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着力为弱势群体解难

  • 来源:中国财富
  • 关键字:弱势群体,书法,公益
  • 发布时间:2015-07-22 15:06

  在5月底举办的广州市第二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签约仪式上,主办方广州市民政局公布了今年的资助名单,共有116个项目获得资助,每个项目能拿到3到30万元不等的资助。

  “广州市偏远山区学校艺术传播公益服务”项目拿到了最高额度的资助。这是一个助教项目,计划到从化的山区学校教孩子们画画、书法和雕塑。此外,项目方还将举办讲座,为当地的美术老师进行技能培训。

  此类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项目在资助名单中还有很多。两年来,广州公益创投活动累计资助项目216个,其中“为老服务”、“助残服务”、“青少年服务”、“救助帮困”这四类项目的占比超过七成。

  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均属民众期望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但受限于财力与体制,地方政府难以一一兼顾。广州市民政局党委委员、广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王福军希望,通过公益创投平台,资助优秀的公益慈善项目,更有效率地为弱势群体解决现实困难。

  资助社会组织,使其服务弱势群体,这大概是主办方举办公益创投的初衷。

  申报:报名宽松监管严厉

  2014年5月,广州市越秀区志盟社会服务中心总干事邓跃晖在和公益圈朋友聊天时偶然得知,广州要举办公益创投活动,“要是能入选,可以拿到很多资金”。

  邓跃晖听朋友说,这是个广州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由广州市民政局主办,每年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拿出1500万元“投资”优秀的公益慈善项目,每个项目最高可以拿到30万的资助,资助期为一年。

  邓跃晖需要这样一笔资助。彼时,他刚刚开始运作一个公益项目,此项目主要通过走进学校和社区,让学生和社区居民在亲身体验中掌握日常消防安全知识,学会灾难逃生和自护自救。项目虽然得到了广州市消防支队的支持,但由于免费向公众开放,很缺实施经费。

  邓跃晖很快就写好了项目书,并亲自送到承办单位的办公室,他甚至来不及给项目起个好听的名字。据相关负责人回忆,那不像是项目计划书,没有项目发展规划,也缺乏项目实施预算,“更离谱的是,连个项目名称都没有!”

  但该负责人依然觉得那是个不错的项目,“实在、能够解决现实问题。”他现场指导邓跃晖对项目计划书进行修改,邓跃晖一一记下,回去把项目书重写一遍,并给项目起了个时髦的名字,叫“穿越火线”。此后,经过专家评审,“穿越火线”获得了最高的30万元资助。

  主办方似是以“宽进严出”的原则对待项目的申报。审批时“卡”得不算严,但项目一旦进入资助名单,其执行实施却要接受严格监管。

  对于邓跃晖而言,拿到资助固然是件好事,但要想把30万元都装到口袋里,他还得通过两大关卡。按照规定,资助资金需要分3次发放,项目在实施中期和后期都得接受评估和验收,通过后才能拿到中期和后期的资助。有媒体报道,曾有项目因中期评估和结项验收时不达标,最终被扣除相应的资助资金。

  广州市首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结束后,主办方公布的数据显示,项目合格率达到95%。而“穿越火线”原计划举办38场活动,最终做到70场,并且顺利通过中期评估和结项验收,顺利拿到了全部资助。

  评审:传统“四大类”受青睐

  “偏远山区学校艺术传播”和“穿越火线”这两个项目都是幸运儿,能够从每年两三百个项目中入选资助名单,并且拿到最高额度的资金。

  评审专家的打分对于项目能否获得资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申报环节结束后,主办方将组织评审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打分,并将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根据申报项目填写的申请资金计算,累计达到1500万元即止。

  主办方最关心项目的公益属性。主办方将评审标准细化为17个指标,每个指标有不同的分数,总分为100分。其中,分值最高的指标有15分,这条指标要求项目服务指向明确,与政府目标契合;其次是服务对象明确、受益人群数量可估算,以及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向服务对象收取费用,均为10分。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智洋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曾报春两年都担任评审专家,在看过数百个项目后,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助残项目。

