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教学 让音乐课堂更精彩
- 来源:教育与学习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多媒体,音乐,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08 15:39
摘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辅助音乐课堂教学是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生活实际,恰当地把传统教学手段和电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服务下教学目标,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社会的到来对整个人类社会,尤其是对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现代化信息手段转化为现代化教学手段无疑对教育产生变革的影响。教育信息源经过信息通道进入到学校、社会、个人,成为一个即将实现的理想。这种理想将使孩子们通过各种信息手段获得庞大的信息量,里面所负载的丰富多彩的内容,有助于孩子们好奇心的引发,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想象力,是他们得到更多的自学机会和可供选择的教材。给他们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这种教育环境氛围下,做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仅仅要有固定的练琴、练声的时间,更要有自己抽出更多的时间去电脑包办中不断充电,否则就会有十分的危机感。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辅助音乐课堂教学是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生活实际,恰当地把传统教学手段和电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服务下教学目标,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门新的教学艺术,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切身体会。
一、多渠道收集媒体教学课件
媒体组合教学课件来自报纸、杂志上的文字、图像、自己用数码相机随时拍下的写实照片、录音带上的声音、自己的语言、音乐、电视播放的内容、录像带上的录像、自己制作的动画片等不同渠道、不同储存介质、不同类型的多种媒体信息有机地集合在一起,并结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
如在《走近中国民族乐器》这一课教学中就涉及到中国传统器乐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的代表独奏乐器、不同时期对声音的审美习惯等知识。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这也符合了音乐教学以弘扬祖国的音乐文化,拓展学生视野,提高音乐文化素养的总的教学要求。
为了使学生清楚各种乐器与其音色的演奏特点,我选用了十多种乐器的图片及相关的音响资料,让学生通过视听结合的欣赏,加深对各种奏乐器音色的记忆,同时相关音乐片段也选用了一些名曲。如介绍笛子选用了《鹧鸪飞》《京调》,琵琶选用了《夕阳箫鼓》《十面埋伏》《阳春白雪》,二胡选用了《二泉映月》《赛马》,还有弹拔乐合奏《三六》,打击乐合奏《渔舟凯歌》等等,这些乐曲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民族乐曲当中的精品,学生通过介绍欣赏不但了解了各种乐器,同时以浏览了许多中国名曲,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全面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几乎是一台录音机,几盒磁带,几张挂图,往往老师讲得十分激动,学生听得十分乏味,教学目的很难完成。有时为了营造音乐欣赏的气氛,老师准备了许多挂图,幻灯或录像、一会儿放录音,一会儿放录像,一会儿放幻灯,一星期一节音乐课就在这忙碌中度过,而学生所接触的内容很少,注意力也较容易分散。
计算机多媒体系统使组合式的人工分别控制转变为计算机集中控制,即教师在课前备课过程中将有关课件制作好了之后,通过设置好的程序,由计算机键盘或鼠标控制,按次序将有关内容投影到屏幕上,甚至可以不止一次地出现相关的音乐的片段和谱例。如:在欣赏交响曲时,对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可以多次播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马上熟悉,这对欣赏整个交响曲很有帮助,避免了老师为寻找这一主题反复地倒磁带。这样一来,大顷降低了控制的难度,减少了时间的浪费,使各种信息类型的转换和过渡变得自然、平稳、迅速,避免了因信息传递过程的中断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多媒体教学课件编制能够按照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来精心设计和综合编排。
三、多媒体在音乐课堂教学实际应用中应避免的误区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它将抽象的音乐与画面、经过一系列处理而变得通俗易懂,使音乐更加形象化。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工具或手段,而音乐欣赏主要是以听觉为主的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识过程。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应避免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1.重外表,忽视实质
有的音乐老师为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几乎挖掘了教材中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点。利用了一切所能利用的媒体,被称为海陆空三军并用,制作上也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等效果,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在开眼界,但教学实效一般,尤其是学生的注意力在都集中在各种音乐外的内容,而忽略了真正需要欣赏的音乐内涵。如果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形式上,显然注意了外表,忽视了实质,违背了教学规律。
2.一味地追求形象性
把课件制作了情节性MTV在音乐欣赏教材中,有许多音乐作品是根据文学名著或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由于这类作品往往篇幅大、时间较长,学生由于欣赏水平、能力的局限,往往很难集中精力听完全曲,有时教师为了能让学生耐心地音乐,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于是把相关的电影片经过剪辑或将相关内容制作成动画形式,再配以音乐,制作成情节MTV播放,让学生能在欣赏时了解各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内容。我认为,这样教学课件有利有弊,并且弊大于利。孰不知音乐的最大特点是其音乐形象、情感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如果老师把学生的情感想象空间限制在固定的内容中,这是不符合艺术欣赏教学规律的,它限制了珠创造性想像。
3.电脑为主,忽略了老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更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增加课堂的容量,但过分地信赖电脑,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有时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过于详细,将要达到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要举的例子、要说的话都详尽地制作在课件上,课堂上老师中人要动动手,不用写,也不用多说,让课件代替了老师的主导地位。一堂课下来,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这便是我们受到音乐的感染力不够。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留一定时间与学生交流,特别是让学生能现场聆听老师的示范与讲解。课堂中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因为教师才是课堂的指挥者,过多过长地使用电脑,只会阻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多媒体教学组合技术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给音乐欣赏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但尚处于起始阶段,在实际操作中应避免负面效应。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尚待于我们不断地去发展与完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个人认为,热爱音乐展现音乐的魅力,让自己的学生有去欣赏音乐和感受美的能力,才是让自己孜孜不倦去追求的目标,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媒介与桥梁,伴我与学生共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文尧,浅谈音乐教学与创新,职教论坛,2010,01。
[2]李富华,浅谈多媒体与音乐教学的有机结合,教育学,2009,08。
辽宁省兴城市沙后所中学 王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