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在江海中,树上没有,到大江大海中实践才能熟悉新的水性,这样的O2O或有胜数。
O2O项目到底应该怎么做?谁主导?为谁服务?要不要独立部门来操作,甚至子公司?要瞻前还是要顾后?还是要瞻前顾后?它是一个烧钱项目吗?是一个软件项目吗?是销售项目还是市场项目?
2015年,许多企业的销售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一些出口企业。在认真地审视电商之路以后,普遍看好O2O的业务模式,也纷纷畅想,认真地考察。在两年多接触过160多个O2O项目中,深度参与十多个项目,谈谈不成功的O2O项目的特征。
被“互联网思维”毒害
许多传统企业都用仰慕的眼光去看互联网后生,后生们在个人消费市场的不二法则是先圈用户,然后割羊毛,或者是“羊毛出在猪身上”之类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轻盈哲学,认为即便不能一夜暴富,也是可以在烧一段钱之后一劳永逸了。我们现在能了解到的号称“互联网思维”的优秀案例,本质上是互联网媒体传播的胜利者,即便是某款著名的新锐手机,真正制胜的乃是与几大运营商的充分利益交换的机制,传统企业“要做社区”,要建俱乐部,要做体验馆。“互联网思维”是一个媒体意义的词语,不是商业意义的。
这个方面需要谨记的是,企业自己的钱和互联网公司来自风投的钱感觉确实是不一样的。并不是不要投资,而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当然什么才是刀刃,也是冷暖自知。投入必须有明确的回报预期。
考虑要做系统集成
要和CRM集成,要和零售端集成,要和ERP集成。软件系统集成项目的开发、调试周期,我们许多人是非常清楚的。与O2O的业务节奏很难匹配。特别是这样的业务往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因为你要适应各种人群。这些需求不是软件需求分析工程师可以闭门造车整出来的,也就是说,用一个完全假设,或者是自认为已经很完美的假设来做集成,事倍功半事小,耽误战机事大。
从立项到调研,再到开发对接,这个过程太难了。而且往往是徒劳的。不管多大的行业,O2O意味着和最终买单的人对接,这恰恰是移动互联网给我们最大的红利,对于行业,移动互联网最大的特征乃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这一点确实要向互联网公司学习,快速部署,快速迭代。用软件工程的逻辑是没有办法来做O2O的。不是说我们不要集成,而是不能因为集成影响了速度。
比较恰当的做法是迅速打开“小周天”,即便没有系统支持,也可以用公共资源来迅速试验,实践,形成闭环。有了这样的可以被小批量复制的做法,那可以再考虑一些因素进行再实践,然后普及。
上架所有产品
既然可以通过移动方式来卖,那我何不将所有产品都堆上来呢?这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想法。最好是一个比万里长城还要长的商城,客户选择多,购买几率也高。移动互联网上,恰恰相反。这就是为懒人准备的,最好是简单的选择。
O2O在销售方向上说几乎就是“变卖为买”。是品牌商、供方替消费者替会员做主,在具体价值上必须要能满足受众的期待。“一揽子”的商品难以精准地面向小众,所以需要按照主题和场景来表达,这样来说意义就是大的。
不考虑利益再设计
O2O是销售,电商是销售,传统门店也是销售,销售不都是一样的吗?O2O因为有条件让消费者广泛参与,所以其销售的社会属性显著增强,消费者参与后的销售过程马上就发生化学变化,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其中每个角色的利益,而且是基于订单的最终达成。
其实O2O中最难的地方就是利益体系的设计,以前的门店利益增量在哪里?调整量在哪里?促销员的呢?店长的呢?老带新的会员呢?老经销商、新经销商呢?充分考虑这些问题,O2O或有胜数。
王甲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