特地带着自己的儿子一起骑着马走了趟丝绸之路,追寻成吉思汗的足迹。就在这次旅程中,他听到了关于马可·波罗在蒙古村落的许多冒险故事,以及马可·波罗和忽必烈之间的趣事,于是萌发了要创作这个题材的美剧的念头。他说:“《马可·波罗》实质上是一个全球观众都能理解的故事,在马可·波罗英雄般的旅程中,将会看到各国不同的文化。”

  荒诞而精巧×竹布衫外的绒线背心

  张爱玲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就曾很毒舌地描述过一户人家的室内布置:里面是立体化的西式摆设,但是也有几件类似翡翠鼻壶和象牙观音像这样雅俗共赏的中国物件。她说:“这一点东方色彩的存在,显然是看在外国朋友们的面上,不能不给点中国颜色他们瞧瞧。”在她看来,这就类似于一个在竹布衫外面穿上一件绒线背心的姑娘,这样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巧、滑稽。

  或许有些时候,西方人之所以会对东方产生一些误读,是源于我们自身的包装?这也是作家阿来说过的,“西方人对你的过去更感兴趣。而我们的初衷似乎也不在于影响别人,而在于让别人多了解我们。所以,我们包装了一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倘若人家误解我们,不放心我们,就把传统文化中那些听上去、看上去能让人放心的东西搬出来,说看啊,我们其实是这样的。总之,是以一种我们认为人家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展示。”

  PS:不只豆瓣对《马可·波罗》的评分偏低,在美国剧评网站上,18位专业人士也给出了平均分47分(满分100分)。因此有人说,面对这个消息,我们可以松一口气,这说明无论有多少误读与理解偏差,至少我们的审美还是一致的。

  马可·波罗的远去×Netflix的企图心

  《马可·波罗》由独立片商威斯坦公司制作,Netflix掌握全球版权。在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有人问忽必烈是想统治蒙古还是做中国的大帝,他勃然大怒地声明:“我要做统治世界的皇帝!”这段台词普遍被解读为暗示着源自美国的版权视频网站Netflix寻找着海外增长机会的企图心。

  Netflix首席内容官萨拉多也毫不讳言地用马可·波罗的旅行来比喻网站本身的国际化扩张,“在某些时候,我们总会成为一块陌生土地上的一个陌生人,Netflix现在就是那个陌生人。”在美国本土增长下滑的信号下,使得他们开始着眼于海外的增长点。当然,与忽必烈当年扩张蒙古帝国一样,如今的Netflix在海外扩张中也面临不少的挑战,高昂的成本是一方面,巨大的文化鸿沟是另一方面。

  Link

  马可·波罗式的误会

  马可·波罗与马尔泰·若曦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不少考古学家表示,虽然马可·波罗一直宣称曾在忽必烈的宫廷中担任使者,但他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任何现存的蒙古或中国古书记载中。此前,英国学者弗朗西斯·伍德也质疑过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他说马可·波罗事实上没有到过黑海以外地区,当时在中国很常见的四大发明、长城,甚至筷子,马可·波罗都没有提到过。还有人质疑说:“在《马可·波罗游记》整个原稿中,只有18个句子用第一人称书写。与其说这是一个人的记述,倒不如说更像是中世纪欧洲人的远东知识资料库。”其实这颇有几分像《步步惊心》里的马尔泰·若曦,本来深信自己将清宫搅得天翻地覆,以为穿越回到现今,可以在史书上证明曾留下自己的痕迹,可惜翻遍古籍,却很失望。

  《马可·波罗游记》不是他写的

  你可知道,看起来有着绮丽多姿的想象力的马可·波罗其实是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当年回意大利后,马可·波罗在一次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他向狱友鲁斯蒂谦口述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故事,鲁斯蒂谦便写下了《马可·波罗游记》。此外,马可·波罗当年不会一句汉语却能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与元朝的制度有关。元朝通行3种官方语言:蒙古语、波斯语和汉文,官民之间常常要通过翻译官来进行交流。马可·波罗属于上层阶级,不懂汉语也罢。

  文_别业青 图_本刊图片库 编辑_余夏韵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