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对虾协会聚焦健康养殖及病害防控技术
- 来源:水产前沿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海南,对虾,养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28 08:42
海南省对虾养殖协会携手澳华集团主办的海南省对虾养殖协会2015年年会暨澳华对虾健康养殖技术论坛于4月18日在海口丽华大酒店拉开帷幕。据海南省对虾养殖协会秘书长王平介绍,2014年整个海南的养殖成功率比较低,排塘率超5成。病害、水质和微孢子虫病导致的生长缓慢问题较严重,而最大的问题还是偷死。各参会嘉宾从不同角度对对虾病害防控进行了解析。
广东医学院中药开发研究所所长朱盛山教授研究抗生素的替代已经有8年时间,他首先对当前的化学和生物药物进行了介绍:“目前抗生素滥用,导致病菌耐药性更加严重,并且抗生素对人体和环境的毒副作用大。而生物药常被夸大功效,其实多数生物药只能起到辅助性的营养补充作用,无法治疗疾病。”而对于主要研究领域的中草药,朱盛山认为目前中草药市场存在夸大药效,误导用药,疗效不确切,加工粗糙,工艺不当等不合理的现象。同时他重点介绍了其开发的虾倍健在治疗弧菌上的应用:“虾倍健主要成分是檵木叶、半边莲花、地胆草花等8味中草药提取精制而成。‘虾倍健’的抗菌效果要比其他中药类产品高出32倍。”
海南浙达辐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娄玉顺就辐照技术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伽马射线辐照灭菌具有无污染无残留,杀菌效果彻底,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应用于饲料可助杀灭致病菌、细菌、霉菌和虫害。而水产品加工出口前应用辐照灭菌,可以降低农药的残留,比如可降低80%-90%的磺胺。”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孙成波强调不同的养殖模式要用不同的防病技术,指出粗养模式和半精养模式均为开放式养殖,无法消除病毒性和细菌性病原,最好采用低密度、大规格的养殖模式,鱼虾混养生态防控虾病。而精养模式本身可部分消除病毒性病原,但是无法消除细菌性病原,通过水处理和生态防控可以控制病害。
广西水产研究院研究员陈晓汉认为目前国内苗种存在良种覆盖率低、优质亲虾严重依赖进口、育成品种易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下游的生产。他认为育苗最重要的是要推出适合不同养殖模式的专业化商业品系。他重点介绍了生长速度快的“桂海1号”和抗寒的“桂海2号”的主要性状,指出“桂海1号”90日龄时其生长速度要高于一代苗,同时养殖成活率提高12%。而耐寒的品种“桂海2号”低温下死亡率比F0代降低15.82%,生长速度提高11.55%,至于如何选择不同品种则要根据不同养殖地区和养殖模式来决定。”
澳华集团副总裁许愿斌带来了澳华饲料产品虾健乐,并计划将在海南推广适合土塘养殖的“海陆空”立体养殖保驾模式。许愿斌说:“这种养殖模式前期主要是促进消化系统发育,后期催肥提高产量,同时混养埃及塘鲺和鸭,从上层和底层清除病虾。澳华的策略就是减少死虾,把预防做到前面。”2015年澳华华南区将聚焦客户、产品和区域,提高养殖成功率。(吴新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