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话茶

  • 来源:净土慢生活
  • 关键字:茶人,茶禅
  • 发布时间:2015-11-19 10:41

  大字辈茶人:大寿(丁以寿)

  禅门与茶结缘,其原因盖有五:禅佛徒习禅定,“务于不寐”,通常不眠或少眠,容易困乏、疲倦,饮茶能兴奋大脑,令人少睡,消除疲劳;禅佛徒平日蔬食简单,营养不足,“又不夕食”。茶中富含多种营养成分,饮茶可以充饥和补充养分;茶为“万病之药”。饮茶能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佛家戒酒,禅林寺院以茶代酒,举行茶会、茶宴;茶禅一味。扼要地说,就是却睡、养生、防病、待客、修行五个方面。

  禅和茶,两者是并列关系。禅寺、禅门中茶礼、茶法的简称,指禅家饮茶、行茶礼法。供饮用的茶叶,往往是由禅寺僧人率先开发(种植、加工)出来的茶叶,属佛茶的一种。佛门种茶、制茶由来已久,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名茶产于佛寺、禅寺,但当时一般不称佛茶、禅茶。佛茶之名始见于当代,如九华佛茶、普陀佛茶等。禅茶之名则始于近年,如法净禅茶(浙江杭州)、径山禅茶(浙江余杭)、资国禅茶(福建福鼎)、永兴禅茶(四川名山)、二祖禅茶(安徽岳西)、普洱禅茶(云南)等。2009年11月,在第四届世界禅茶大会开幕式上,举行了资国禅茶法脉传承仪式,确认资国禅茶加工技艺传承人,传承人不限于僧人。可见,禅茶也不局限于僧人种植加工,甚至与僧人、寺院无关,而是泛指产于禅寺附近地区的茶叶。

  籍饮茶而参禅,籍茶艺、茶礼、茶境而修禅道,属茶道(茶修)的一种。茶道所修之道可儒、可道、可佛,茶禅则是专修佛教中的禅道。茶禅观念肇始于中唐,茶禅之名定于清。乾隆皇帝《三过堂》诗有“茶禅数典自三过,长老烹茶事咏哦”,典出苏轼三访文长老过湖上烹茶参禅事。乾隆皇帝又赐三塔寺(原吴越保安院、宋景德禅寺)名茶禅寺。茶禅之名渊源有自,内涵丰富。茶禅是一种修行方式、修行途径。人生修行的方式、途径有许多,茶禅只是其中之一。

  茶禅一味即茶和禅一味。茶和禅两者并列,无先后、主次。正因为如此,茶禅一味也可表述为禅茶一味。

  茶味乃有味之味,是实,可以感觉。禅味乃无味之味,是虚,只可意会。茶非禅,两者如何一味?茶禅一味,在于因茶入禅,由禅而悟,因茶悟禅,从有味之茶参无味之禅,由有形茶艺、茶礼悟无形禅道。茶禅一如,即茶即禅。茶心、禅心归于人的一心,一心而达无心。境界至此,方能体会茶味禅味,味味一味。体悟茶禅一味是茶禅修行的目标,也是茶道(茶修)的境界。

  茶禅文化基于茶禅概念,茶禅概念不在讨论范围。茶禅文化是关于籍茶参禅、茶禅一味的文化。茶禅文化内涵和外延均包括上述的禅茶文化。茶禅文化是茶道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佛教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有小乘禅和大乘禅之分,有如来禅和祖师禅之分,有北宗禅和南宗禅之分,讨论茶禅文化时,不能将各种禅法混为一谈,不加以区分。茶禅文化的核心是慧能一系南宗禅与茶的殊胜因缘关系。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大字辈茶人 大明(赵永灵)

