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
- 来源:中国财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报道,扶贫,基金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2 14:57
到这一期,中国财富11岁了,改版4周年。
中国财富这四年的变化,最直接的可能不是我们采写了多少封面报道,跟踪了多少热点新闻,而是人员的流动和变化。
我是新来的,现在的同事多数也是新来的。那些中财的开创者、摸索者、探路者,都已云散四处,或许他们还牵挂着这本他们亲手扶植长大的杂志,但毕竟已是场景转换物是人非。
记得我第一次见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何道峰时,他直言不讳地说这本杂志:活不好就去死,早死早托生!除非绝地跨越,用超常思维活得更好。把话说到如此程度实在是令人吃惊,我想他的本意是激发我们去思考如何活下去。
好死或者赖活,两种境地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也不愿意接受的。但是又该如何活下去?我想这不仅是摆在中国财富这样一本月刊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同时也是拷问所有中国传统媒体的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如此迫切,如此没有回旋余地,它咄咄逼人地等着你用每一期的杂志、每一次的报道来回答。
作为一本公益杂志,面对蓬勃发展着的中国公益,怎么会没有生存空间?
6月26日晚上,我再一次见识到了中国社会中潜藏的巨大公益力量,我协助发起的救助日军细菌战烂脚病人“治疗战争创伤”的公益项目,当天晚上以每小时1万元的募集速度增长,在看不见的网络的另一端,涌动着巨大的力量。
如果说我们活得不好,只能说我们没有找对路径,只能说我们没有想明白我们为什么活。
本期杂志,我的伙伴们发起了一个封面文章的众筹活动,筹集的资金很少,只有3000元,甚至可能不够一篇文章的稿费,但我看到了探路的脚步。
我们的读者在哪里?他们想看什么样的文章?我想这是传统媒体一直解决不了的问题,报纸、杂志、电视的生产者都坐在办公室里,想象着自己的受众的需要,制造着想象中被需要的产品,然后是单方向的传播。这就是传统媒体的死穴,媒体和读者之间始终隔着一座无法翻越的墙。
我们想改变。
我们用众筹的方式,试图握住读者的手。我们是在寻找知音,寻找读者和我们一起办杂志的路径。
其实是否用众筹,也只是一种方式、一种选择,可以探索的路还很多。
这期杂志里,你会看到公益创投者积极进取的姿态。其实他们的姿态某种意义上和我们很相像。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生长的空间,寻找自己发展的道路。
明年今日,又当何情,又该何景?
我们祝愿中国财富明天会更好。
主编 南香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