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记》夹带硬功夫的鲁北英雄群谱
- 来源:电视指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刀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11 15:45
导演:赵浚凯
原著:郭澄清
主演:谷智鑫饰梁永生、王珂饰门玉茹、黑子饰白眼狼、
冯海煜饰杨翠花、张立饰王老头
类型:年代抗战
集数:45
出品:山东卫视传媒有限公司、海润影视
电视剧《大刀记》根据已故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郭澄清的著名长篇小说《大刀记》改编,这部小说问世已经40年,当年的读者正在逐渐老去,如今搬上荧屏,既是重塑经典,也是对鲁北人民抗战的致敬。中国根植于历史的传统民间故事对于当下的影视创作是最珍贵的宝藏,《大刀记》全面展示了冀鲁边区抗战的重大历史事件,将故事脉络和冀鲁边区抗战历史重大节点结合起来。它又是一部有力量的作品,有史诗的凝重感,有乡土的味道,有喜剧的元素,有鲜活的人物,更有中国功夫的精彩。
《大刀记》首次反映冀鲁边区抗战
《大刀记》里的主人公梁永生出生于穷苦的农民,跟随师傅门书海学得一身大刀功夫。1937年日军入侵山东境内,在鲁北各县制造了一系列惨案后,梁永生带领民众组建大刀队奋起反抗。除了梁永生,剧中还塑造了很多鲜活的小人物形象。那个年代的宁津,曾经有这样一群人,本来安居乐业,与世无争,忽然一夜之间,这片熟悉的土地被日本人烧杀抢掠。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没有枪炮,面对入侵,他们拿起了大刀;没有大刀,他们拿起了镰刀锄头;没有镰刀锄头,他们拿起了砖头石头,拿起一切可以当作武器的东西,与入侵者拼杀,经过一次次战斗的洗礼,“大刀精神”也在这些人物的成长变化中逐渐显现出来。《大刀记》主角梁永生由谷智鑫出演:两位女主角,分别由王珂、冯海煜担任;反面角色汉奸“白眼狼”由黑子出演;成功塑造“两代燕子李三”角色的张立和刘峰分别饰演手持两把牛耳尖刀的老无赖、安清帮帮主王老头和“大刀英雄”王锁柱。
《大刀记》从小说、连环画,再到评书,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堪称是50后、60后心目中的《美国队长》,是他们心目中抗战版的武侠故事。面对经典改编,包括赵浚凯在内的《大刀记》导演组几次到鲁北实地采风,“了解那儿的风土人情、思维习惯,把这些非常鲜活地呈现出来。这就不用太担心别人去模拟或者我们怎么跟别人不同,因为你选的地方别人没有去过,我们填补了一个空白”。
挖得越深越惊喜
执导过《亮剑》的导演赵浚凯,面对《大刀记》这一题材,开始并没有太深的感觉,但随着查找资料、翻看小说,他惊喜地发现在抗战剧泛滥的今天,《大刀记》竟然是一个聚宝盆:中国竟然没有出过一个反映山东乡土抗战的电视剧作品。
通常一部电视剧的造型,都用造型师画图纸,导演审过后制作,而《大刀记》不要造型图纸,只要老照片,老照片中有的东西才能出现在片场拍摄中,从各地搜罗考究、有质感的道具,“最大程度去还原历史”。就连一个剧中出现的宁津特产——“长官包子”牌匾,导演甚至也考察了当年的尺寸。
《大刀记》的故事脉络和冀鲁边区抗战历史重大节点结合起来,重大的历史史诗几乎一个不漏,喜欢小说《大刀记》的读者都知道,剧中的很多人物和战斗都有历史原型,例如梁永生和贾辅仁阻击日军,这场战斗就是根据山东抗日第一枪——阳信流坡坞阻击战改编;水泊洼突围也是一场真实的战斗;剧中边区支队政委庄华,就是依据英雄烈士、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的事迹改编而来。当然,电视剧还有惊喜,将首次揭秘鲁北抗战的一个重大事件:冀鲁边区司令员邢仁甫屡立战功,最后却叛变投敌;1943年2月3日,被围困在铁营洼的冀鲁边区参战队伍几乎全军覆没。想看的都拍出来,可拍摄过程异常艰难,赵浚凯带领他的团队,深扎下去,三个月最高温的时候,演员们有时需要穿着棉袄,而且一穿就是三个月不洗,演员受伤更是常见,酷热的时候,拍一场庙会的戏,连现场客串的猴子都吐了。导演用最严苛的态度对待,目的是为了激发演员的潜能,用这种最笨的方式把真实的状态呈现出来。
Q&A 专访赵浚凯
Q:《大刀记》以前也有过一个电影版本,你在拍摄的时候有没有向以前的版本取一些经验?