  生活就是禅,茶就是生活。二者间的统一,缘于道,得于理,也就是道理相通。

  先来说茶。生活中的七件事之一,应该说茶承载了许多生活事。茶的普通在于我们已经接触了几千年,大家把茶上升为茶文化的概念主要是茶的内涵精神层面与我们所追求的真善美是同一层面的事。茶文化所能表现来的是清、静、和、寂、美。这些是静态的,其实,我一直认为茶之积极的表现方式就是两个字:奉献。茶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先人把茶融入到生活,就是茶本质的简单。简单你立即可以知道,我们看茶、奉茶,品茶之间,就是要你去学茶,去学茶的真正奉献的精神。茶之汲雨露,历寒暑,经风霜,受火炙铁铐,揉筋碎片,蒸制焙炒,沸水浸润,奉献佳绝之味,芬芳世人,始有甘露之说。茶人田间陇头,烈日采摘,烟熏火燎,宿夜焙制,也只为奉献芳茗于杯盏之中。高朋满座,道友相欢,自是茶话古今,道不尽前尘往事,诉不完世事沉浮,主人奉献,唯有清茶一杯,谐来好事。

  再来说禅。简单地说,禅是一种理解。是对生活,人生,普世,包括人活着的意义。顺其自然地去看待当下,不昧因果。我个人理解的其中一个大同,就是内心宁静,法喜充满,慈悲祥和。

  我们芸芸众生如何可以做到这其一点,而且是出自于内心,这就需要悟,悟明白了后,才会到禅的层面。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法师,他们只是禅学的研究者,研究开悟后的禅师的悟道思想和其修道经过,从未有过真如实相的头脑心路历程的感知。身体力行,走进道里面,再走出来,亲履过这样风光的人,才有第一手资料,才有那个真如实相。当一个法师来和我们说禅,他说的明白,我们永远听不明白。禅其实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禅是要亲证,需要经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是超越各种语言和思想的,假如文字和语言就可以让人悟道,那么,我们身边很多佛学家、科学家、哲学家等等,早就是证禅成佛了。禅怎样可以简单地让人触摸到,最好的例子就是能在生活中,就在身边可以找到,茶就可以证明这点。

  最后,说禅茶是如何一味的。茶是奉献的快乐,禅是明理后的快乐。只有懂得解脱与放下,升起信心,我们就会知道快乐在哪里。只是禅机的道理,同样与茶一样简单朴实,在生活中处处皆是,信心拈来。但明白人却总那么少,那是因为大家的体悟不同。在寺庙中,即使是一心修行的和尚,最后能悟出禅意,证得正果的还是少数。放下、无我才可以破相。无住、无舍才是禅的境界。

  看到修禅的人都在努力用功,但不明白用功是如何成就禅修的,那是因为初修的人不知道如何放下和放松。当我们努力用功,用功达到顶点,山穷水尽,无力承受,即将崩溃的时候,身心突然间会有个逆转的急流——进入生命的另一面,即放松和放下。在这刹那间,可以明白人生的很多道理,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从有为进入无为。就如一个人在拼命奔跑,假如不知道如何停下来,就永远不会懂得放松和放下,就不会感知到禅的意境。我们人生就如在奔跑,当我们放慢脚步, 静心地来喝杯茶,就能从内心知会到,快乐其实一直都在,就在我们身边,从来没离开过。这就是茶禅一味。快乐安宁地过日子,这就是禅茶一味。

  (作者系江苏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宜兴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无锡陶都岕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大字辈茶人 大伟(程龙伟)

  禅宗的五宗七派中,黄龙宗的禅风是比较凌厉的,大都属于棒喝而顿悟之类。因其是临济宗支派,故有“德山喝,临济棒”的遗风。临济宗之后出了无数大德,却都是一路棒打出来的!

  黄龙宗的始祖慧南禅师说:“登山须到顶,入海须到底。登山不到顶,不知宇宙之宽广;入海不到底,不知沧溟之浅深。”这样追根问底、直面本心,杀佛骂祖,是从赵州和尚的吃茶走下来的。他将学人逼到理智的悬崖,促其悬崖放手,彻底否定有形而了悟。

  禅者觉悟出人事茫茫不过往来纷乱,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这虽不是禅的最高境界,却也从否定始,已入门径了。

