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投资“风口”在哪?

  • 来源:中国财富
  • 关键字:投资,保险,创业
  • 发布时间:2015-07-22 15:11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教育医疗养老是中国经济最大的痛点,而农民工的大规模迁徙则是中国社会最大的痛点。

  2011年,汇丰人寿保险公司委托国外研究机构进行调查,其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民众在教育养老医疗的三重压力下感到不安全,因而导致中国内地储蓄率长期领跑亚洲。财经作家陈志龙在其专栏中写道:“中国经济一个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是在供给端的失衡和错配,在制造业全面产能过剩的同时,教育医疗养老公共事业和服务业供给严重短缺。这是最大的痛点,也是最大的消费市场。”

  在知名公益人徐永光看来,中国在这几十年间盲目追求城市化,遗留了很多的社会问题。这个时代命题有待返乡创业的青年们求解,他们普遍认为“互联网+农业”是一条能看到光亮的出路。

  越来越多人认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就孕育在这些与每一个人切身相关,而又长期被忽略的社会问题中。在6月18日的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上,徐永光呼吁“天使”们给返乡创业的青年投钱。多名投资界人士在会上也向公益“示好”。这种社会投资,不会单纯追逐商业价值,也不会完全无视财务回报,投资人青睐兼顾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社会企业。

  未来几年,教育、养老、农业或将成为社会投资最为火热的三个领域。

  农业值得被寄予更多关注,进入2015年后,民间关于返乡创业的讨论升温,而新政策的出台也为之加薪添火。2015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备受期待。

  房涛(深圳市慈善会秘书长):

  以“创客教育”表达公益资本的魅力

  以教育为主轴的社会创新,是目前最能吸引社会资本的公益项目,也是当前中国乃至世界在公益领域最大的支出点。据相关统计,到目前为止,教育在中国的捐赠版图里占有最大的份额,基本在28%—33%左右,但这里面有90%左右是硬件捐赠。但中国教育真正需要改变的应该是思想。如果有可能的话,希望能够像美国一样有更多的70%用于软性的教育,真正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的捐赠。

  我认为教育是最根本的公益,也是人类对未来最有效的投资。所以,我们把“公益星火”三期的主题定为“创客教育”。

  星火一期主要是想做中国跨界慈善公益人才的培育,当时有政府的、市场的、NGO的以及媒体的学员,但是第一期做得比较宽,跟国内其他慈善公益培训相似,都是从使命、宗旨、项目、筹资、财务管理、评估等脉络来做的。我一直希望做跨界创新,但比较遗憾的是,到了星火二期,但还没有足够的力量让一个项目非常完整地成为产品,真正孵化落地并且茁壮成长起来。

  我认为做公益跟做商业一样,越来越要求专注,因为有愿景的资源越来越具有选择能力,一个项目如果没有在某个领域有三到五年深耕细作,不具有实现这个领域政府、市场和社会三部门资源重新配置的社会创新能力,不能超越被服务者的诉求,怎么可能有真正存在的价值?

  星火二期,我们已经开始在细分领域做深度挖掘,到了星火三期,我们觉得应当更加聚焦,只有更加专注才有可能在为期6个月的过程中有产品出来。经多方调研,我们选择了“创客教育”这个细分领域,创客是对青少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育,我们认为他们对教育改革乃至于对中国的文明和文化的建设,对中国从一个制造业国家到创造业国家走向复兴都有着关键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国内的捐赠一年是1000亿人民币左右,在美国是3000亿美金,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是因为社会影响力投资这个领域,我们太少进行挖掘,太少的理念,太少的方法论,我们很多时候纠结在商业与公益的边界。而现在,我们希望用更有效的方式推动社会创新,无论这个方式是政府的还是企业的。

  我们希望形成一个“创客影响力基金”,并希望这个基金能够充分表达公益资本的魅力。我们希望有创客、创业和创新的精神,而且,这一定要用企业家的精神来做。教育会走向社会,其实跟企业更加社会化是一样的道理。

  卓永岳(杭州绿康老年康复医院院长):

  政策利好,养老商业模式可快速复制以“创客教育”表达公益资本的魅力

  目前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失能失智老年人数量迅速增加。最新的统计显示,全国失能失智老年人超过4000万,他们的养老以及医疗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一亿多户家庭。

