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 来源:教育与学习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英语,文化,民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08 15:11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外语教学中文化传授应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重视语言方面的知识,忽视了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教学的必要性。教师应在教授语言的同时,适当渗入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从而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性
一、大学英语教学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忽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跨文化交际研究不断深入。许多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越来越认识到教授语言本身与教授西方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然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没有相对系统的文化教学计划,也没有一本教科书是以在教语言的同时教授西方文化为目的编写的。一些教师认为将跨文化交际理论付诸于教学实践很难,还有一些教师认为传授社会文化知识可有可无,因而对外国的文化不太重视。他们按照传统的教学大纲要求,只是重视利用词汇、语法、句法、语义、篇章等语言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教授,训练和强化。长期以来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没能把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融入英语教学中。
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形式之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古德诺夫在他所著的《文化人类学和语言学》(Cultural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一书中这样所阐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余娟 2008)可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同时发展的,没有文化,就没有语言,没有语言也就无所谓文化。对于一种语言的习得和教学,不能离开对这种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的了解,离不开对形成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了解。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适时适量地讲解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对异域的文化有所了解从而加深对其语言的理解和领悟。
1.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必要性
文化是决定语言是否得体的因素。语言的使用规则实际上就是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语言学习中的一大关键因素,即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因为语言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情景之中,语言学习与语言交际都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情景来实现,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同时,更主要的它也是一套价值系统和文化系统”。(李咏梅 2010)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因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而引发的误解时有发生,学英语的中国学生经常不自觉地照搬自己的文化习惯,将中国文化带入相应跨文化交际情景,文化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语言方面的错误更为严重,因为文化错误容易造成不愉快。英国语言学家Wolfson(1953)指出:“在与外国人交往中,本族人对于外国人在语言和句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对照的是违反讲话规则却常被认为是不懂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太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例如,汉语中寒暄时经常喜欢询问对方,“您在哪工作啊?”“结婚了没有?”“今年多大了?”这样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do you work?”和“Are you married?”“How old are you?”用这种方式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呢?因为英美人都很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重视隐私,对方打听年龄、体重、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问题被认为是有失礼貌,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状况或预测。如:“It’s fine,isn’t it?”“It’s raining hard,isn’t it?”“Your dress is so nice.”等等,这就是文化差异。不懂得这些差异就会造成交际失败。因此,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文化的制约作用是非常重要而且不容忽视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模拟情景,有针对性地介绍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因素,把语言放到具体的语用背景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语言“鲜活”起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在交际中出现语用错误。
2.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必要性
在英语教学中,听力是听、说、读、写、译五大语言技巧之首。听力并不仅仅是简单地辨别声音的能力,而是分辨和理解语言的能力,是最基本的语言技巧和最重要的交流手段。对于影响听力的因素,一般人都认为是词汇量不够、语法概念不清楚,语音不准确等。然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形:有时听力理解材料的难度并不大、生词不多、语法不复杂,但学生仍无法完全透彻地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从而无法正确找出答案。在这种情况下,理解上的障碍并不是由于语音、语法或词汇上的问题,而是由于听者对听力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而造成的。
由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别人所说的话语。因此,如果不熟悉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不懂得用西方思维方式来理解英语语言,就会给英语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例如,A littlegirl at her first church wedding suddenly whispered loudly to her mother:“Mummy Mummy,has the lady changed her mind?”“Why”,dear,whatever do you mean?”her mother asked.“Well,Mummy,she went up the aisle with oneman and came back with another!”最后一个句子“同一个男人上礼坛,却同另一个男人下来”,是理解的关键所在,它蕴涵着英美文化知识中的婚礼习俗,这与中国的婚礼大相径庭。如果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西方的这种婚礼习俗,就会产生误解而无法欣赏到其中的幽默。而听力信息的意思是“新娘由父亲带着走上婚礼的神坛,然后交给新郎的”。(薛丽萍 张永美 2009) 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听力》(College English,Focus Listening)第三册第十六课有一篇关于两司机争夺一个停车位的短文,非常有趣。但是如果学生不懂“mini”和“Rolls-Royce”为何物,或者只知道是汽车而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汽车,就不会马上体会到其中的意味。