  这样的否定让我联想到日本的茶道鼻祖村田珠光。一日,珠光用精美的茶碗点好茶,捧起来正准备喝的一刹那,师父一休突然举起铁如意棒大喝一声,将珠光手里的茶碗打得粉碎。但是,珠光毫不动声色,回答说:“柳绿花红”。这一公案彰显着珠光坚韧不拔的茶境与禅境!其实他的话是没讲完的,原句是苏东坡的“柳绿花红真面目”!(东坡真是宋朝以禅入诗的第一人!)此时珠光已然悟得:佛法并非有特别的形式,它存在于每日的花开花谢、桃红柳绿之中,自然亦可存在于茶汤之中,存在于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之中。

  当然,这时的茶已非茶,禅已非禅,或者说茶仍是茶,禅仍是禅。

  从村田珠光上溯两百年就会发现一休的禅风是有渊源的,因为被誉为日本茶祖的荣西禅师,第二次入宋后参修的正是临济宗黄龙派的凌厉佛法。他回国后一定是把壁立千仞的“黄龙三关”带回了日本,也把宋朝的一套点茶法传入而著出了日本茶道第一书《吃茶养生记》。他甚至主张用禅和茶两大武器来拯救处于末法时代的国家!这比早前的遣唐使以及最澄、空海、永忠等日本的学问僧带回去的要多得多。此后日本茶道的发展无不建立在临济宗的禅修和宋的点茶法之上。如果说,在中国,茶只是禅修的辅助手段的话,那么在日本,茶道其实就是禅道。他们将禅带入茶道,因而茶道的日常行为也就上升为禅法的修行了。或者说,茶人欲学茶道,必先要修禅,因为,日本茶道是出于禅宗的。

  比如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学习茶道时,求教的就不是茶道老师而是禅宗师父。这样想来,他能总结出“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

  禅宗的终极关怀是回归人类的精神家园,茶道亦然。精神的流浪最终要归于本心,归于俭素的茶室之中去感悟“庭前柏树子”般的平凡与真实。

  但缘于日本岛国的地域特征,古来偏安一隅,民族的单一精致和善于挖掘使其禅宗呈现出褊狭和深邃的特质。源于禅宗的日本茶道自然不会像中国茶道受儒、道、释三位一体的综合影响,入明、清而最终归于中庸平和、清雅阔大的境界。这看法不是出于民族情绪的主观臆断,而是由日本地域特征及民族品性决定的。比如千利休的诗句细细品来就会感到丝丝枯槁和静寂的气氛,而无茶的新鲜,更无临济宗禅道的通脱活泼了。也正是到千利休手里,茶室越来越小,最终小到只有“一贴半”!他的精神的内敛孤寂和强悍而霸气的丰臣秀吉自是不能相融,所以千利休最终以被赐切腹来收场也是必然。丰臣的野心自然不能收敛于这小小的茶室之中。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说:“极其狭隘简朴的茶室反而内藏着无边的广阔与无限的优丽”是有些民族自傲的,在我看来拘于这样的境界毕竟小气、虚无了点,与空明澄澈的中华禅的大道有别。这稍有贬抑的结论之得出仍非出于民族情绪。

  (作者系安徽省华夏茶书院院长、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秋浦书院导师,《海峡茶道》《海峡都市报》专栏作家)

  大字辈茶人 大延(赵晔)

  古往今来,人们对“禅茶”的理解千差万别,目前的“禅茶”世界更是良莠不齐!关于何谓禅茶之历史说,此不一一叙述。

  禅茶,我们的理解,此定义应该包含了三个要素:环境——寺院;主体——僧侣;目的——传达禅定的内涵与境界。之所以对于禅茶作这个比较严格的界定,首先是基于我们对于禅茶的理解,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大而不当所造成的含糊不清,并以确保禅茶建设目标明确,顺利进行。

  禅茶,是“僧人于寺院借以传递禅定内涵与境界的茶”。从这个意义上讲,禅茶更是寺院的,是寺院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再往深处说,是佛教文化,是茶文化。研究过茶文化历史的人都知道:寺院禅茶文化,是世界上所有“禅茶”的基础,没有此历史观和“狭义”界定的思维,其它所谓“禅茶”都将是无本之木。