  谈到中国养老,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应该是“医养结合”。养老和医疗,前几年还不太搭边,但近几年两者已经融合在一起。但是,现阶段很多的所谓医养结合,就是把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把“医”和“养”这两个元素结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养结合。我们现在推崇的模式是把养老跟医疗真正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以老年人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模式,让养老机构跟医疗机构这两个元素不是简单的机械组合,而是整体的融合。

  我们的杭州绿康养老项目,针对老年人的需求,提供了医养一体化的服务。服务模式的类型有三种,一种是养老院中院的模式,也叫嵌入式模式。第二类是养老院、医院、护理院三位一体的模式。第三类是长期照护型,服务对象是重度卧床的患者,包括一级、二级的残疾人。

  政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资源,残联也有相应的补贴,更重要的是医保政策的支持。现在,我们有床位补贴,也有针对失智失能老人的运营补贴。在医保政策支持以后,一个老年人在我们这里住下来所需要支付的费用是极其低的:老年人入住,一是需要付伙食费,一个月480元;子女要承担的是生活护理费。床位费、检查费、药费,包括康复费用全部纳入医保。这是浙江的政策,非常好,我相信在全国也会逐步得到推广。

  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我们的发展非常迅速,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成熟的可复制的整套体系,包括人员结构、后备人才梯队培养等。有人将我们的做法称为“浙江绿康模式”。

  我们运营的模式是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把医跟养两个元素进行有效整合,打造的是康复、养老、助残的办院模式。养老院、医院、护理院形成了一体化格局,实现了民政、卫生、残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多部门资源的整合。这个模式调动了政府资源以及医保政策,加上机构的专业服务,再加上社会投资,这三个元素有效地整合,保证了项目负责任、高效率、可持续地发展。

  陈统奎(“火山村荔枝”创始人):

  新农人要跟消费者“谈恋爱”

  有人问我,干嘛一个卖荔枝的要办900人的演唱会,光是舞台就搭了20多万,为什么这样做?

  我们不是为了卖荔枝而卖荔枝,我们是在做“火山村荔枝”品牌。品牌的传播是有技术的、有门槛的,至少要解决两个技术性的问题,第一个是专业性,第二个是戏剧性。

  专业是用来打造产品品质的,品质是产品最基本的保证。种荔枝也是有专业的,我们的荔枝农是有专业技术的,但是他们如果种的荔枝一斤只卖两块钱、三块钱,他知道怎么打农药,怎么撒化肥,种出来的荔枝又好看又大个,但是,我们不希望他的专业往这方面发展,我们希望他的专业是向善的。这就是我返乡倡导荔枝农转型自然农法的出发点。

  做农业品牌,要尊重农民的专业性,给他尊严。我们给他们尊严,他们就会把责任感交给荔枝园。我们学习台湾品牌农业的套路,用品牌农业的方法,让农民去种无化肥、无除草剂的荔枝。当然,短时间内要做到零农药难度很大,我们说服农民用低毒的农药,然后我们要做检测,合格的卖,不合格的不卖。这样我们能把荔枝卖到60元/斤,做品牌农业对农业价值的提升非常大。

  第二个是品牌传播的戏剧性。一般人容易忽略了它,戏剧性,要靠文化创意去做出来。

  去年在台湾著名广告人指导下,我们在大商场办了荔枝的试吃活动。我们选在LV店、苹果手机专卖店旁边请大家吃荔枝。客户在商场买名牌,我们就送一份荔枝给他,客户很高兴。要去买包的人其实不太在乎价格,而送荔枝让他们的体验感很好。我们想传递什么信息给社会?我们想说,我们就是荔枝里的LV、荔枝里的苹果手机,这是戏剧性。

  所以,我们办Farmer4,办演唱会。运营才一年,收获得到的感动和力量超过我这个设计者的想象。我希望用戏剧性去打通社会的脉络,串联社会的资源,去感动这个社会,包括政府、大企业以及每一个普通的平民,让他爱我们。

  有一次,一位官方背景的研究员跟我说,他什么都能搞定,土地、资金、政策,只要我们这些返乡人有困恼,他都能帮忙。但我的问题让他哑口无言,我说,我想要消费者的爱心。他傻住了,一句话也答不出来。在这个时代,不要自封英雄,不要自以为是,在“互联网+”的时代,世界已经扁平化了,我们要直接跟消费者谈恋爱,我们要用我们的真诚换消费者真诚的心。只有消费者真正支持转型自然农法农业,我们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文-本刊记者 黎宇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