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好好看看你——对新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语文,教学
  • 发布时间:2015-05-15 13:05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的改革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可是,这项崭新的教学内容却给我们语文老师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和困扰,在实践过程中既没有太多的理论指导,更缺少成熟的可以借鉴的经验,老师们也只能摸索着前进。本文论述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如何通过理清思路,把握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实现学习目标的实现;如何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开发出多姿多彩的主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综合性学习。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 语文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的改革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可是,这项崭新的教学内容却给我们语文老师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和困扰,在实践过程中既没有太多的理论指导,更缺少成熟的可以借鉴的经验,老师们也只能摸索着前进。因此,语文的综合性课堂在教、学两方面都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合性学习教什么?怎么教?带着种种困惑,我翻开了一册册的语文书,一点一点地研读教材,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点有效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

  一、情到浓时方觉浅:紧扣目标,理清思路《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简单明确:善于观察、善于表达、热心活动。而每册的教材则针对这三个目标做了更加细致、分阶段的要求。

  一二年级的综合性学习,更多关注学生识字的情况,关注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能力,因此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只是通过活动的举行来增加识字的趣味性,增强认识生字的敏感度。这一学段以鼓励学生参加活动为主,综合性学习有了明确的具体的要求是从三年级开始的。

  我们发现,教材对于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编排是逐步深入的,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这一目标是相互渗透的。

  不过,每个学段的综合性学习都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强调学生的感官体验,注重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与他人的合作和分享。

  在深入研读每一册教材后,我发现,基本上编者都会精心地将综合性学习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之中,它与单元导语、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连成一体,成为单元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拿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民风民俗”这个专题来说,单元导语中先描绘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再安排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让学生感受老北京的年味。课后,提出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接着学习三篇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都是表现民族特色的文章。“语文园地”里,更是紧紧围绕这个专题开展学习:“口语交际”让学生调查了解民风民俗;“习作”让学生抓住民俗的特点来写,并建议编辑一个民风民俗的册子。

  课文的学习为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一个阅读的基础,口语交际和习作又为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由此可见,单元的学习伴随着课文、口语交际、习作逐步展开,由易到难,逐步实现学习目标,提升学生听、说、写的能力,真正实现了语文的拓展延生。

  “情到浓时方觉浅”,只有深入研读教材,把握目标精神,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例子,将综合性学习落到实处,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的语文学习天地。

  二、此处无声胜有声:教师引导、学生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可是,在我们的综合实践课堂上却只见学生参与,不见学生设计和组织活动,老师这双“有形”的手依然在课堂上清晰可见:设计主题、提出要求、安排任务,汇报展演……一切都按照着老师的意愿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样的课堂好看,却冷了孩子们的心。

  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如何把握教学中的“扶”与“放”?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引导作用具体体现在哪里?我以为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把握原则。

  学生在参与综合性活动的时候,很容易会走向实践而忽略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综合性学习要结合语文,也就是说综合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比如,在教学第十一册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时,学生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汉字的字形演变上,整个教室变成了热热闹闹的“你写我猜”大会。但是,学生们的这种兴趣是肤浅的、表层的,被繁复的字形所吸引。而我乘机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字以前为什么是这样写的,它有什么含义吗,又为何会演变呈现在的写法,你能不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个字的演变。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集中到了语言的质量上,进而提升自己听说读写的能力。

  (2)方法指导。

  如第五册的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一般老师都会要求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两样体现传统文化的物件。但是,我们要考虑到的是,能随身携带的传统物件毕竟有限,这样的做法未免局限了活动的范围。因此,老师就可以借机和同学一起思考还有什么展现方式可以体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呢?有的同学想到了照片,有的同学想到了文字记录,有的同学想到了模型……

  因此,适当地给予学生一些方法的指导,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活动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

  2、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我们教师要像麦田里的守望者,远远地守望着我们的学生,既要发现问题,给予指导,也要控制好距离,学会“消失”。

  比如,在开展“民风民俗”这一专题学习中,我先让大家自由讨论,探讨一下我们还有哪些民风民俗,并且提示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家乡的特点或者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家乡分组,大家分工合作。只要主题明确,就不限内容、不限形式,不限小组人数,学生们的兴致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一周后,我忐忑不安地坐在下面,看着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展示。没有打断、没有评论,有的只是我一次次发自肺腑的笑声和掌声。虽然他们的表达还不够有条理,内容也不完全正确,有的展示形式更是让你云山雾罩。但是孩子们在活动中展示出来的热情却让我大吃一惊。甚至他们有些收集到的信息也让我大开眼界、啧啧称奇。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直接体验,而不是热闹的课堂,眼花缭乱的展示和井然的秩序。“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应该更多地把舞台让给孩子。如果教师肯大胆地放手,微笑着鼓励,不参与、不控制,他们一定能飞得比我们想象的更高、更好!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开发主题,丰富资源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何处不语文?这一点在综合性学习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说:“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就提示着我们既要利用好教材中设计的学习内容展开活动,也要利用好所处地区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开发合理的主题和内容,拓展语文的外延,丰富课程资源。

  1、以课程为核心,开发主题。

  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大部分内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只要好好开发,深入挖掘,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抓住机会,结合教学和生活实际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如,教学十一册第四组——以珍惜资源为主题的课文时,我发现这些课文都是从一定高度阐释珍惜资源的重要性,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于是,我让学生开展一次身边的资源大调查。学生们认真观察生活,仔细查阅资料:一张纸巾的制作过程,一双一次性筷子的危害等等。在调查中,同学们展示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以各种各样的展现形式宣传着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宣传画、演讲稿、摄影展,甚至当场做对比模拟实验,拿出厚厚一叠调查报告……

  2、以生活为契机,提炼主题。

  “生活处处皆语文”。学语文,用语文,这样语文才能鲜活起来。只要用心观察生活,善于捕捉,就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教导学生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如,针对同学们常写错字、别字,语句表达不通顺等问题,我开展了一次“火眼金睛”的主题活动。我让同学们去大街上给那些商家、广告牌、标识牌、宣传栏等找错别字和病句。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意识到订正错别字和病句并不是语文老师的要求,而是生活的需要。

  3、以视野定高度,挖掘主题。

  无论我们的孩子来自何方,也无论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何不同,只要我们拓宽视野,提升我们的高度,走进孩子们所接触的世界,就能挖掘出一些原生态的学习资源。如,我的班级的学生大都是外来务工子女,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甚至属于各个少数民族,我就开展“你讲我猜”之各地方言;我是少数民族,我骄傲;舌尖上的家乡等各类主题活动。就地取材,拓展视野,我们就能挖掘出更多精彩的主题。

  当然,精彩纷呈的大自然,别具特色的学校活动,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还有其他学科等,都能挖掘出合适的综合性活动主题。

  除此之外,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的传统活动、精彩纷呈的大自然,还有其他学科等,均能挖掘出适合语文综合性活动的主题。

  “万紫千红总是春”,只要我们带着语文的眼睛引领孩子们观察生活,就一定能挖掘出更多更精彩的主题。

  毋庸置疑,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对于学生的成长更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我们却常常不知该如何处理这个语文课程设置的奇葩。但,我想,只要我们语文老师带着一颗细心,一双慧眼,一点巧思,就一定能为孩子们开创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万学贵.“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同异辨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08)

  [2]黄迎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32)

  [3]褚治明.浅论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4]张新苗.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J〗.江苏教育.2004(06)

  [5]鲁晓千.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认识与探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07)

  [6]孔波.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特点[J〗.教学与管理.2004(20)

  [7]黄赛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的“五突出”[J〗.教学与管理.2006(29)

  罗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