  借此,一并将“禅茶与茶禅”小酌两笔:禅茶,茶禅;禅茶一味,茶禅一味等,无非是禅家和茶家两序之分,或以禅如茶,以禅化茶;以茶入禅,以茶化禅。禅茶则突出了禅与茶的相互关系,强调禅人关系的重要性;茶禅则强调茶与禅的相互关系,突出人茶关系。本人认为,此乃概念之周旋,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茶、禅三者之间众缘和合的文化交互关系。

  秋暮的杭州,阵阵清凉,安静神秘,灵隐寺大雄宝殿前,香炉青烟缭绕,烛光遍布四周,茶香四溢,沏一壶法净禅茶,品几分闲适,胸有丘壑,心无尘埃,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不就是禅境吗?此时此刻,茶就是禅,禅就是茶,茶亦非禅,禅亦非茶,这不是茶禅一味的境界吗?更可以: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中国的禅宗更重视从生活中来体会“禅”,体会禅的精神。赵州禅师“吃茶去”,就是将“禅”还原到生活中去。要将所谓“禅”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也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如“禅”一样,结合在一起。这正是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所积极倡导的“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熔铸以后产生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精神。

  当然,有学者提出“禅茶一味”与“茶禅一味”是有区别的,甚至还解读出两种意思来。其实,“禅茶一味”之说与“茶禅一味”之解均是一回事,两者没有差异,没有分别,无需执着于究竟是“茶”在前,还是“禅”在前。正所谓茶心与佛心,何异又何殊?如果有分别,只是两者意同而叫法不同,不可把“茶”和“禅”分为和确定究竟谁是从属关系。

  现实中的所谓禅茶或茶禅,是世俗社会对寺院禅茶的传播与演绎,甚至,冠以“创新、传承”等,概念新颖,形式多样。究其目的多为获己之利而定之!时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再看看曾经的禅茶爱好者(包括寺院、企业、协会或个人等)现在做些什么?再了解一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禅茶研究中心这十多年来在做什么?

  此时,我联想到东晋葛洪的《抱朴子·极言》里说的话:“非长生难也,闻道难也;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也就是说,要坚持到最后是很难的。

  不急,禅茶的研究、弘扬和推广,乃“路漫漫,其修远兮!”禅茶研究中心将一如既往地走下去,按照既定目标。

  这里,我衷心希望同仁们学一学赵州禅师:

  一日,有人问赵州禅师如何修行,禅师告诉他:“做本分事”。学人又问:“如何是学人本分事?”禅师说:“树摇鸟散,鱼惊水浑。”就此打住,再说无益!

  (作者系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会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员)

  大字辈茶人 大吉(马守仁)

  在今天这样的社会以及人文环境下提倡“茶禅慢生活”,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先讲“禅”。“禅”是很潇洒、很自在的,是自然而生的。可以拈花,可以歌唱,可以舞蹈,可以微笑。

  我们现在学习禅,了解禅,过一种自在的禅意生活,看似很自在,其实不然。参禅,要有相当的基础,既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也要有禅宗方面实际修持才可以。那么禅意生活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

  第一,禅意的生活一种是简约的生活。一个人想把生活过的复杂不难,而过的简约就不容易了。我们现在的生活都太过于复杂,无论是老总还是员工,甚至是大街上的清洁工,一天到晚似乎都很忙碌,都有做不完的事情。这就不是简约的生活,这是一种加负的生活。这不仅和我们的社会环境有关,和我们的心态也有关系。我们总是有很多想法,总想做很多事情,这都是身心还没有静下来缘故。当你的身心真正静下来了,你会发现自己所需所求并不多。

  第二,禅意的生活是一种清贫的生活。一个人所拥有的多少并不能代表简约,简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心态。简约生活就是一种清贫生活,而清贫生活不是指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穷困生活和清贫生活不是一个概念。穷困生活不仅是物质上没有保证,精神上也同样像乞丐般贫穷。相对而言,清贫生活指的是物质得到基本保证,而精神生活非常富有。清贫生活是有所取舍的,是从繁复转向简约、从奢靡转向清贫。