A:我实际上是接受一个任务,一开始有点轻视。后来在翻找资料、查阅小说的时候发现有一个老版电影,有些东西过于高大全,跟今天的距离太远。但是再往后研究的时候发现,实际上它所反映的那段历史,以及将在那段历史当中鲜活的人物提炼出来以后是一个聚宝盆,对于小说有精神意义的传承,按照原小说的人物面目的分配有一个类别的划分,但是更多的实际上是融合当代人对那场战争的反思,在战争中,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怎么去做,对原小说更多的是一个精神层面和人物类别划分上的一个细腻的描摹。
Q:刚才说了传承,当下的战争或者打斗的戏,其情节越来越有强行者的色彩,你在武打设计和特效上,有没有和以前不一样的地方?
A:这个是这部戏里最下工夫的两个方面,你刚才已经概括了。一个就是我们发现要感动观众,就得对他真诚。对他最真诚的方式就是把真实的历史呈现出来。为了追求“真实”这两个字,我们从方方面面下工夫。跟以前其他人拍的抗战和我自己拍的抗战都不太一样的地方是,这个戏几乎是都不要造型的。不要造型的意义是什么?不是我们拿来穿什么,而是我们找老照片比对着,最大程度去还原历史。在这个戏里,这个是要求最严格的。至于说武打设计和场面设计,包括特效肯定是与时俱进。但这是一个硬功夫的武打片,绝对不是武侠戏。但是在具体的落实上来讲,第一,所有的打斗设计必须符合生理定律和物理定律,绝对不能拍左脚踩右脚这样的情况,正常人的体力能够完成的动作才可能在镜头中展现,否则是不可以的。第二,绝对不允许他们吊威亚。
Q:这部剧反映的是刀客的侠义精神,你自己对这方面有没有研究?
A:所谓拳拳到肉,比如说形意拳、螳螂拳,这个要求演员起码要做到形似,神似不神似这个专家到时候去评判。我个人的长处在于军事方面,在于具体的武侠的打斗方面,这回我们请了很多行内的专家,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请了很多真的有硬功夫的演员,22个全国冠军,他们帮我们完成戏里的这么多设计。
Q:剧中有没有特意改编一些适合当下口味的情感戏?
A:这个可聊的东西不多。在我看来,好的片子里面总是有情感线,而情感线之所以要构成线的话,一般都是三角的。如果一个人爱另外一个人,从见第一眼到最后从来没变过心,从他的相遇相知相爱,到最后肯定是相离的。如果单线叙述,对于长达60集的电视剧是不现实的。这个取决于两个女孩的性格差异都能够给主人公一个特别充足的理由,让观众去参与对于他们情感取向的判断,这是最高明的手法。在创作这个戏的时候,刚才你说了,原小说包括电影对这方面涉及特别少,所以我们加了这么一组人物,来帮他完成男一号梁永生身上符合中国传统,但是又让人觉得非常千回百转,让你觉得无所适从的这样一种情感的选择,它也是本剧一个很大的看点。如同当代很多年轻人的情感是一样的,是你的兜兜转转都会回来的,他不是你的,强留也留不住。
Q:明年是抗战70周年,肯定会有很多抗战剧。《大刀记》作为一部抗战剧,在同题材的电视剧中,如何脱颖而出?
A:脱颖而出一般是我们的目标,但是真想做到的话,还真的是挺难的。一是你在策划的时候,大概知道周围的人在做的跟你的同题材比较起来在角度和切入点有哪些不同。二是我们片子在2015年打了头炮,到下半年到了这类戏呈现出来的高峰期的时候,可能因为我们这部戏的影响力,会有来模仿的。但是在前期策划的时候,我比较有信心的地方是:第一,我们这真是由一本《大刀记》小说做铺垫;第二,我们所描绘的历史、呈现的点、呈现给大家的这一组组鲜活的人物是有根的。
Q:你的电视剧非常注重史实的考据,当下流行的抗日雷剧有更多的娱乐化,你是如何平衡电视剧的严肃性和可看性之间的关系?
A:这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我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题材,我们在三年前拍戏的时候,在还没有归之为雷剧的时候我们也反思过,因为抗战戏从2005年正式地走入了电视剧的主流题材以后,有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办法有变化,因为这个题材太特殊,我们谁也不敢拿民族情感来开玩笑。因此,当有一部戏打了头炮,大家觉得可以武侠一些,中国一直有尚武精神,收视率也不错,观众反应也不错。因此有人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有人踩了雷了,被击溃了,我们回头再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说,原来这个题材因为它主题自身的沉重、严肃,所以我们在技法的探索上不可能走得太远。但是那个探索绝对是有意义的。反映到我们《大刀记》当中,我不能说它是一个集大成者,但至少它是一个经过反思的作品。如果习武之人真的能够做到的打斗动作和经过我们的镜头剪接以符合现代人欣赏习惯的节奏呈现出来的话,它会增强这个题材本身的可看性,也能够让观众接受这一类的故事和题材,把我们想要告诉大家的东西表现出来。
Q:在这么庞大的演员资源库里面,为什么你更偏爱谷智鑫同学?
A:他比较符合我个人对于那个年代的具有英雄气质的北方汉子形象。谷智鑫同学是很帅的,他具有当年特别接地气的北方农民身上的厚重、硬朗,而且他身上也不缺乏现代的健康和阳光。
文 苏达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