  这个项目叫“残障人士电子商务、电子信息、电脑维护创业就业系列培训”,计划在半年内,为广州500多名残障人士提供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就业创业。最终,这个项目拿到了25万元的资助。在曾报春看来,这种服务社会效果好,需要政府资助也不多,很实在。

  两年来,获得资助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为老人服务、助残服务、青少年服务、救助帮困四大类,其它类的项目比例只占两三成。

  这与国内其它地方政府主办的公益创投类似,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地方政府主办公益创投,创投资金多来自于福利彩票公益金,而福彩公益金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循“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宗旨。

  老人、青少年、残疾人和困难人群是社工机构重点服务对象,社工机构因而在参加广州公益创投时优势明显。广州公益创投的资助项目中,近半为社工机构,有媒体还曾就此提出质疑。

  但在主办方看来,这并无不妥。王福军说,首先,社工机构的比例只是比较高,并不是只见社工机构,不见其他社会组织;其次,与刚成立的草根NGO相比,成熟的社工机构在撰写项目书上更有优势;最后,社工机构占比大,这不是坏事,反倒是个好现象,“这说明广州的社工服务发展快、素质高、能力强,我们希望找到真正优秀的社会组织。”

  未来:社会资本有望引入

  有学界人士提出,近年由政府主办的公益创投活动中,行政主导的色彩依旧浓厚。学者李健曾调研多地的公益创投活动,发现他们在一定意义上又回到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思路。

  但在广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登记处处长夏健看来,广州公益创投活动与政府购买服务不同,他认为,判定是公益创投还是购买服务,一条基本界限就是服务提供者是否取得经济回报,在政府购买服务中,社会组织提供服务,政府给予经济回报;而在公益创投中,资助资金原则上要全部用在服务对象上,服务提供者没有获得经济回报。

  还有一点让夏健有信心的是,资助项目不仅没有获得经济回报,他们还得自己找钱。按照规定,获得资助的项目须得自筹配套资金,配套比例还不得低于项目总预算的40%。

  在首届公益创投活动举行之初,夏健曾一度担心,设计配套资金的要求会否成为社会组织的制约,但两年下来,他打消了心中的担忧。根据主办方提供的数据,去年获得资助的项目筹集配套资金1100万元,今年这个数字提高到了1328万元。

  事实上,于广州公益创投的资助者而言,这是一个登上更高舞台的机会。“穿越火线”在获得政府创投资助前,基本上没有其他有实力的资助者支持。在拿到创投资金的次年,项目做起来了,现在有企业和基金会主动找上门,要给他们赞助和资助。

  3000万的创投资金,撬动2400多万社会资金,在主办者看来,广州公益创投活动的成效已经超出预期。而根据主办方的数据显示,在首届公益创投活动,直接和间接受益的人数超过170万人,主办方预计今年这个数字还会有所增加。

  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会长王先胜认为,广州的公益创投确实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在他看来,公益创投的本质应该利用资本的力量,鼓励社会组织发现还没被关注到的社会问题,继而提出解决办法,拿到创投资金,最终解决社会问题。“广州的公益创投在撬动社会资源和帮助受益人群方面,做得相当不错。”

  但要想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政府还得多花力气。王先胜建议,未来除了福利彩票公益金外,政府能否考虑在财政预算中拿出资金把创投盘子做大,“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提出要大力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但不能光说不做,搞公益创办,政府得自己先拿出钱来做,才能给别人信心,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进来。”

  未来政府会否拿出财政资金参与公益创投,还有待观察,但主办方确实希望把创投资金的盘子做大,他们的设想是,引入企业参与,形成政府资助、企业支持、社会组织自筹的“三位一体”公益创投模式。

  当然,这目前还只是一个设想。

  文-本刊记者 蓝广雨 实习记者 罗苑 实习生 陈绮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