因此,学生即使很好地掌握了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也有较大的词汇量,但并不意味着他的听力技能就一定很好,决定听力好坏的因素实际上远不限于这些,它还要求在理解句义时要运用客观世界的知识,其中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学生如果不了解西方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这些文化背景知识,那无疑是给他们在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设置了重重障碍。因此,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是听力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文化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我们将阅读视为在未知信息和已知信息之间架起桥梁以达到正确理解的创造性行为,那么文化背景知识则是这座桥梁的重要构件之一。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即主要解决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如语音、词汇和语法等)问题,而忽视了非语言因素(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阅读理解实际上是读者对读物进行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它包括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两个层次:字面理解层和推断性理解层。对于字面理解层来说,主要靠掌握语法、词和句子等语言知识来完成,关键在于深层次的推论理解能力,它的提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实际上,学生头脑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他在阅读中的猜测就越准确,对所读文章的理解就越深刻,阅读速度也就越快;反之,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因此,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当代流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其内容囊括了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文化等方方面面,不再是知识面单一的独立个体。这些阅读材料中蕴含着许多跨文化因素。
3.1 词汇
英语中大量的词汇在汉语中虽有对应的词汇,但两种社会赋予其语言词汇的意义不同。比如,各种颜色对于不同民族的象征意义蕴涵的寓意不尽相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者喜庆日子相关,内涵较单一。而在英语中,red一次的内涵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英语中尽管有red letter day (纪念日,喜庆的日子),the red carpet(红地毯,比喻隆重的接待或欢迎),但在更多场合中,红色为不祥之兆。此外,红色还指“负债”或“亏损”。汉语中常带“红”字的词语,翻译成英语不一定对应用“red”,如红茶(black tea),红豆(love pea)。
3.2 句子
同样,句子蕴涵的文化差异也给外族人对句子的了解构成障碍,如:He is a professional.She is a professional.从语言上看,都是描述专门从事一种职业,其实从地域、性别、职业及社会等方面看,前一句意为“他是一个职业拳击手”,后一句意为“她是一个以卖淫为生的女人”。(何乃平 2008)
3.3 语篇
再有就是在语篇分析中,英语的句子环环相扣,连接紧密,也就是说有更多的连接词。而中文的句子缺乏连接词,仅通过意思使之联系。也是因为连接词和各种代词的使用,英语中更多的是长句、复合句。例如:It was on a Sunday evening,when he was lying in the orchard listening to a blackbird and composing a lovepoem that he heard the gate swing to,and sawthe girl coming running among the trees,withthe red cheeked,stolid Joe in swift pursuit。翻译过来就是:一个星期日的傍晚,他正躺在果园里,一面在听画眉鸟的啁啾,一面在写一首爱情诗,忽然听得大门砰地关上,接着看见那姑娘从树丛里奔出来,后面飞跟着那呆头呆脑的红脸的乔。因此,英语的句子语法更为复杂,结构更加紧凑。而中文仅仅是几个简单的句子就把事情叙述完了。
总之,文化差异对阅读的影响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文化知识对语言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越了解英语文化,越有敏感的文化意识,在英语阅读中遇到的理解障碍就越少。
4. 4.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必要性
写作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尽管教师和学生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各种写作教学法也是异军突起,但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写作水平仍然普遍较低。其原因除了语言基本功上的,更主要的是因为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透,中西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是导致学生写作能力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必须加强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比如:英汉民族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型的,中国人写文章中心思想往往不容易显露,显得间接、迂回,往往反复暗示才能逐步引出主题,有时还不一定有明确的结论,给西方人的感觉就像在兜圈子,思路不清;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语篇结构简单清晰,即先概括,后细节,先抽象,后具体,先综合,后分析进行文章的展开,主题句也随之拓展。英语篇章首段往往就提出主题或中心思想(subject or theme),而且,每段段首大多有一个主题句(topic sentence),然后再按照一条直线展开,对主题分论点用对比、举例子、解释定义、因果关系等等方法来展开中心思想,最后明确观点。当然许多英语文章的结尾也往往呈现无结论化倾向,这是因为英美人强调“物我分立”,其思维强调客观、公正,信奉“let the facts speak for themselves”。写作追求最大限度的客观性(maximum objectiveness),使读者确信作者并未搀杂个人观点。
因此,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不仅需要进行语言知识的教授,更需要英语语言文化的输人,培养学生理解和欣赏英语语言文化的能力,促进英语语言的输出。教师有必要传授相关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英语语言文化。
三、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结合语言现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向学生渗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使其进一步了解西方社会的心理和文化特点,进而有助于学生英语各方面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乃平,大学英语阅读中的文化差异[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3):94-95
[2]李咏梅,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3):80-81。
[3]薛丽萍,张永美,在英语听力教学中介绍相应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J],《中国西部科技》2009,(2):86-87。
[4]余娟,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J],《外语教学研究》2008,(12):224-226。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陈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