  第三,禅意的生活是一种自在的生活。现在好多人都感觉不自在,因为他们都不是为自己而活。父母为儿女活着,儿女又为父母活着,每一个人都活得很痛苦,很不自在。我们最难改变的是我们的观念,这是从小养成的,每一个人都被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所封锁,真正的枷锁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心的。正如老子所讲“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亦如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却认为自己没有说过一个字。所以自在的生活一定在于我们自己的取舍,一定要让自己的心量放大,不要总纠结于一个小小的空间、一段小小的时间,甚至一截短短的情感。这些都是心量不大、智慧不圆满的表现。

  第四,禅意的生活是诗意的生活。禅意的生活要从诗教开始,从诗歌的读诵开始。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是一块诗的土地,人类历史上从未有哪个民族对诗歌有着这样的深情厚意。在唐代,吟诗作赋是取士的一种手段,考进士时其中一项就是现场出诗韵来作诗。

  茶禅慢生活要落在生活里,就要从煎茶、焚香、插花、书法、绘画、音乐等艺能开始。要把这样的禅意落实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落实在自己的行住坐卧中。从为自己冲瀹一碗茶汤、焚一炉香开始、插一瓶花开始,从正坐开始,从折叠茶巾、抹拭茶碗开始。真能如此,可以说你已经步入了茶禅慢生活或者说禅意生活的大门。茶禅慢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智慧来选择。世间的生活方式有八万四千种,有几个人能选择茶禅慢生活呢?要有福德智慧啊,要有好的因缘啊。

  我们今天提倡茶禅慢生活,一定要把它落在实处,落实在自己的日常生活里。真能如此,则无处不是茶,无处不是禅。禅是一枝花,禅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禅在哪里?禅就在生活里,就在茶碗里,就在一炉香里,就在一瓶花里,就看你怎么去领悟了。

  (作者系终南山隐士南山如济、如济居士、煎茶翁)

  大字辈茶人 大特(比尔·波特)

  大茶,我一直非常乐意和你以及大吉联系。我现在很忙,在仔细回顾《寻人不遇》的最后一些修改。虽然我没有太多时间回答大吉的问题,但是接下来三行诗可以回答他的问题。——Bill 禅在

  禅充满这个想法,茶注满这个杯子,禅茶本一味,如何区分?

  (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

  大字辈茶人 大郑(郑孝和)

  以茶明德,以茶助悟,物我两忘,如禅如寂,最终达到以茶通心、茶禅一味的禅境。这或许是禅茶最好的发展方向了。

  我与茶结缘是出于对茶文化的喜好,如果忽视茶文化对饮茶者精神境界的提升作用,茶则变成了单一的物质饮品,所以中国茶是不能脱离茶文化而独立存在的,禅茶作为茶分类的一种,也不能例外。近年来,禅茶产品的开发与寺庙经济相结合,是寺庙与市场结缘的结果。目前市场上的禅茶品种主要是以寺院为主的。很多寺院有自己专门的禅茶,如赵州寺的赵州茶、径山寺的径山茶、灵隐寺的灵隐茶、武夷山的天心禅茶、九华山的九华佛茶等等,这些禅茶品种已遍地开花。就如同佛教、禅宗走进世俗生活一样,禅茶也随着时代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茶叶消费领域的一种产品和经营业态。很多人去寺庙,但听不懂僧人的讲经说法,所以通过茶实现沟通,茶成为悟道的媒介;另一方面,寺院的僧人很多喜欢品茶,他们通过品茶接触社会,感悟禅道。“人在茶中,与佛相通,佛在心中,与茶共融”非常恰切地诠释了禅与茶的结合。 (作者系天方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池州市九华佛茶协会会长)

  大字辈茶人 大光(陈勇光)

  “禅”,也叫禅定或三摩地。也即使人心安定、平静下来的方法。禅定之意,也是通向智慧的解脱道。其中包括寂止的修法,让内心安住于平静而无杂念的的境界当中,并尽量停留很长时间。也包括胜观,即观修空性或证悟空性的智慧。禅定兼备寂止与胜观二者。

