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永安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现状及分析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永安镇,品德,教学
  • 发布时间:2015-05-15 12:27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义务教育阶段育人是重中之重,《品德与社会》承担着培养孩子们良好品质的重任,帮助孩子们学习做人,学会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可是,由于许多主观、客观的原因使一大部分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

  【关键词】永安镇;品德;社会;现状;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义务教育阶段育人是重中之重,《品德与社会》承担着培养孩子们良好品质的重任,帮助孩子们学习做人,学会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

  可是,由于许多主观、客观的原因使一大部分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我在乡镇教研室工作多年,一直关注着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我镇小学品社课教学。

  一、我镇小学品社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逐步接轨,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市学校,我镇两处小学学生流失严重,学生数量逐年减少。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学生人数核定教师编制,这就造成了一线专任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少有专职教师了,目前我镇两处小学一线专任教师66人,《品德与社会》学科专职教师只有1人,其余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学校往往“主科”带“副科”的方式安排教师任教课程,很少考虑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而兼职《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太重视品社学科的教学,不把品社学科作为主攻方向,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甚至有些教师干脆私下把品社课上了语文、数学、外语。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很少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很多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教学方法也搞不清楚。《品德与社会》课前需要教师做充分的准备,精心备课,要组织指导学生查找资料,走访调查,实地考察等等。而绝大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上,没有多余精力进行品社课的精心备课,又怕影响学生的精力也没有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而是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呈现的内容,品社教材中插图较多,有些教师于是把画中的人物、场景逐一介绍,根本不考虑孩子们的实际生活,严重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诸目标的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

  有的教师还把品社课的教学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思想品德课,满堂讲解,空洞说教,根本没有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更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孩子们上课提不起兴趣,调动不出积极性,整堂课处于沉闷之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本来就少,而品社课的学习交流几乎为零。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品德与社会课要充分体现社会性、生活化。许多富有特点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分辨法、故事渗透法、分组研究法、活动表演法等很少使用。我镇第二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多媒体都不能正常使用。老师上课只能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这些落后古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4、教学评价不科学,应试教育氛围浓。

  我镇小学的评价中以考试科目为主体,《品德与社会》课的评价还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体系,品社课的评价既没有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关注,也没有重视品社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不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了解、体验、探究问题活动后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了初步的社会生活技能没有,更没去关注在一堂品社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初步养成了哪些好的行为习惯,体验了什么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品社课教师的评价成了考试科目评价的附属品,只是根据教师任教考试科目的成绩按一定比例折合。这些现象导致《品德与社会》课无法被教师重视,大部分兼课教师即使上课也是应付了事,整体上应试教育氛围浓厚。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应对现状的基本策略

  1、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要提高认识,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从思想上重视,改革《品德与社会》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监管,学校尽量安排专职教师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同时更要求品德与社会任课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这门学科,让《品德与社会》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2、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我镇两处学校都是农村小学,中心小学地处老革命根据地,素有“红色小延安”之称,第二小学位置偏远,学生成长环境以农业为主,因此我镇小学《品德与社会》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农村特色。首先,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如在教《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时,可以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各行各业人们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没有自己父母艰辛的农业劳动,就没有广大人民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民以食为天,自己的祖辈、父辈在社会建设中起到重中之重的基础作用。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进行农业科学技术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执教《方便面的由来》一课时,多媒体展示二十年前的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之所以现代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从而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经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信念,激励他们树立起长大以后用科学技术建设美好家乡的信心。

  此外还要紧密结合我镇实际,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深挖老革命根据地的地方特色,充分利用革命纪念馆、英雄纪念碑、革命老军人等独具特色的地方资源,开发地方校本课程,引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对党、对社会主义国家、对革命先辈的感恩,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借助先进的教学设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镇两处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一定的情,缺少一定的境,这样学生逐渐对其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所以,增强《品德与社会》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喜爱,是我们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可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而恰当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能将抽象道德观点形象化,多媒体以它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选用典型事例声、像结合,为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供很大的方便条件。暑假过后我镇两处小学都要搬迁新校,将会配备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施,我们镇教研室将组织引导教师学习这些先进教学设施的使用方法,合理利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

  总之,我们永安镇《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前还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但我们只要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这门学科,学校始终把育人作为第一教学目标,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坚持《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把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作为主体教学目标,把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作为品社课最终教学目标,这样,必将使我镇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农村孩子的心中,为孩子们今后的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寇学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