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有戏吗?
- 来源:新能源汽车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无线充电,宝马,新能源大巴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18 14:13
据路透社报道,戴姆勒与高通公司达成协议,将在车载科技领域进行合作。初期主要研究方向是车内无线充电技术和车内各个电子设备间的无线互联技术。
一年前有报道说,宝马已与戴姆勒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研发无线感应充电技术。宝马和戴姆勒研发的无线充电系统包含两个部分:安装在汽车底盘上的次级线圈和安装在地上的初级线圈。电能通过线圈间的交变磁场传递,充电速率可达3.6kW,未来则有望提升至7kW。宝马称这一系统的充电效率可达到90%以上。
随后,高通宣布正在开发“Halo”无线感应式汽车充电系统,并使用宝马i3进行测试,有望在2017年正式推出。与宝马及戴姆勒的技术类似,高通也使用了线圈与磁场结合的形式为电力驱动汽车充电。
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兴通讯研发的大功率无线充电新能源大巴投入商用。
无线充电技术早已经在智能手机、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无线电话等部分家电产品中实用化。目前,市场上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器大部分都符合总部位于美国的业界团体“无线充电联盟(WPC)”所制定的“Qi”规格,据说“Qi”源自汉语“气功”中的“气”。
WPC采用的是以“电磁感应技术”为基础制定的标准,而三星和高通创立的无线充电联盟(A4WP)则以“磁共振方式”为主要发展方向。目前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就是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并不是不共戴天的关系。目前看来两家势同水火,难以调和。
电磁感应方式的无线供电距离最大为10cm左右,而磁共振方式如果线圈够大,可向数米以外的距离供电。汽车车底到地面一般有15cm左右的距离,看来不能采用WPC的技术,只好采用A4WP的技术。如果在车底安装“受”电线圈,在自家停车场的地面埋入“供”电线圈,便可在停车时充电,能够省去连接充电线缆的麻烦。磁共振方式不同于电磁感应方式,无需使线圈间的位置完全吻合,即使停车位置与固定位置稍微错开,线圈之间也会共振。
电动车充电要依靠充电站或充电桩。充电站面积大,投资高,难以在城市中心区推广,利用率也不高。北京市建设的12个充电站大部分闲置。充电桩建设也存在许多困难。目前国家没有出台公共场所安装充电桩的规划和安全政策,审批比较麻烦。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规定,电力新装客户费用约9000元/户,充电桩施工造价至少6-7万元,充电桩费用本身也要几千元,消费者负担比较多,难以大面积推广。
充电桩方式如同有线路由器,一根线只能保证一台电脑上网,而无线充电如同WiFi,可以同时多台电脑和手机上网。采用无线充电方式,在停车场的充电基站上,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为多辆电动车充电。
国内在无线充电研究方面已经取得可喜的进展。比如在2012年的一次会议上,奇瑞总工程师陈军博士介绍说,奇瑞正在开发大功率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目标是能够达到3000W,现在已能做到1500W”。
国外已开始尝试开发移动无线供电技术。据报道,美国和韩国在试验专用的无线充电公路,电动车可以边充电边行驶,据说这个方案技术难度倒是不大,但是成本比较高,而且要改造现有公路,投资规模肯定不小。如果考虑到汽车可以带很少的电池去较远的地方,这个方案还是可以考虑的。
无线供电其实还有另一种方式:微波。1964年美国就通过微波实现了对一架悬停于18m高的直升飞机供电。2001年5月,法国科学家皮格努莱特在国际无线电力传输技术会议上作了一个公开实验:利用微波技术,将电能以无线的方式传输,点亮了40m外的一个200W灯泡。基于微波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主要考虑应用在太阳能卫星向地面传输能量和小型无人机的供能方面。2015年3月12日,日本三菱重工宣布,科研人员将10kW电力转换成微波后输送,成功点亮了500m外接收装置上的LED灯。这是迄今为止日本在国内成功实验中距离最长、电力最大的一次。三菱重工认为:“这次实验表明无线输电商业化已经成为可能。”
可以想象一下:你住在30层,为了给停在楼下的电动汽车充电,要拉一条上百米的电线,但如果是微波传输,你只要在阳台上把“锅”对准自己的爱车就可以了。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 贾新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