  茶是天地之间珍贵的一叶,是最具灵性的草木,虽然弱小,却承载了自然的真理,可以在一碗茶汤中见到阳光雨露,清风雾霭。还可以在饮完一碗茶后,进入清和寂止之境。

  从茶中入静,得到轻安。无论是冲泡茶与品饮,都需要足够安静,一碗茶汤,也是一个世界,冲泡时,流动的茶汤是你的心;品饮时,茶味万千,却刹那消亡。

  茶是人世间寻常的物品,也是最珍贵的草木。我们需要在一碗茶汤中体悟大道,体悟因缘和合之味,感受空性无我的智慧。 (作者系《海峡茶道》杂志主笔)

  中国禅茶协会副会长 王文国

  妙高山顶,从来不许商量,故三世诸佛有口难宣;而第二峰头,诸祖略容会话,则千七公案任运纵横。一日,普贤命善财入山采药,凡能为药之草木,皆可采来。而善财踏遍山岩,徒手而归。询之,则言满山皆药,无从采起。普贤又命入山,将非药者采来。善财依然空手而归。再诘之,则见满山,又皆非药,亦无从采起也。此其从是药之心视之,故满山皆药;从非药之意看之,故满山皆非药。是知药与非药,全在医生之得当与否,得当则砒霜亦可为药,不得当则人参亦能死人。(太虚大师《药师经讲记》)

  禅茶的概念是不好概括的,尤其是涉及禅,揭示生命实相的过程和结果的这个领域。如果勉强地给禅茶下个定义方便大众认识,禅茶无非举放品饮,而个中甘苦唯行者知、唯证者得!

  中国的禅茶发展现状仍是萌芽状态或者初期阶段,经过相当长时期的荒废,很多禅茶仪轨有待于整理后继承下去,有些存在于民间的禅茶文化需要我们保护,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弘扬禅茶文化给社会注入一剂清凉。所以一切都刚刚开始,希望通过贵刊的呼吁,使更多的人关注禅茶,加入弘扬禅茶的队伍中来。

  目前流行的禅茶冲泡仪式有18道、14道、12道,这些大多是为了表演编排的,是为了达到视觉冲击效果而设。在表演过程中有的加入漂亮的手印、咒语等不一而足,仅仅从表演讲无可厚非,如果从宗教情怀或者禅茶修行来讲就要极其慎重,毕竟手印、咒语甚者穿僧装、戴佛珠等是有一定要求的。

  禅茶冲泡没有什么特别,掌握好水、茶、温度、时间几大要素即可,最重要的是冲泡者本人要正心诚意、在每个程序的当下不失正念!

  禅茶的炒制从本质上讲与普通茶叶的炒制无二无别,至于采摘过程的洒净、炒制过程的加持等可有,但不是因此就可作为把禅茶价格陡升的借口或不道德商人牟取暴利的依据。

  自从陆羽三卷《茶经》问世,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广泛流传,禅茶早就不是藏在深闺人不识的“闺秀”,她已经走到人民生活中了,并且一直以来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历史上禅茶的发展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未来的禅茶发展必须与时代相结合,紧紧把握经济、文化地发展方向,调整思路、规范产业,充分地服从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走进社区、走进老年群体,积极开展各种禅茶会,从而倡导社会关爱、匡扶社会正义。

  目前,有些人认为禅茶是一种经济现象,这很正常,既然是经济现象或者经济行为,就让市场来决定它好了,我们绝对不可以既说它是商品,同时还宣传购买它后功德无量类的词语,这不就是双重标准了么?

  其实禅茶之所以是禅茶,令多少僧俗两界、文化名人、茶企竞折腰的原因就在于它的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有机融合!两者完美的结合于禅茶,几乎找不到替代品,不信你来个“禅臭豆腐”试试?

  今天个别商人把禅茶价格抬高得出奇,究其原因不过是利用禅茶的深厚文化价值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正是禅茶的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有机融合的佐证。当然我奉劝经营禅茶的朋友们要遵守规律、保持商业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我们的禅茶才能很好地延续下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